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ged

方向

A collection of 2 posts

研究證明的真假
網myth碎碎念

研究證明的真假

這類對話其實很常發生,甚至有次討論電視節目內容大綱的時候也遇到,我們還花了半小時跟單位解釋為什麼不是所有東西都有研究證明的,對方才丟下一句“明明都講自己講的是證據,現在跟你要證據倒給不出來了”然後不滿意的離開。 最近又遇到類似的情況,所以這篇我想嘗試讓大家了解一下,所謂的【研究】是做什麼用的? . . . 1,研究並不是為你服務的,不是今天出來一個無厘頭的謠言,研究人員就要義無反顧、廢寢忘食的【免費】去幫你研究這是不是真的, 其實不要說【研究】這麼高大上啦~我一個吃飽太得空來【闢謠】的,闢謠這件事也是幫助我用來累積粉絲、人脈、知名度(還有仇人)的附加服務, 做研究的目的當然也就不會是義務的,研究人員也不是喝西北風就飽的。 真正做研究的人,我們可以把他們簡單分成兩類:1,他們有服務的對象,2,有自己專攻的領域。 . . . 2,#服務對象 就是他們有老闆或金主,出錢給他們去做某個方面的研究,這種通常我們可以在研究的最下方看到acknowledge會說有誰出資, 注意蛤,出資記錄只是記錄在案的意思,並不能直接代表這個研究不中立,或是研究結論不可信。 (當然,偏袒的也是有

固定處理模式
網myth碎碎念

固定處理模式

有句話說:【手上拿錘子,看什麼都是釘子】。 當你習慣了一種固定的處理事情的模式,你會優先使用這個模式來看待和處理所有問題,或是說,你會以為【一個模式】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 這是省力的方式,就如丹尼爾卡尼曼【思考快與慢】的【系統1】所述,這已經是種在下意識的東西了,下次你不需再思考,不用浪費時間,你就可以做出反應, 但是【有反應】不代表就是【好的反應】。 在古代或原始社會,這其實是很理性的選擇,因為當時候的大部分人們,一生都不會有多少大決策需要做,社會也不複雜。省時省力把模式單一化,是一個優勢。 放到現代社會就不好使了,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弱勢。無他,就是因為現在的社會複雜、很複雜、非常複雜,你如果想省力,只會變成一種劣勢。 很可能問題解決不了,又弄出新的問題來。 === 但這個模式是生在我們的基因裡的,已經成了細胞記憶, 什麼症狀都用酸鹼體質來解釋的仙家, 什麼病痛都用寒來解釋大濕, 什麼問題都要賣你同一個仙丹的賣家 什麼狀況都說是有毒要刮出來結果幫我外婆刮痧刮到她肌肉流失還不准她吃雞蛋雞肉結果造成肌少症的pokgai, 為什麼大眾喜歡他們? 就是因為他們給的是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