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應激
氧化應激效應其實不是新名詞,看英文就知道了,這就是 #氧化壓力,
對,就是那個20年前賣保健品的一定會跟你吹的 #氧化壓力,也就是當【自由基很多,抗氧化劑很少的時候】,自由基可能會對身體造成的傷害。
氧化壓力是台灣翻譯,由台灣大濕帶來我國,
接著是10年前,日本流行的【抗糖化】概念,也就是減少 #糖化最終產物 AGEs的概念,
這我也有分享過,這其實也是氧化壓力的另一種解釋罷了,一般半桶水的人看到這是抗糖化,就以為是糖造成的氧化反應,但其實這裡的重點是【過度加熱】,因為加熱就是一種氧化作用,
所以平常教你們煎炸燒烤的不要每天吃,有燒焦的部分要切掉,就是這個用意,這也才是 #抗糖化 的【本質】。
.
.
.
這其實是基本的營養學概念:
醣類、脂肪、蛋白質在過度加熱氧化後都會產生過氧化物,
which is 糖化最終產物AGEs、多環芳香烴化合物PAHs、多環胺類化合物IQ等等,
只是因為日本的大濕那時候可能是要搭斷糖風潮的順風車,所以單選了名字裡面有糖的糖化最終產物來講,而且抗糖化朗朗上口,連阿嬤都叫的出來,於是就火爆流行了,
但其實只要你有基礎營養學的概念,你就知道,其實這不關吃什麼的事兒,而是你吃的食物過度加熱才是問題根源,
所以今天就算你吃的食物完全沒有糖,但你還是拿你的肉去satay到燒焦,那你一樣會吃下大量的PAHs和IQ,
(這IQ化合物的效果不是提高IQ蛤,而是會降低IQ,所以這可能也解釋了為什麼我們每天都有笑話看)
.
.
.
以上這些,
其實我的進階班營養課在6年前就已經教了。
.
.
.
而近幾年,是某國的 #氧化應激 效應的翻譯開始流行,
但只要看原文英文,就知道這其實是一樣的東西,新瓶裝舊酒罷了。
而也只有不學無術的人,才會以為這是一個新東西,
只有連基本基礎都沒有的人,才會以為這是糖的問題。
#知識就是力量
#吃貨營養學
#看完的給你拍拍手
ps:小丑最近是越來越沒有新意了,所以兩篇放一起來笑。總之,他講的這些垃圾都沒有根據,如果真的有相關研究證明用酮體比用葡萄糖製造出的co2更少,還請小丑列出來。
課程內容
這邊也好奇問問,怎麼這一篇有60條comment,我點進去用all comment了只有6條蛤?
連叫小丑的方式都是學我的,這小丑看來真的是變不出新把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