蘋果的蠟
這一篇獻給想要在學習上走出自己一條路的【學習者】。
有個學員跟我反映,面對網路上、書本上、市面上的種種資訊,她非常迷惘,
比如,蘋果果皮要不要削的問題,果皮上的【蠟】,有人講是農藥,有人講無害,有人講有益健康, 那應該要相信誰?
===
面對新的資訊,想辨別靠譜與否, 我的建議都是抱著【小孩子一般的好奇心,打破沙鍋問到底】,當然,你不一定要問人,我們可以上網找,也可以問自己,這個動作叫做【思考】。
比如同樣是蘋果上的蠟, 我們可以思考的方向是這樣的:
1,蘋果上有蠟只有兩種可能性,人工加上去,或是自己產生的
2,蘋果會不會自己產生蠟?
3,如果是人工加上去的,那為什麼商人要加蠟上去?
4,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判斷蘋果上的蠟是加上去的或是後天的?他的形態,顏色,有沒有什麼差別?
5,如果是人工的,吃下去一定有問題嗎?
6,如果是天然的,吃下去一定沒有問題嗎?
===
之後你就可能就會找到或想到。。。
2的答案=會的,蘋果會自己產生蠟
3的答案=可能是為了好看,或是為了保鮮
4的答案=可以試試用刀來刮一刮他的蠟,觀察蠟的形態,顏色,比如用來為了好看的蠟就會刮起來是紅色的,也可以跟其他蘋果比較看看蠟的形態和顏色
5的答案=不一定,食用蠟是安全食用的,如果用工業蠟,才有危險
6的答案=雖然不一定所有天然的東西就代表安全,但是蘋果自己產生的蠟確實是安全的,而且連皮吃,抗氧化物含量不少。
===
得到這些答案之後,你就可以自己判斷吃蘋果要不要削皮了。
===
聽到這邊,學員問我:“那這樣不是很麻煩?每次都要想這麼多,大家想要的都嘛是一個簡單的答案,我懷疑會不會有人真的會去想這麼多” 首先,就是因為大家都在尋求答案這個表象,所以才會有這麼多仙家有機可乘,仙家A跟你說一個東西好吸引了眼球,就勢必會有另一個仙家B出來跟你說那個東西不好,這是很簡單的marketing技巧。
而你,一介芸芸,如果只是在乎【答案】這個【表象】,你就是一頭鼻孔被上了環的牛,任人牽引,暈頭轉向也就是必然的了。
簡而言之,執著於表象,有心人就可以利用那個表象來騙你,而內涵是模仿不到的。
===
其次,如果捨不得多做一點努力,被騙其實也是剛好而已,因為你是大人了,除了自己,沒人該為你的遭遇負責。 再者,思考多幾次就會習慣了,大腦是個好東西,我們要常用,才不會生鏽。
=== “那,如果我得到的答案跟你的不一樣怎麼辦?”學員疑惑,
我說:“這是正常的,因為這個世界,【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 一直以來,我提供的,也都是證據和邏輯,能從這套證據和邏輯中可以得到什麼答案,我從來沒有強求。 如果答案有不同,我們可以討論,可能確實有我考慮不周的地方,因為我常是對的,並不代表我永遠是對的。
===
聊到這,我才想起,原來,這才是我心目中,【老師】的職責:
老師不應該是被捧成權威一般的存在,而是陪著學生一起學習一起思考的腦友。
很好,我又在交談中找到了新東西。
===
要在知識之海中得到珍珠,不止要方法,不止要智慧,你還得要捨身下海,浸淫其中。
與各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