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ged

碳水

A collection of 6 posts

同樣熱量,碳水更容易胖?
網myth碎碎念

同樣熱量,碳水更容易胖?

這個影片中講到,同樣熱量之下,吃 #精緻碳水 會比吃雞蛋更容易胖, 然後他舉例,如果你吃2片白麵包,你很快就會餓了;如果你吃蛋,那你可以飽一整天。 2片麵包,熱量大概是130 kcal,2粒雞蛋,熱量大概是140 kcal,差異不大。 那我問問,你有辦法早上只吃2粒雞蛋就撐一整天嗎? 碰巧的是,昨天我上電台前的早餐就是2粒雞蛋而已,節目結束後我就直接去吃午餐了。 反正我是不可能只吃2粒雞蛋就整天不用吃其他東西。 . . . 他的理論是:因為吃麵包這類的精緻碳水會提高胰島素分泌,胰島素會讓你的身體儲存脂肪, 這其實就是前陣子在外國吵很兇的【萬惡胰島素】理論。 其實這說法【曲解了胰島素的作用】,並【過度簡化了飲食的複雜性】。 . . . 確實,碳水是三大熱量營養素裡面“最容易”被儲存成脂肪的,但也要吃進去的比用出去的多,才有機會存成脂肪, 所以如果你的飲食完全只有碳水,而且是精緻碳水,但你吃的熱量比你用的熱量少,那你一樣可以製造 #熱量赤字,一樣會瘦。 即使你做生酮,只要熱量攝取過多,那你一樣會胖(典型案例就是那個Jimmy Moore。

代糖
網myth碎碎念

代糖

來來來,一樣是 #廢物利用,這一篇不推我的shopping課說不過去了,因為這種看營養標籤的簡單步驟,只要是用心上課的學生都會。 很長,看完的給你拍拍手。 === 我們才講,有些人真的會以為【爸爸是男人,所以所有男人都是他爸爸】, 這就是典型案例: 1,【自己賣的羅漢果糖有碳水,就以為羅漢果糖都有碳水】, 真相是,#羅漢果糖 本身不是碳水,也不含碳水, 他賣的那個之所以會有碳水,那是因為添加了 #赤蘚糖醇 Erythritol ,赤蘚糖醇屬於碳水, 我找到了那個羅漢果糖的ingredient,我們可以看到Erythritol的排列在羅漢果糖的前面。 . . . 2,其他同性質的代糖產品好歹會在包裝上就有寫明【with Erythritol】, 而他賣的那個就沒有這樣寫,所以小丑和他的韭菜們就天真的直接以為那就是純羅漢果糖, 韭菜們就算了,但買了2張證書,有幾十個頂尖老師教導的叫主,這個錯誤很低級。 我的shopping 課才239,他那兩張證書就至少高20多倍的價錢,結果連這個都看不到? 【這絕對不是因為他老師教的是沒有用的東西,而是因為他老師教的是沒有用的

研究的可信度
網myth碎碎念

研究的可信度

是說有位加拿大的遺傳學家發表一個理論,說你吃一塊餅乾,慢慢咀嚼,計算秒數,看你什麼時候吃到甜味,以此來判斷你的唾液澱粉酶的分泌能力, 直到這邊還沒問題,原版的還甚至教你要重複兩次,這就有一點做研究的感覺(但其實做實驗研究是要重複3次,所以只是“感覺”) 但後續的解釋,也就是14秒以內吃到甜味,代表你是易瘦體質,碳水可以吃多一點;超過30秒就是易胖體質,碳水要吃少一點云云, 就都是瞎掰了。 . . . 他犯了一般人容易犯的錯:以為enzyme是把澱粉分解到不見掉,就不會吸收熱量, 事實是,【enzyme會分解碳水,但並不是把碳水分解到不見掉,而是把碳水分解成更容易吸收的葡萄糖】。 葡萄糖多的情況下,是更容易【吸收】過多的熱量,然後就會月巴, 而不是變成易瘦體質,所以後面那一套理論就全部都是錯的了。 (順帶一提,這短片的主講人講澱粉分解成【麥芽糖】,也是錯的) . . . 另外2個事實是: 1,就算你分泌口水的能力很差,我們的腸道也還是會分泌更多的澱粉酶, 這也是為什麼即使你吃飯都是咬2下就吞,你上大號也不會看到白飯,因為你的小腸還可以消化那些飯, 而咬2下就吞

碳水有沒有必要呢?
網myth碎碎念

碳水有沒有必要呢?

這篇有點硬,但你看懂了,就比99.99%的仙家厲害了。 為什麼有【必需脂肪酸】,有【必需氨基酸】、但是沒有【必需碳水】? 是因為碳水本來就是可有可無的東西嗎? 其實會有這個誤會的,都是對營養學一知半解之輩而已。 . . . 首先,這裡講到的【必需】,是【身體不能製造,必需要吃進來才能得到】的營養素的意思, 並不是說必需就很重要,非必需就不重要; 其次,【必需脂肪酸】和【必需氨基酸】的叫法,是在說脂肪裡面有哪幾種脂肪酸是身體不能製造的,還有有哪幾種氨基酸是身體不能製造的, 比如,脂肪酸有非常多種(包括EPA DHA等),但是身體不能自行製造的必需脂肪酸就只有2個,也就是LA和ALA, 氨基酸常見的有20種,但是人類的必須氨基酸是8種到9種(之所以會有8或9的差別,是因為有一種是嬰兒沒辦法製造,長大之後就可以自己製造的), 並不是在說脂肪和氨基酸【都】沒辦法製造所以【很重要】。 也不是說那些沒有被冠以【必需】的頭銜的成份就【不重要】,完全不用吃。

說明白
網myth碎碎念

說明白

當然,這篇也有一點硬,有興趣的才看。 其實很簡單,他是找來了一個專門列出GI 和GL的網站,而這個網站是有測試複合食物的,也就是一道菜的GI, 還記得上一篇講GI的,我說到,GI的計算是讓 #受試者 在fasting後吃下某個量的碳水,再計算血糖上升的指數, 這個就是GI的計算方法,GI值並不是憑空出現的,也不是你想要他高他就高,想要紅色的是紅肉他就是紅肉,這一切都是有公式和定論計算出來的。 所以如果我們去到那個網站,隨便點一道菜的GI,比如洪孩兒用的 #香菇雞湯 好了,我們會看到他有清楚列出來,這每100g的香菇雞湯裡面有1.5g碳水,3.7g蛋白質,0.7g脂肪, 所以如果你今天也要煮一個GI=46的香菇雞湯,那你就要嚴格跟著1.5g碳水,3.7g蛋白質,0.7g脂肪的量來煮,如果你的配方改了一點,比如雞肉多了一塊,那這碗湯的GI就不是46了。 明白嗎? 。 。 。 當然,營養學是不需要精算的,所以這個網站的資料當作參考還可以,當作教條就不需要了, 而且他們裡面的資料在我看來好像也有一些有問題的地方, 比如,所有的肉類食物,

PET scan真的scan得到癌細胞?
網myth碎碎念

PET scan真的scan得到癌細胞?

可以用PET scan的FDG證明癌細胞大量吃糖嗎?答案是【可以的】, 因為PET scan本來就是利用了癌細胞會吃糖的特性來設計顯影劑,並達到scan的效果, 但是,but,tetapi,しかし,這並不代表每個部位的癌細胞的效果都會這麼明顯,比如前列腺癌、肝癌、泌尿系統癌、腦部腫瘤就看不太準,而且太小的,比如1cm以下,也看得不准, 也就是說,要腫瘤符合某些條件(比如特定種類,或“大”到一個程度),才有明顯的差異,PET scan 才看得出來。 依不同的部位的scan,也有不含糖顯影劑的PET scan(比如PSMA PET),比如前列腺癌對FDG的反應就不高,就要用PSMA比較合適。 也有有用FDG,但不是看癌癌症的,比如頭腦和心臟的PET scan。因為你的心臟和頭腦也吃糖吃很重。 所以回答那位問了叫練回答不出來的問題的叫練的網友的問題:【紅色的部分不一定就是癌細胞】,你看最左邊那張整個頭腦都是紅色的,並不代表他整個頭腦都是癌細胞了,而是證明了【頭腦也會大量吃糖】。 學到了嗎?學到了可以留個【學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