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ged

參考

A collection of 6 posts

168斷食法提高91%死亡率?
網myth碎碎念

168斷食法提高91%死亡率?

有被168轟炸了嗎? 是這樣的,美國心臟協會(AHA)日前發表了一篇文章,標題是:【8小時限時飲食會使心血管死亡風險提高 91%】,文章內容還直接提到了168間歇性斷食法, 於是,各媒體就出現了諸如【美國心臟協會最新研究證明168斷食法提高91%死亡率】之類的新聞標題。 有人歡喜也有人愁,也有人裝到很義憤填膺那樣指責現代醫療沒事找事。 其實不論什麼情況,看到這種聳動的標題,最好都是花點時間找原文來看,再來判斷這消息是真是假,是不是有參考價值, 不用急,更不用看到標題就以為理解了一切。 . . . AHA是說,研究人員觀察了20078人並得出了做168可能會讓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提高91%的結論, 但這裡面有幾個問題,我娓娓道來: 1,他們分析了2003年到2018年這15年間,20078人的飲食樣本, 但168斷食法開始在全世界流行的時間是2015年前後,這代表這篇研究分析的樣本們的所謂8小時限時飲食並【不是自願行為】,更可能是因為生活形態被動形成的飲食形態,比如可能因為貧窮、加班到廢寢忘食、生病胃口不好等造成的, 而不是為了什麼養身和減肥; 然後這數據是2003到

甲氧沙林
網myth碎碎念

甲氧沙林

網路上一直在傳甲氧沙林是萊姆、蒔蘿、綠茶葉、當歸、西芹、檸檬裡面都能發現的天然成份,然後還提了提了一些“reference”,還傳到亂了。 某H產品真相如何,我還不知道,但對這條廣傳的“聲明”我倒是可以說一說。 === 首先,甲氧沙林確實是天然成份,據【Journal of Pharmacy and Pharmacology】的記載,甲氧沙林是在1940年代第一次從Ammi majus(大阿米芹)這種植物中萃取出來的。也就是圖片中的第一號植物。 據【Botanical Dermatology: Plants and Plant Products Injurious to the Skin】的記載,1970年,科學家從大豕草(giant hogweed)和豬草(Hogweed)等4種繖形科Apiaceae、獨活屬Heracleum 的植物中發現到甲氧沙林, 不過目前藥用的甲氧沙林基本都是合成的。

吃飯噎著了,怎麼辦? ——成人篇
網myth碎碎念

吃飯噎著了,怎麼辦? ——成人篇

你們知道我們人類一生中一直都在重複著一件危險動作嗎?大部分的人就算知曉其危險性,也都會照樣不管不顧地持續下去,直到那一天的來臨。 這是一項我們每個人一生中都將無法避免的意外,甚至大部分在看這篇文章的人都已經嘗試過它所帶來的苦楚了。或強或弱,差別只在於它到來時的嚴重程度而已。 鯨魚今天早餐的時候就體驗過了一次。主因是水煮蛋的蛋黃太乾,而鯨魚我又吞得毫無顧忌。雖然性命肯定是無憂的,但噎著的感覺真的很不爽。 如果某天你在飯局上發現有人噎著了,痛苦的抓著喉嚨,無法咳嗽、講話、甚至呼吸,你能怎麼辦?今天鯨魚就來講講。 ---------------------------- 在美國,吃飯被噎死 (Choke to death)的機率是1:2535,比因空難而去世的機率還高。其中在4歲以下的孩童的身上更為顯著。 如果是較為輕微的choking(比如鯨魚今天早上的case),一般上不會有呼吸窘迫的情況出現,更多的是食物卡在食道中、緩慢下嚥的過程中,因壓迫而導致的不適而已,只要喝一點水,幫助食物下嚥就沒問題了。 或者只是少量食物或液體不小心進入氣管,引起咳嗽反應而已,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嗆

基因檢測真的值得做嗎?
網myth碎碎念

基因檢測真的值得做嗎?

應該是最近的廣告打到很大,所以一直有人來問我基因檢測值得做嗎? 這邊統一回答, 我個人有做過,蠻多年前了,現在我國流行的那幾個那時候還沒有進來,做的目的是想看看自己的基因遺傳癌症的可能性。 看這種報告也是有技巧的,有很多數據其實都只是湊數罷了, 還有一些數據需要正確的觀念才看得懂, 比如,當結果顯示你得到某個基因遺傳癌症的機會不低,不要忙著沮喪先,這並不代表你就一定會得到這個癌症,這代表的是機率【比較高】而已, 當然,這也不代表你就一定不會得到那些列出來講沒有遺傳的癌症,因為遺傳只是癌症的【部分原因】,不代表一定會有,也不代表一定不會有, 所以,其實也就是參考用而已,比如:如果你有某種癌症的機會比較高,你的日常生活和飲食習慣就要更加留意了。 我覺得這類檢測的價值頂多就是這樣。 === 基因檢測的經典案例是Angelina Jolie,她因為測到她有乳癌和卵巢癌的機會很高,所以手術拿掉了乳房和卵巢,這是我們在大4的醫學倫理課上做討論的案例(真懷念)。 【她的預防性摘除手術是不是可取?】一直都是很值得討論的課題,而且並沒有標準答案。 大家也可以來討論看看。 ===

抄襲與借鑒
網myth碎碎念

抄襲與借鑒

抄襲和借鑒,兩者的界限真的很模糊,尤其是現在,網路上的資料唾手可得,類似的、甚至一樣的言論隨處可見,尤其是內容農場,最誇張的時候連標點符號和錯字都一樣。 放到知識傳播和創作的領域來,這就讓有些人有機可乘了,因為抄襲、借鑒、參考的界限會更加的模糊,有些人還可以用抄來的東西來授課賺錢。 還記得前幾天,張吉安先生分享了一則叫他把電影放上yt讓大家免費看的留言,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得出,我國人民普遍對於版權的概念是很差很差的,而且大眾也普遍不會care原作者的心情, 反正對他們來講,看過了就可以了,其他不重要。 === 我整理了一下我覺得合乎情理的借鑒和參考方式: 【1,有沒有知會原創作者?】+ 【2,有沒有放【參考資料】?】 首先,你需要【誠實】的面對你自己的內心,如果你想要做的某個分享是受某個原作者的啟發的,在做分享之前,知會對方一聲,獲得對方的同意。 如果對方沒有同意或是根本連read都沒有怎麼辦? 很簡單,如果真的非要用到他的【概念】和【數據】,那就是分享之後附上對方的reference,這也是一種禮貌,也可以減少後續的麻煩。 === 不過講到這邊,我想起,我在4

參考資料不是隨便放的
養身良然

參考資料不是隨便放的

專業人士有時候在講一些東西並且需要證據為其背書和證實的時候,會列出一串研究名稱、期刊期數、研究者和日期等組成的字串,這就是所謂的references(參考資料)了。只要是受過正統高等教育(大學或以上)的訓練,就需要學會怎麼查找相關研究。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查找資料的真正用意,這跟大眾普遍認為的隨便在google上找一找,“只要有人講,就是真的”的錯誤觀念是完全不同的。 通常,大眾只要看到有references,就會自動為這段資訊的可信度加分。就像常見的名人語錄,只要在名人的照片旁邊加一句話,那句話就會被加冕得如真理一般,哪怕是杜撰的。 有受過訓練的專業人士,通常就會再去詳讀那份reference,一來為了鑑定這段資訊的真偽,尤其是當跟reference一起出現的資訊聽起來“怪怪的”的時候;二來,這也是學習新知的機會。 前幾天,網友傳來一個影片,一位網紅說吃飽之後若馬上洗澡容易猝死,同時給了一個reference證明其觀點。吃飽後洗澡跟猝死有關?還有研究證實?這麼新奇的資訊我竟然從來沒聽過?當然是要去找來拜讀一下了。 結果,我失望了,因為網紅列出的那篇研究的結論是:在浴室死亡的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