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ylanecons

healthylanecons

【Healthy Lane consultation】創辦人, 【心聲代-醫學營養】系列課程講師, 中國報【養身良然】專欄作者, 【食在營養】特約營養師, 【養身良然】作者。

小朋友不能碰的食物?
網myth碎碎念

小朋友不能碰的食物?

其實,這裡面說1歲不能吃的東西,首先,真的不建議吃的是蜂蜜、鹽、糖 理由是蜂蜜可能會有肉毒桿菌孢子,對免疫力不完整的小朋友來說有一定危險性,所以建議【2歲後】才碰, 【1歲前】,小朋友從副食品獲取的鈉已經足夠身體所需,所以不需要額外添加, 【2歲前】,不建議在飲食中加糖,是因為過早給糖,小朋友會變得容易挑食,後續還有一大堆代謝問題跟著來。 了解了這一點,就知道【加糖果汁】也算在內。 那麼沒加糖的果汁可以嗎?沒有濾渣的水果puree是可以的,濾渣的果汁就是糖水,所以也不建議。 . . . 其他就很模糊了,比如豆漿和鮮奶,也不是完全不能碰,如果是6個月後,小量嘗試是可以的,但如果用來代替母乳或配方奶就不適合,可能會造成營養不良或腎臟負擔,因為豆漿的營養價值畢竟還是比母乳和配方奶低。 . . . 帶殼海鮮、堅果、蛋清這些主要是【擔心過敏】, 其實小朋友在6個月後(有些國家的建議是4個月後)是可以嘗試一些副食品了,這時候的主要目的不是營養,而是讓一些小朋友早一點認識到這個食物,有研究發現這可以【減少以後小朋友對這些食物過敏的可能性】。 只要記得,是從【小量】開始。

膽固醇藥物會導致男生陽痿?
網myth碎碎念

膽固醇藥物會導致男生陽痿?

膽固醇藥會造成【軟趴趴】嗎? 其實目前的研究結果是:造成勃起困難和改善陽痿都有可能。 為什麼會有截然相反的結果? 因為雖然都是陽痿,但影響的原理是不一樣的。 造成勃起困難的原理,是藥物會造成降低膽固醇的水平,而膽固醇是男性荷爾蒙的原料,原料減少,荷爾蒙的製造就會減少,也就造成勃起困難。 注意蛤,這並不代表你的膽固醇越高,你的硬度就越高, 也不代表你通過飲食改善膽固醇了,你也會勃起困難。 這只是藥物可能的副作用而已,而且這個副作用比較少見,並不是吃了就會軟。 . . . 改善陽痿的原理,是改善血脂指數後,【血管】的健康程度會提高,【心臟】也比較有力,血pump得比較多, 充血改善了,血管彈性恢復了,性功能也就改善了。 而且這效果是比陽痿更常見的。 反過來,如果你因為怕硬不起來而貿貿然停藥,那你很可能會更加硬不起來。 所以那些隨便抓著其中一個比較少見的副作用來跟你講藥物讓你陽痿的,都是別有用心。 而且,多的是硬不起來就怪天怪地,怪東怪西,千錯萬錯都不是自己的問題的人。 這種說法就很有市場。 #正視問題 #知識就是力量 #用藥安全

腸癌
網myth碎碎念

腸癌

首先,這原文是刊登在Daily Mail的新聞,Daily Mail的內容的可信度和目的性都跟 #內容農場 有得拼, 這一篇的 #原報導 其實蠻長的,但只有1/2是在講這個研究,後面的1/2都是在講英國的腸癌人口如何如何,Deborah James在生命中的最後幾天為慈善籌集了多少百萬的善款,明星死於腸癌(比如黑豹的演員)等,充流量的內容。 但至少他們後面還有訪問了其他的癌症專家,專家也有解釋說這研究並不足以解釋50歲以下腸癌患病率提高的原因。 但被轉成中文報導後,後面那1/2就不見了,感覺沒頭沒尾,我看了眼睛痛,所以就去找了原文研究來看。 . . . 1,其實這研究不像那些留言區的酸民講的那樣,是磚家亂作出來的東西,他們團隊很大,實驗設計可以算是周到,討論也做得很全面,研究結果也很有意義, 但被報導出來的只是冰山一角。 不過這也無可厚非,因為要一般人看得懂,有流量,就只能這樣寫。 只不過這並不是這篇研究的真實意義。 === 2,確實,他們用的是實驗老鼠,但這是測試免疫反應的研究,你不可能找一班人,給他們基因突變,患上癌症再來做研究,所以只能用老鼠。 各位也不用擔

醬油瓶的結晶體
網myth碎碎念

醬油瓶的結晶體

上一次放了有菌落的 #醬油瓶 之後,很多人都留言說不敢再用外面的醬油瓶了, 其實我po上次那一篇也不是想叫大家不要用醬油,而是要提醒大家在使用前 #看一看,這一個動作有時候就可以避免一次慘烈的食物中毒, 而大家也不需要過度恐慌,其實也還是有沒問題的店家的, . . . 例如這是前幾天在一個不是很起眼的餐廳,他們提供的醬油瓶,上面也有一顆一顆的東西,但仔細看,這一顆一顆的 #鹽粒。 我們可以明顯看到這些顆粒是有棱有角的,不是圓形的那一種,這種就是鹽了,同時我也有注意看他瓶子內也都沒有圓形的菌落,那這種就可以放心用了。 #預防勝於治療 #食物中毒 #醬油

婦產科的真相
網myth碎碎念

婦產科的真相

隨便舉幾個例子: 1,尿道炎UTI,是由 #細菌感染 造成,喝水不夠和常憋尿容易發生, 2,陰道感染,是 #念球菌 還有下體菌相不平衡造成的,也容易造成 #白帶, 3,絕大部分的子宮頸癌是人類乳突狀病毒 #HPV 造成,現在有疫苗可以打,可以很大程度預防子宮頸癌的發生, 3,子宮肌瘤、胸部的良性瘤等,還有女性三陽性癌症(ER、PR、HER2)都跟個人遺傳體質和荷爾蒙有關, 吃含有 #動物雌激素 的成份(比如蜂皇漿)還有接觸太多 #環境荷爾蒙 (比如塑化劑)有可能會增加發病風險。 . . . 以上這些婦科疾病都跟胰島素阻抗無關。 什麼?他這樣一竿子打翻又沒有造成什麼不良影響,我不好咄咄逼人得理不饒人? 非也,如果你真的信了仙家這樣的 #一竿子打翻,那你就很容易忽略上述那些病因,從而讓你婦科疾病的發生風險大大提高。 這就是科普和闢謠的重要性。 #三生有Siin #帶腦上網 #知識就是力量 https:

科普lchf
網myth碎碎念

科普lchf

1,首先,做lchf是有可能造成低血糖的,只不過並不是每個人,其實會造成低血糖是本來就在他們的教程裡面的, 也就是所謂的keto flu,keto flu就是一系列剛做低碳或生酮飲食時會出現的症狀,包括低血糖、頭痛、頭腦迷糊、疲勞、煩躁、噁心、睡眠困難和便秘。 通常這些症狀會存在大概2天到1個禮拜。 奇怪了,他的幾十個頂尖老師沒有教到keto flu嗎?不至於吧?這是連Harvard Health都有提到的喔。 . . . 2,也因為keto flu並不是一定會發生,發生的症狀每個人也不一定一樣,所以有些人就會否認這些症狀的存在, 這就會讓一些經歷過的人無所適從,以為自己做錯了, 有時候還會遇到一些很幸運沒有發生keto flu的,會反過來對發生了的人說教。 但是,我們退一步來說,你一邊說不會發生,一邊教產婦做,萬一碰巧發生keto flu呢?出現不幸的時候,誰負責? 我只知道那些矢口否認的人是不會負責的。 . . . 3,孕婦暈倒的常見原因是:貧血、高血壓、低血壓、低血糖、長期臥床造成的體力不支等, 而不是貧血而已,

blue cheese
網myth碎碎念

blue cheese

看yt看到介紹cheese的影片,才想起我有塊blue cheese在冰箱裡已經躺了9個月了, 拿出來查看之前我還在想會不會壞掉,結果很可惜,預測準確,已經長滿霉了, 這個霉從外表上來看,並不是blue cheese的那種霉,而是綠色的, 這就讓我想起上次在aifm有講到食物的儲存,即使是本來味道就“很像壞掉”的食材,如果狀況改變了,比如blue cheese變成green cheese了,那就最好還是不要吃了, 另外還有一個有趣的是,blue cheese本來是很臭的(對不喜歡的人而言),味道很強烈,但變成green cheese了反而沒有味道了。 #食品衛生安全 #食育 #知識就是力量

研究證明的真假
網myth碎碎念

研究證明的真假

這類對話其實很常發生,甚至有次討論電視節目內容大綱的時候也遇到,我們還花了半小時跟單位解釋為什麼不是所有東西都有研究證明的,對方才丟下一句“明明都講自己講的是證據,現在跟你要證據倒給不出來了”然後不滿意的離開。 最近又遇到類似的情況,所以這篇我想嘗試讓大家了解一下,所謂的【研究】是做什麼用的? . . . 1,研究並不是為你服務的,不是今天出來一個無厘頭的謠言,研究人員就要義無反顧、廢寢忘食的【免費】去幫你研究這是不是真的, 其實不要說【研究】這麼高大上啦~我一個吃飽太得空來【闢謠】的,闢謠這件事也是幫助我用來累積粉絲、人脈、知名度(還有仇人)的附加服務, 做研究的目的當然也就不會是義務的,研究人員也不是喝西北風就飽的。 真正做研究的人,我們可以把他們簡單分成兩類:1,他們有服務的對象,2,有自己專攻的領域。 . . . 2,#服務對象 就是他們有老闆或金主,出錢給他們去做某個方面的研究,這種通常我們可以在研究的最下方看到acknowledge會說有誰出資, 注意蛤,出資記錄只是記錄在案的意思,並不能直接代表這個研究不中立,或是研究結論不可信。 (當然,偏袒的也是有

懶人包分享
網myth碎碎念

懶人包分享

給有興趣知道的人一個懶人包,事情是這樣的: 1,2023年8月的時候,有個人被網民糾正錯誤,他不甘心,就拉我出來幫他站台,幫他講話。我拒絕幫他站台,並指出他沒有經過我的同意就拿我做的圖去用,同時指出他有違法行醫的嫌疑,他就截圖威脅我,說要【保留我誹謗他的權利】, . . . 2,這之後的一年多內,他做了非常多事情,包括說他自己去報了3個小時的案,講我們80他的粉絲(其實那個粉絲有私下跟我道歉,說這都是誤會,如果有什麼賠償他會負責。他也不知道自己會被利用), 還有投訴到營養師協會(不過NSM沒有理他),tag YB 張念群(YB 也沒有理他)等, 還號召粉絲來來舉報我的page,來我這裡騷擾其他人,還有人把我們的電話放給各個貸款、保險、property的公司,讓那些sales來騷擾我們, 還有人身攻擊、粗言相向、威脅我們不得好死等, 諸如此類不及備載的事情,我和我的粉絲都挺過來了, . . . 3,其實看過我的文的人都知道,我罵他不帶髒字的,我都是用智商和情商來碾壓。 反倒是那些人身攻擊、粗言相向、威脅不得好死、要來教我們做人,

遇熱後酒精還會在
網myth碎碎念

遇熱後酒精還會在

酒精確實遇熱會 #揮發,但因為酒裡面有水,酒跟水的親和性很高,加熱後酒精的揮發又會把熱能帶走, 所以煮食、直接把酒加熱、加熱水在酒裡等,這些看似會把酒精“煮掉”的做法,其實還是會保留不少的酒精, . . . 比如我曾經吃過 #客家雞酒,對,我沒寫錯,雞只是配角,主角是酒, 是直接用米酒去燉雞(對,沒有加水),我的湯才喝半碗就醉到臉紅紅了。就是因為就算經過長時間燉煮,湯裡面的酒精還保留很多,所以與其說是喝湯,不如說是喝酒。 (可能在燉煮期間因為各種原因水份揮發比酒精多,所以酒精濃度變得更高了) . . . 這故事是告訴我們,不能喝酒的人們(比如正在治療的癌症患者,或是小朋友), 不能因為酒精遇熱會揮發,就覺得拿來煮食就一定沒問題。 其實酒精殘留還是蠻多的。 . . . 【那為什麼酒精噴在手上,就會揮發的這麼快呢?】 那是因為噴在手上的時候,你可以想像酒精形成了一層膜,接觸空氣的 #表面積 會大很多,所以揮發的就比較快, 而且通常噴在手上的酒精濃度是75度,濃度越高,揮發的會越快, (這牽涉到濃度梯度和蒸氣壓的差別,不贅述) ps:酒精揮發的時候手上感覺涼涼的

代糖
網myth碎碎念

代糖

來來來,一樣是 #廢物利用,這一篇不推我的shopping課說不過去了,因為這種看營養標籤的簡單步驟,只要是用心上課的學生都會。 很長,看完的給你拍拍手。 === 我們才講,有些人真的會以為【爸爸是男人,所以所有男人都是他爸爸】, 這就是典型案例: 1,【自己賣的羅漢果糖有碳水,就以為羅漢果糖都有碳水】, 真相是,#羅漢果糖 本身不是碳水,也不含碳水, 他賣的那個之所以會有碳水,那是因為添加了 #赤蘚糖醇 Erythritol ,赤蘚糖醇屬於碳水, 我找到了那個羅漢果糖的ingredient,我們可以看到Erythritol的排列在羅漢果糖的前面。 . . . 2,其他同性質的代糖產品好歹會在包裝上就有寫明【with Erythritol】, 而他賣的那個就沒有這樣寫,所以小丑和他的韭菜們就天真的直接以為那就是純羅漢果糖, 韭菜們就算了,但買了2張證書,有幾十個頂尖老師教導的叫主,這個錯誤很低級。 我的shopping 課才239,他那兩張證書就至少高20多倍的價錢,結果連這個都看不到? 【這絕對不是因為他老師教的是沒有用的東西,而是因為他老師教的是沒有用的

菌落
網myth碎碎念

菌落

在外用餐,加醬油之前要看清楚, 這些在瓶內的白點,都是 #菌落, 顧名思義,也就是【菌的部落】,可能是細菌,可能是霉菌,每一個小白點裡面有數不清的菌,然後你算算看上面有多少白點? 所以有時候你在外用餐後拉肚子不一定就是食物的問題,也可能是醬料不衛生的問題。 另外,這也是我講 #無菌餐 的時候提到在外用餐的醬料也要小心的部分,今天就給我遇到了。 . . . 這不是鹽結晶蛤,鹽是結晶狀的,這種小圓點就是菌落跑不掉了, 這是養了幾年菌換來的敏感,也是刻在養菌人記憶深處的恐懼。 #食品衛生安全 #有些高級餐廳的玻璃水瓶也有看到過 #知識就是力量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r/14nCXRN4ov/?mibextid=wwXIfr這篇目前是我被國內外媒體(馬新台港)轉載最多次的,而且連英文和馬來文的都有

報告數字
網myth碎碎念

報告數字

hba1c代表的意義: 4.0~5.6% = 正常,這裡簡稱level 1 5.7~6.4% = 有罹患糖尿病風險,簡稱level 2 ≥ 6.5% = 糖尿病,簡稱level 3 所以這位報告的主人原本是6.1,頂多屬於【糖尿病前期】的level 2,只要有顧好,是還可以回頭到level 1的。 但小丑為了賣油,把情況往嚴重了掰,把有【罹患糖尿病的風險】講成【有糖尿病】,也就是把level 2誇大成level 3。 . . . 其次,半年後,報告主人hba1c是5.6,雖然已經到level 1,但還是接近下一個階段的5.7的邊緣, 平常我們看到報告是5.6,本身就已經會提醒顧客和病人要注意了, 但這樣就足以讓小丑拿他的報告來炫,

為什麼叫猴痘
網myth碎碎念

為什麼叫猴痘

啊對了,現在的猴痘,中文叫猴痘, 英文叫Mpox,M for Monkey。 咦?怎麼現在就沒有【“既不涉及地理位置、動物、個人或人群,又容易發音,並且與該疾病相關的名稱”,以避免造成其他可能不準確的或污名化的名稱的問題】 的考量了呢? . . . 那我來建議一下, 因為一般大眾聽說猴痘這玩意兒要嘛是2019年4月的時候,要嘛是【2024年】的時候,2024的恐慌大一點, 並且在種類上,猴痘病毒跟【天花病毒】很接近,都是【正痘病毒屬】。 所以,我們把猴痘改叫做【新天花-24】【NewSmallpox-24】好了,簡寫【NSP-24】 這樣就不會對猴子有污名化,也不會讓某些沒有世界觀的人以為M for Malaysia,或是讓人聯想到某位90多歲的老人,又朗朗上口不容易唸錯。 豈不甚好?(挑眉 #世界餵牲組織 #沒有東西逃得過症痣 #帶腦上網 ps:聽懂的,給你掌聲 剛入侵新加坡的猴痘

真的是辣椒的問題?
網myth碎碎念

真的是辣椒的問題?

不少男性網友敲碗要我講這篇,看來大家都很恐慌蛤~ 來,不怕,又怕又想要快點知道答案的,可以看第5點。 1, 首先,這跟那篇吃【紅肉提高糖尿病風險】類似,屬於觀察到了 #關聯性 ,並不代表有 #因果性,所以直接說是吃辣造成【一蹶不振】的,都是亂下的標題, 還有,外國的原報導(daily mail)和研究中說的是2.58倍的【再起不能】風險,不曉得為什麼傳著傳著,到我們這邊有些媒體就四捨五入成3倍了。 . . 2, 這篇研究是湖南的南華大學做的(找到原文了,感謝賣藥佬提供),樣本人群和飲食習慣都是當地人,了解中國飲食習慣的朋友應該都懂湖南是無辣不歡的,甚至榮登全國吃辣排行榜第一名, 所以有說這是外國研究來打壓中國麻辣火鍋的,都是沒有經過大腦的, . . 3, 研究只是發現了吃辣和【萎靡不振】之間好像有關係, 但不知道為什麼【吃辣】和【提高2.58倍“永垂不朽”之機會】之間的因果關係。

花生殼煮水喝?
網myth碎碎念

花生殼煮水喝?

他們:蘋果皮有蠟有農藥,這麼毒還叫我吃? 也是他們:oh~花生殼煮水治百病耶~謝謝分享~ . . . 平常的花生仁都已經很容易發霉了,直接跟泥土接觸的殼當然就含有更多稀奇古怪的東西, 你拿來煮當然也會煮出那些稀奇古怪的東西。 那為什麼還會有人這樣煮來喝?還說很好? 因為這種內容就是營銷號刷流量用的, 做這種影片的人自己都不會去喝了,你也不要傻到真的相信有什麼神奇功效。 #帶腦上網 #花生 #吃貨營養學

藥單
網myth碎碎念

藥單

不論中西醫,都是要看過病人本身才知道要開什麼藥的,不然最低限度也需要看過報告,了解情況再判斷, 不然單就從一個【中風】來看,都有分【出血性]和【缺血性】的中風,這兩者的原因和處理方式都不同,搞混可能會造成嚴重後果, 而這樣一張藥單,你怎樣確定可以真的對到你的情況? 而且吃多少?吃的頻率?吃的時機都不了解。你收藏來真的有用咩? #用藥安全 #萬一出事誰負責 #真羨慕那個分享數

紅肉會造成糖尿病的風險?
網myth碎碎念

紅肉會造成糖尿病的風險?

首先,這研究是發現了 #相關性,而不是 #因果性。 所以如果你直接說是【紅肉造成糖尿病】那就錯了。 他們只是發現,長期而言,【每天】吃超過50g的加工紅肉會增加10年後15%的糖尿病風險, 或100g的紅肉,會增加10%的糖尿病風險, 或100g的禽肉,會增加8%的糖尿病風險, 所以也不是說只有【紅肉】,而是【所有肉】都有關係,而他們也說,目前不知道這是什麼原理,他們只是發現了這個關係。 . . . 那這樣的研究有什麼意義? 就是讓之後研究糖尿病相關課題的研究人員作參考, 比如,飽和脂肪是不是真的會降低胰島素敏感度?是不是飲食不均衡的關係造成糖尿病?糖尿病跟運動有沒有關係等。 咦?這些不是都證明了的嗎?還需要研究? 就是從更多不同的證據和角度再去做研究和探討,讓研究結論更有力。 因為一般而言你在報紙上看到的所謂研究的報導其實都不是你看到的那個樣子,可能是過度誇大了、簡化了。 或是更簡單來講,就是把研究越做越深,而不是很表面的而已。 . . . 其實如果你去看原文報導,你會發現他們一直強調一個【interconnect】的名詞, 敏銳的人就會發現,這篇新聞

喝假酒會導致失明?
網myth碎碎念

喝假酒會導致失明?

1,為什麼假酒會造成見上帝和失明? 因為假酒有很多的【甲】醇,身體代謝之後會生成甲酸和甲醛,他們都對神經系統有傷害,如果傷到視神經,就會造成失明,甲酸甲醛中毒最嚴重就是去見上帝, 報導中有看到 #代謝性酸中毒,就是因為【甲酸】太多造成的。 . . . 2,假酒和真酒的差異在哪裡? 真酒的酒精主要是【乙】醇,假酒通常是用工業酒精勾兌的,裡面有很多甲醇, 你可以把甲醇乙醇看作是兩兄弟,只不過甲醇的傷害大很多。 順帶一提,自己在家home made釀酒也有可能會產生過多的甲醇(尤其是某些原料可能會產生更多甲醇),並且一般人沒有足夠的知識和設備把甲醇去除掉,喝了就有可能中毒,這才是禁止私釀的主要原因。 . . . 3,懷疑自己喝了假酒怎麼辦? 如果是【剛喝下去】就發現可能是假酒,催吐可能有幫助,因為那時候甲醇還沒有吸收, 但如果已經開始有感覺(頭暈頭痛噁心)了,那就代表甲醇已經被吸收,已經在你的血裡面,進入代謝流程了,催吐基本沒有幫助,還可能會造成其他不必要的傷害或麻煩, 正確做法是打999或直接去醫院,醫院會有用藥處理的方式, 還有另一個方式是喝真酒,因為真酒裡面的

魚油也有膽固醇?
網myth碎碎念

魚油也有膽固醇?

魚油也有膽固醇,因為魚油也是動物製品,動物製品基本都有膽固醇 小知識:幾乎沒有膽固醇的動物食物是蛋白和海參。 . . 2,魚油不能降低膽固醇,但可以降低體內發炎反應,這一好處才是可以減少心血管阻塞的風險的原因, . . 3,魚油的膽固醇和你想要降低的血膽固醇是基本不同的東西,所以吃魚油也不會提高膽固醇 . . 4,有吃清血藥血壓藥的人,不建議吃魚油,因為容易造成凝血不良,有些人手腳會出現黑青的斑。 如果一定要吃,請詢問你的醫生/藥劑師/營養師 . . 5,因為魚油一定是refined的,所以在我的體系內不算在好油的行列。 #知識就是力量 #魚油 #膽固醇

資訊的知識真假
網myth碎碎念

資訊的知識真假

這10種蔬菜裡面,四季豆、番茄、紅蘿蔔、青椒、黃瓜、茄子,這6種都適合冰箱保存, 剩下的4個根莖類:洋蔥、大蒜、馬鈴薯、番薯。確實可能因為低溫而影響品質或快一點壞掉。 這樣隨便用ai寫一寫,連圖都配錯,就可以有幾千個share,著實讓人羨慕。 . . . 一如既往的,我在意的是這種半真半假的 #假消息 的“殺傷力”, 當然,就算你信了那些假科普,【直接傷害】頂多也就是浪費了一些蔬菜,並不會有什麼毀天滅地的後果, 這殺傷力跟資訊無關,而是你對於資訊的不經思考就相信,看到有一部分是對的,就以為全部都是對的。 【那你就是資訊戰的最佳受眾】 這些垃圾農場的內容會逐步逐步的把這些受眾過濾出來,再像傳染病那樣慢慢擴散出去, 這其實是無解的蛤,沒有一個有效的方式可以大規模的避免謠言和資訊戰的滲透,因為這就是 #拿捏 著人性在磨蹭的操作, 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自己多思考,保護好自己,讓自己不要也變成那種人云亦云的炮灰罷了。 #內容農場 #知識就是力量 #思考幫你避坑

為什麼會有脂肪肝?
網myth碎碎念

為什麼會有脂肪肝?

复盤一下素食造成脂肪肝的case 1,說真的,很多人為了減肥什麼都願意做,除了均衡飲食和運動。 報導是說她戒掉了葷腥和精緻碳水,每天吃的就只是【水煮蔬菜和蒸雜糧】, . . . 2,我們不知道她吃的蔬菜和雜糧的分量是多少,但很明顯是【蛋白質不足和油脂不足】, 蛋白質不足確實會造成脂肪肝,原理除了報導中有提到的:肝臟中的脂蛋白合成不良,會導致脂肪運送不出肝臟,堆積在肝臟中, 還有,蛋白質不足也會削弱肝臟的代謝能力,肝臟代謝能力下降就有可能造成脂肪肝。所以其實脂肪肝的處理不能只想到脂肪,而是同時要考量到 #肝臟的健康。 . . . 3,儘管聽起來很反直覺,但其實脂肪攝取不足也會造成脂肪肝, 原理是:脂肪不足,身體會分解體內的脂肪,這會讓肝臟同時需要處理過多的脂肪酸,脂肪酸堆積就造成脂肪肝。 . . . 4,除了蛋白質和油脂營養不良,還有其他原因,比如女性的荷爾蒙失調,也有可能會提高脂肪肝的風險。 只不過以她的身高體重來看,減肥前(58kg)和減肥後(53kg)都屬於正常體重,那應該是還沒有發生油脂不足造成的荷爾蒙失調。但如果繼續下去,就很可能發生了。 . . .

氧化應激
網myth碎碎念

氧化應激

氧化應激效應其實不是新名詞,看英文就知道了,這就是 #氧化壓力, 對,就是那個20年前賣保健品的一定會跟你吹的 #氧化壓力,也就是當【自由基很多,抗氧化劑很少的時候】,自由基可能會對身體造成的傷害。 氧化壓力是台灣翻譯,由台灣大濕帶來我國, 接著是10年前,日本流行的【抗糖化】概念,也就是減少 #糖化最終產物 AGEs的概念, 這我也有分享過,這其實也是氧化壓力的另一種解釋罷了,一般半桶水的人看到這是抗糖化,就以為是糖造成的氧化反應,但其實這裡的重點是【過度加熱】,因為加熱就是一種氧化作用, 所以平常教你們煎炸燒烤的不要每天吃,有燒焦的部分要切掉,就是這個用意,這也才是 #抗糖化 的【本質】。 . . . 這其實是基本的營養學概念: 醣類、脂肪、蛋白質在過度加熱氧化後都會產生過氧化物, which is 糖化最終產物AGEs、多環芳香烴化合物PAHs、多環胺類化合物IQ等等, 只是因為日本的大濕那時候可能是要搭斷糖風潮的順風車,所以單選了名字裡面有糖的糖化最終產物來講,而且抗糖化朗朗上口,連阿嬤都叫的出來,於是就火爆流行了, 但其實只要你有基礎營養學的概念,你就知

OGTT重要嗎?
網myth碎碎念

OGTT重要嗎?

最近有人開始在殘害幼苗,好咧~#廢物利用系列 安排~ 【ogtt為什麼重要?】 因為ogtt可以比使用空腹血糖和hba1c更準確的找出發生妊娠糖尿病的媽媽。 咦?平常我們不是都在講用hba1c就足夠診斷糖尿病了嗎?怎麼這邊又會說hba1c的準確度不夠呢? 那是因為他們用來診斷的糖尿病種類不一樣,hba1c是診斷2型糖尿病,ogtt用來診斷妊娠糖尿病。 . . . 2型糖尿病的病因是胰島素阻抗,妊娠糖尿病的病因則是因為荷爾蒙在懷孕時失調導致的,大多數媽媽這時候的身體可以產生足夠的胰島素來把血糖降低到正常水平,少數媽媽則沒辦法好好控制,就發展成妊娠糖尿病, 所以有人嚷嚷說ogtt會讓媽媽和寶寶的血糖和胰島素坐過山車,從這裡也能知道,其實就算沒有做ogtt,也還是會過山車, 而如果沒有一個相對準確的手段檢測出妊娠糖尿病,或是被仙家慫恿一下就skip掉,那萬一真的有妊娠糖尿病而不自知,那過山車就基本是每天都會發生的事情,而且是沒有綁安全帶的過山車。 . . . 妊娠糖尿病還有另一個特性就是該媽媽本來是沒有血糖問題的,但在懷孕期間檢驗出血糖過高,所以我們也會看到hba1c正常

小丑的魔爪
網myth碎碎念

小丑的魔爪

oh~又是丟“我認為”,又是chatgpt,小丑又搖身一變成了 #婦產科 專家了, 這裡直接講答案,OGTT雖然會有些不舒服,太甜可能會很噁心,但卻是檢測和觀察妊娠糖尿病的有效手段。 重點是這方法不會有長期傷害,畢竟你不是每天都這樣喝。隨便就不做,是更危險的。 . . . 至於他講的用hba1c和空腹血糖就好,為什麼是錯的? 那是因為跟ogtt比起來,hba1c的敏感度比較低,是看三個月的, 空腹血糖則是因為你吃的碳水量不固定,所以不能像ogtt那樣用準確的量來準確判斷是不是妊娠糖尿病, 比如說,萬一有個仙家教你驗血糖前用一些偏方去馬扁醫生馬扁數據馬扁自己,讓你自我感覺良好,你怎麼辦? 而且,最後不論出什麼問題,都是你們自己承擔罷了,小丑是很難有一點責任的。 . . . 至於chatgpt那一段,就是看你怎麼問問題,他就給你怎樣的答案,而已。 連這都可以拿來當作資料來源的並認為這樣就贏了的,記得,都是仙家。 沒錯的,因為他除了仙家和小丑,什麼都不是,所以我們告不到他,只能用這種麻煩的方式來提醒大家了。 #小丑觀察室 #ogtt #自己醒目蛤 oh 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