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myth碎碎念 生病症狀 白血病的初期症狀跟感冒很像,那你能說有感冒的症狀就是白血病嗎? 你不能,我不能,醫生也不能, 但霉體能。 . . . 這位醫生確有其人,去到他的頁面看他寫的原文,就知道其實根本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他只是提醒這些小肉瘤是某一個基因(PTEN)缺失可能會出現的症狀, 而這個基因缺陷可能會導致某些癌症。 所以他的本意是提醒:如果你也有這一些小肉瘤,而且數量很多,可以安排做一個基因檢查,起到早發現早治療的目的,如果這些小肉瘤不是這個基因缺陷造成的就可以放心, 如果確定是基因缺陷造成的,那就可以進一步做後續的檢查和治療的步驟。 即使還沒有發展成癌症也可以定期回診和監測,然後他有提供這個服務。 . . . So,這本來只是一個他自己在自己的頁面上做的廣告,但是被霉體轉發後就變成完全不一樣的意思。 更諷刺的是,他的原文只有不到60個分享,而在隨便一個霉題上轉發的隨便一篇,都是1000個分享以上。 #帶腦看報導 #帶腦上網 #知識就是力量 原文就有寫清楚了,大概率沒事,首先是這問題不一定都是基因造成的,其次基因造成的問題確實很看運氣作者:林冠良營養師Siin
網myth碎碎念 起床就喝水很危險? 中出了什麼差錯,弄錯了名字, 所以我一開始search桐生健太根本找不到那篇報導。 . . . 2,10倍看起來很像很多,但是這是粗略估算罷了,而且,【米田共的菌】和【口腔中的菌】是不同的菌, 報導中引用的相關研究測的菌,是專門挑牙菌斑的菌,這裡因為是牙癍菌的聚集區,所以菌很多,可以達到10的12次方,1後面12個0。 與之相比較的米田共的菌,則沒有一定,但數量一般在10的11次方到12次方, 所以所謂的【10倍】其實就是用挑選過的數據來講的,米田共的用最低的11次方,口腔的用最高的12次方,於是就出現了10倍的差距。 總之,這不是精準差距,而且種類也不一樣,比什麼比? 就好像目前地球上有80億人口,農場雞有240億,我們可以講雞的數量是人的4倍,所以地球要被雞統領了嗎? . . . 3,他們講的是早上還沒刷牙就喝水,會把口腔中的菌吞下去, 但我們的胃酸很強的,可以殺滅大部分的菌,而且就算有些菌可以撐得過胃酸那道難關,它在抵達腸道還需要面對腸道益生菌的關卡,因為足夠和平衡的腸道益生菌叢是可以幫助抵禦壞菌的, 反過來也是說,要是這一些口腔中的菌可以造成那些糖尿病啊
網myth碎碎念 冰箱存放食物 其實是6項,不是5項,可能是5和6長得有點像,所以拿過來用的時候看錯了唄(咦? 我原本還以為是霉體斷章取義,結果是那位外國營養師真的這樣建議, 話說,我懷疑6項可能是問chatgpt,因為我問chatgpt有哪些食物不能放冰箱,出來的答案有4項相同,那4個的說法也差不多,所以可能有“借鑒”。 這些食物確實不需要放冰箱,但是要講到有毒和致癌,那就是 #狐扯 了。 . . . 1,#馬鈴薯 放在冰箱確實可能影響之後煮的口感,但要扯到高溫烹飪釋放的acrylamide就太遠了,沒有放冰箱的馬鈴薯拿來炸也一樣會產生acrylamide, 另外是,acrylamide是在致癌物質列表裡面沒有錯,但是只要沒有燒焦,量就不多,與其擔心馬鈴薯的acrylamide,不如擔心roti prata上面的燒焦會更有意義。 . . . 2,#洋蔥 和 #大蒜 這兩個說的都是【放太久】之後造成的問題(比如幾個禮拜甚至幾個月),短期內要放冰箱是不會有害的,她說的那些情況不會這麼快出現。 二期,那些對身體的傷害更是吃了之後才會有,你都看到它壞了、發霉了、爛了,還吃嗎? 其實我不鼓勵這兩個放冰箱的
網myth碎碎念 报告肝指数 1,換肝手術是他做?他的意見有實際意義咩? 比這更高5倍10倍的肝指數其實都不罕見,用一些簡單的方法是可以調回來的,也不需要喝油和換肝。 再說,要不要換肝也不是只看指數就可以判斷的,至少還要做過scan。 這讓我想起小粉紅書和抖陰最近有一系列調侃【窮b爽文作者描寫的富人生活】的文章和影片,沒接觸過的領域和生活還硬硬要插一腳進來,就是小丑現在的狀態。 思維和知識的貧窮也限制了他們的想像。 . . . 2,我國的中醫領域很博大精深,我就算懟假的中醫也還會被一些真中醫反咬,就很魔幻,所以我就不說太多了, 只是提醒,各位要看中醫的話,請確保對方是真正的、有良心不會亂搞的中醫。 . . . 3,從這裡我們知道這患者是吃了加料了的藥才造成肝指數超標的,調理的最基礎方法就是先停掉有問題的藥,其實【停掉有問題的藥】來止損就可以讓肝指數慢慢恢復了, 後面的【看醫生】和【吃藥】也是正確的做法,讓肝指數逐漸恢復的就是這些正規醫療。 至於那個【喝油】和【小丑的其他建議】就屬於多餘, 就像Gill Bates、Alon Musk、Zark Markergerd和小丑,4個人就可以改變世界的
網myth碎碎念 看懂ingredient 來個看標籤隨堂考,花兩秒看一看,看你的答案是什麼? . . . . . . . . . . . . OK,公佈答案: 【下面的,綠色那個比較低糖】 “有些人”看到sugar 的數字而已,就直覺的以為8.9當然比14.0低糖, 但陷阱就在上面的【per多少】那邊, 14.0雖然數字較大,但是是per 100g,算起來是14%; 8.9雖然數字較小,但是是per 30g,算起來是29.7%。 所以看nutrition facts記得不要只看數字,還要看他的一份是多少,這是一些商家玩心機的地方。 #知識就是力量 #看標籤 #帶腦shopping 這麼隨便就信,那就等著隨便上車咯學會看營養標籤好處多多,尤其是可以減少鬧笑話的機會
網myth碎碎念 萬能小蘇打 因為講到喝soda粉可以治療癌症的bullshit,我原本想去找了之前寫過的一些文章來溫故知新一下, 無意間我找到一篇2017年辟謠過的文章,我的那篇辟謠只有75個分享, 而那一篇被辟謠的原文有25k個分享。 那篇文的作者紅了之後也代理一些機器,發表內容當然也都是來來去去的那一些:現在醫療騙錢,他的偏方和機器幾厲害,奉勸大家不要去看醫生,如果看醫生有用喬布絲還會活著云云。 (喬布絲其實是先使用偏方,偏方沒效再用正規治療;正規治療有一點起色,又中途放棄治療再投入偏方,之後身體健康狀況每況愈下。所以這個例子是自打臉,但可想而知一般人沒概念) . . . 他一直宣揚死馬當活馬醫的想法,這個觀念沒問題,但前提是你得是死馬,而不是你還是活馬就被當做死馬來死馬當活馬醫。 總之就是先催眠你一點點事情你就已經是一匹死馬了, 然後怎麼誇張怎麼來。 . . . 舊冠時代,他當然也積極在推廣自己的偏方和機器,比如誰喝了一杯他的偏方第二天就出院了,喝他的機器出來的水就不怕病毒了全身的細胞都更新了一遍之類的。 但很遺憾的,他的發文就停在2021年年頭,他的頁面沒有說發生了什麼事,就這樣
網myth碎碎念 要完谷 這個 【要完谷】 的事情,當地人都在吐槽他們自己當地人都不信,反而是另一個國家的人來護航。 另一個比較有意思的是有人問,392個患者,死了15個,病重了20個,剩下300多個怎麼了, 放心,絕對不是好了300多個的90%成功率(他們自己也只敢吹80%罷了)。 如果真的這麼高成功率,諾貝爾都要爬起來親自頒獎給他們。 那300多個只是靜靜沒出聲的。 當然,奇蹟也是會有的,但不會這麼多。其中絕大多數都只是默默接受了、換到其他地方了、把矛頭指向其他人了(比如正規醫院或是其他仙家), 這35個只是有紀錄的case罷了。 . . . 就像Robert o young用注射soda粉泡水的方式“醫”了成千上萬的病人,但最後是一個病人出來告他,他才進去和被罰了1億多美金的。 而這並不代表他仙了十年只有這一個失敗的case蛤~ . . . 如果有人抹黑中醫,那當然是可以來杠一下的,但連真的中醫和仙家都分不清就無腦護航的, 這只會被人看笑話罷了。 #帶腦上網 #知識就是力量 #健康就是财富 還有個更厲害的,人家【要完谷】都只敢吹自己成功率80%,神奇的外國網友幫他們吹到90
網myth碎碎念 vit B12很危險嗎? vit B12目前沒有確切研究證明會造成癌症,也沒有證據證明會造成癌症擴散, 只不過,確實有一些研究發現血液中vit B12指數高,可以作為判斷肝癌、胰臟癌還有一些代謝疾病的biomarker, 但這並不是因為吃太多B12造成那些癌症,而是因為這些癌症和代謝疾病本身造成體內跟B12結合的蛋白質出現異常,造成血液中B12的指數提高。 我不知道這些資料是製作單位給他的還是他自己找的, 但這個因果關係其實網上很多專業網站都有寫,還有提醒大家並要因此恐慌,所以我真的不曉得,現在是網路太好做?隨便亂講就可以隨便爆? #帶腦上網 #食育 #知識就是力量 作者:林冠良營養師Siin
網myth碎碎念 魔法營養學 有位客戶問我問題,先是給了一個數字,問我是不是肝壞掉了。 我說:只看一個數字是不夠的,況且你這個數字連單位都沒有,很容易弄錯的, 所以我請他給我有完整的報告,要有“正常範圍”的部分一起。 . . 於是他截圖了給我,但只有那一個段落的數字, 我說:你這一連串是肝指數,但是只看肝指數並不能確定身體有沒有問題,就算某個指數超過,如果其他器官系統的指數都沒有問題,那大概率是可以只要持續觀察就好, 反過來說,萬一某個其他系統的指數也一起有問題,那可能才代表真的有問題,甚至有可能還可以看出有其他潛在的別人沒有跟你講的問題。 . . 最後,他才心不甘情不願的給了我整份報告,然後念了一句“別人都只看數字就知道問題了,怎麼還這麼麻煩”, 咳咳,這個嘛~~ 因為我不是別人, 我也不是神醫, 我還沒有魔法, 我更沒有神通。 我都是經過報告和客戶本身的情況做聯合判斷的, 所以如果你要的是看到你就來一句“小伙子,你印堂發黑,最近必有大事”的那種,那你可以去天橋底找,網路上現在也很多。 不需要來找我蛤~ #魔法營養學 #知識就是力量 #帶腦上網
網myth碎碎念 染髮之道 染髮致癌的問題我的抗癌之道課程中幾乎每個禮拜都會有人問,我一般都會回一年染2、3次是沒問題的,這其實已經是很保險的建議了,因為一般正規醫療單位對一般人的建議是一年不超過12次。 而難得有一篇東西把有關染髮致癌的說法都列出來了,所以我也借這個機會一一來解釋一下。 如果你很忙,那總結就是:染髮劑致癌的風險很小很小,過敏的風險還大一點,一年染2~3次是ok的;如果你真的非常擔心那個致癌風險,那你可以不染,自信的你也可以很漂亮。 . . . 1,染髮致癌的情況確實有,但不是現在,而是【1980年】以前。而且相關癌症是【Non-Hodgkin’s lymphoma非霍奇氏淋巴瘤】和【Multiple Myeloma多發性骨髓瘤】,而不是文中說的膀胱癌。 . . . 2,染髮跟膀胱癌的關係始於1963年的一篇研究中,發現300個患有膀胱癌的男性患者中有4名是美髮師。 . . . 3,那篇研究開啟了【大染髮致癌時代】,1970年代有很多的【細菌實驗】和【老鼠餵食實驗】證明了染髮劑可能致癌,也就是研究人員把染髮劑中的成分作用在細菌上,發現細菌發生了基因突變;把染髮劑參在老鼠的飼料裡給老
網myth碎碎念 愛因斯坦 有人問我關於 #愛因斯坦獎 是不是真的很厲害, 因為愛因斯坦很厲害,所以愛因斯坦獎應該很厲害,會這樣想也無可厚非吧? . . . 目前真的代表學術地位和貢獻之認可,並以愛因斯坦來命名的獎,有3個, 分別是: 1,Albert Einstein World Award of Science(Paul Nurse 2013年得過) 2,Albert Einstein Medal (楊振寧1995年得過) 3,Albert Einstein Award(霍金1978年得過,這獎只頒到1979年,這一年是愛因斯坦100年誕辰) 如果算上以他兒子命名的獎,還有Hans Albert Einstein Award(但規模就更小一些) . . . 這些獎的獲獎者名字和年份都是可以查得到的, 所以如果你聽說某某人在哪一年得了一個比諾貝爾獎還厲害的愛因斯坦獎, 花2分鐘查一下,你就知道對方有沒有在仙你了。 確實,愛因斯坦很厲害,但一個獎以他命名,跟這份厲害沒有直接關係。 因為如果我很有錢、又吃飽得空、又想要往自己臉上貼金,基本上我自己辦一個【
網myth碎碎念 小朋友不能碰的食物? 其實,這裡面說1歲不能吃的東西,首先,真的不建議吃的是蜂蜜、鹽、糖 理由是蜂蜜可能會有肉毒桿菌孢子,對免疫力不完整的小朋友來說有一定危險性,所以建議【2歲後】才碰, 【1歲前】,小朋友從副食品獲取的鈉已經足夠身體所需,所以不需要額外添加, 【2歲前】,不建議在飲食中加糖,是因為過早給糖,小朋友會變得容易挑食,後續還有一大堆代謝問題跟著來。 了解了這一點,就知道【加糖果汁】也算在內。 那麼沒加糖的果汁可以嗎?沒有濾渣的水果puree是可以的,濾渣的果汁就是糖水,所以也不建議。 . . . 其他就很模糊了,比如豆漿和鮮奶,也不是完全不能碰,如果是6個月後,小量嘗試是可以的,但如果用來代替母乳或配方奶就不適合,可能會造成營養不良或腎臟負擔,因為豆漿的營養價值畢竟還是比母乳和配方奶低。 . . . 帶殼海鮮、堅果、蛋清這些主要是【擔心過敏】, 其實小朋友在6個月後(有些國家的建議是4個月後)是可以嘗試一些副食品了,這時候的主要目的不是營養,而是讓一些小朋友早一點認識到這個食物,有研究發現這可以【減少以後小朋友對這些食物過敏的可能性】。 只要記得,是從【小量】開始。
網myth碎碎念 腸癌 首先,這原文是刊登在Daily Mail的新聞,Daily Mail的內容的可信度和目的性都跟 #內容農場 有得拼, 這一篇的 #原報導 其實蠻長的,但只有1/2是在講這個研究,後面的1/2都是在講英國的腸癌人口如何如何,Deborah James在生命中的最後幾天為慈善籌集了多少百萬的善款,明星死於腸癌(比如黑豹的演員)等,充流量的內容。 但至少他們後面還有訪問了其他的癌症專家,專家也有解釋說這研究並不足以解釋50歲以下腸癌患病率提高的原因。 但被轉成中文報導後,後面那1/2就不見了,感覺沒頭沒尾,我看了眼睛痛,所以就去找了原文研究來看。 . . . 1,其實這研究不像那些留言區的酸民講的那樣,是磚家亂作出來的東西,他們團隊很大,實驗設計可以算是周到,討論也做得很全面,研究結果也很有意義, 但被報導出來的只是冰山一角。 不過這也無可厚非,因為要一般人看得懂,有流量,就只能這樣寫。 只不過這並不是這篇研究的真實意義。 === 2,確實,他們用的是實驗老鼠,但這是測試免疫反應的研究,你不可能找一班人,給他們基因突變,患上癌症再來做研究,所以只能用老鼠。 各位也不用擔
網myth碎碎念 婦產科的真相 隨便舉幾個例子: 1,尿道炎UTI,是由 #細菌感染 造成,喝水不夠和常憋尿容易發生, 2,陰道感染,是 #念球菌 還有下體菌相不平衡造成的,也容易造成 #白帶, 3,絕大部分的子宮頸癌是人類乳突狀病毒 #HPV 造成,現在有疫苗可以打,可以很大程度預防子宮頸癌的發生, 3,子宮肌瘤、胸部的良性瘤等,還有女性三陽性癌症(ER、PR、HER2)都跟個人遺傳體質和荷爾蒙有關, 吃含有 #動物雌激素 的成份(比如蜂皇漿)還有接觸太多 #環境荷爾蒙 (比如塑化劑)有可能會增加發病風險。 . . . 以上這些婦科疾病都跟胰島素阻抗無關。 什麼?他這樣一竿子打翻又沒有造成什麼不良影響,我不好咄咄逼人得理不饒人? 非也,如果你真的信了仙家這樣的 #一竿子打翻,那你就很容易忽略上述那些病因,從而讓你婦科疾病的發生風險大大提高。 這就是科普和闢謠的重要性。 #三生有Siin #帶腦上網 #知識就是力量 https:
網myth碎碎念 研究證明的真假 這類對話其實很常發生,甚至有次討論電視節目內容大綱的時候也遇到,我們還花了半小時跟單位解釋為什麼不是所有東西都有研究證明的,對方才丟下一句“明明都講自己講的是證據,現在跟你要證據倒給不出來了”然後不滿意的離開。 最近又遇到類似的情況,所以這篇我想嘗試讓大家了解一下,所謂的【研究】是做什麼用的? . . . 1,研究並不是為你服務的,不是今天出來一個無厘頭的謠言,研究人員就要義無反顧、廢寢忘食的【免費】去幫你研究這是不是真的, 其實不要說【研究】這麼高大上啦~我一個吃飽太得空來【闢謠】的,闢謠這件事也是幫助我用來累積粉絲、人脈、知名度(還有仇人)的附加服務, 做研究的目的當然也就不會是義務的,研究人員也不是喝西北風就飽的。 真正做研究的人,我們可以把他們簡單分成兩類:1,他們有服務的對象,2,有自己專攻的領域。 . . . 2,#服務對象 就是他們有老闆或金主,出錢給他們去做某個方面的研究,這種通常我們可以在研究的最下方看到acknowledge會說有誰出資, 注意蛤,出資記錄只是記錄在案的意思,並不能直接代表這個研究不中立,或是研究結論不可信。 (當然,偏袒的也是有
網myth碎碎念 報告數字 hba1c代表的意義: 4.0~5.6% = 正常,這裡簡稱level 1 5.7~6.4% = 有罹患糖尿病風險,簡稱level 2 ≥ 6.5% = 糖尿病,簡稱level 3 所以這位報告的主人原本是6.1,頂多屬於【糖尿病前期】的level 2,只要有顧好,是還可以回頭到level 1的。 但小丑為了賣油,把情況往嚴重了掰,把有【罹患糖尿病的風險】講成【有糖尿病】,也就是把level 2誇大成level 3。 . . . 其次,半年後,報告主人hba1c是5.6,雖然已經到level 1,但還是接近下一個階段的5.7的邊緣, 平常我們看到報告是5.6,本身就已經會提醒顧客和病人要注意了, 但這樣就足以讓小丑拿他的報告來炫,
網myth碎碎念 為什麼叫猴痘 啊對了,現在的猴痘,中文叫猴痘, 英文叫Mpox,M for Monkey。 咦?怎麼現在就沒有【“既不涉及地理位置、動物、個人或人群,又容易發音,並且與該疾病相關的名稱”,以避免造成其他可能不準確的或污名化的名稱的問題】 的考量了呢? . . . 那我來建議一下, 因為一般大眾聽說猴痘這玩意兒要嘛是2019年4月的時候,要嘛是【2024年】的時候,2024的恐慌大一點, 並且在種類上,猴痘病毒跟【天花病毒】很接近,都是【正痘病毒屬】。 所以,我們把猴痘改叫做【新天花-24】【NewSmallpox-24】好了,簡寫【NSP-24】 這樣就不會對猴子有污名化,也不會讓某些沒有世界觀的人以為M for Malaysia,或是讓人聯想到某位90多歲的老人,又朗朗上口不容易唸錯。 豈不甚好?(挑眉 #世界餵牲組織 #沒有東西逃得過症痣 #帶腦上網 ps:聽懂的,給你掌聲 剛入侵新加坡的猴痘
網myth碎碎念 花生殼煮水喝? 他們:蘋果皮有蠟有農藥,這麼毒還叫我吃? 也是他們:oh~花生殼煮水治百病耶~謝謝分享~ . . . 平常的花生仁都已經很容易發霉了,直接跟泥土接觸的殼當然就含有更多稀奇古怪的東西, 你拿來煮當然也會煮出那些稀奇古怪的東西。 那為什麼還會有人這樣煮來喝?還說很好? 因為這種內容就是營銷號刷流量用的, 做這種影片的人自己都不會去喝了,你也不要傻到真的相信有什麼神奇功效。 #帶腦上網 #花生 #吃貨營養學
網myth碎碎念 紅肉會造成糖尿病的風險? 首先,這研究是發現了 #相關性,而不是 #因果性。 所以如果你直接說是【紅肉造成糖尿病】那就錯了。 他們只是發現,長期而言,【每天】吃超過50g的加工紅肉會增加10年後15%的糖尿病風險, 或100g的紅肉,會增加10%的糖尿病風險, 或100g的禽肉,會增加8%的糖尿病風險, 所以也不是說只有【紅肉】,而是【所有肉】都有關係,而他們也說,目前不知道這是什麼原理,他們只是發現了這個關係。 . . . 那這樣的研究有什麼意義? 就是讓之後研究糖尿病相關課題的研究人員作參考, 比如,飽和脂肪是不是真的會降低胰島素敏感度?是不是飲食不均衡的關係造成糖尿病?糖尿病跟運動有沒有關係等。 咦?這些不是都證明了的嗎?還需要研究? 就是從更多不同的證據和角度再去做研究和探討,讓研究結論更有力。 因為一般而言你在報紙上看到的所謂研究的報導其實都不是你看到的那個樣子,可能是過度誇大了、簡化了。 或是更簡單來講,就是把研究越做越深,而不是很表面的而已。 . . . 其實如果你去看原文報導,你會發現他們一直強調一個【interconnect】的名詞, 敏銳的人就會發現,這篇新聞
網myth碎碎念 麥芽糊精 只因為maltodextrin是高gi,就無限害怕,看到maltodextrin就講有毒, 這就好像,黃金的價值很高,所以你就以為用一粒小金豆就可以買一間蛋黃區的屋子一樣, 一樣誤會很大。 不論好的壞的,都是要看【量】的。OK? #吃貨營養學 #帶腦上網 #知識就是力量 好,多說一點。那麼,如果麥芽糊精沒問題,為什麼還會有人嚷嚷這很危險,很恐怖?答案是:就因為它沒問題,所以很多產品都有放,不只是奶粉,還有代餐粉,sachet包保健品等,放的人多了,那如果你是仙家,你要製造恐慌,你就可以用危言聳聽的方式來嚇人,然後有些比較容易被煽動的人就會看到huiyoooo到處都有麥芽糊精,這個世界果然是個危險的地方,然後就會很熱心的share來share去,然後這團火就會延燒到本來沒有那麼在意的人,就這樣一直燒下去,就會變成一個輿論,乃至三人成虎,連本來就知道這是假消息的人都會開始自我懷疑。這時候,大家再看回去,哇呀~原來是某某大師一開始提醒我們這個世界很危險的。於是大師就成神了,講什麼都是對的。反過來說,如果你的恐慌是製造在很小眾的地方,比如“吃糙米的時候如果沒有好好咀嚼就會容易胃癌
網myth碎碎念 研究的可信度 是說有位加拿大的遺傳學家發表一個理論,說你吃一塊餅乾,慢慢咀嚼,計算秒數,看你什麼時候吃到甜味,以此來判斷你的唾液澱粉酶的分泌能力, 直到這邊還沒問題,原版的還甚至教你要重複兩次,這就有一點做研究的感覺(但其實做實驗研究是要重複3次,所以只是“感覺”) 但後續的解釋,也就是14秒以內吃到甜味,代表你是易瘦體質,碳水可以吃多一點;超過30秒就是易胖體質,碳水要吃少一點云云, 就都是瞎掰了。 . . . 他犯了一般人容易犯的錯:以為enzyme是把澱粉分解到不見掉,就不會吸收熱量, 事實是,【enzyme會分解碳水,但並不是把碳水分解到不見掉,而是把碳水分解成更容易吸收的葡萄糖】。 葡萄糖多的情況下,是更容易【吸收】過多的熱量,然後就會月巴, 而不是變成易瘦體質,所以後面那一套理論就全部都是錯的了。 (順帶一提,這短片的主講人講澱粉分解成【麥芽糖】,也是錯的) . . . 另外2個事實是: 1,就算你分泌口水的能力很差,我們的腸道也還是會分泌更多的澱粉酶, 這也是為什麼即使你吃飯都是咬2下就吞,你上大號也不會看到白飯,因為你的小腸還可以消化那些飯, 而咬2下就吞
網myth碎碎念 什麼是NNT? 我們拿他的東西廢物利用,他講我們針對他, 我們不笑他的時候,他就講沒有人反駁他, 你說,這小丑是不是犯賤? 啊~這篇呢~專業術語的理解是有一點難,要解釋到老百姓可以看得懂又有另外一點難, 重點是,如果是可以看得懂的老百姓,應該也就不會被這種低級狐扯騙了。 但這裡面的問題還是可以試著指出來的,對我們而言也算是一種訓練,對身為讀者的你們也可以看到其實很多東西沒有想像中簡單。 文長,看得完的,給你拍拍手。 . . . 1,就跟我常強調【食物不能只看GI,還需要看GL】一樣, 這種報告不能只看NNT(number needed to treat),還需要聯合NNH(number needed to harm)一起看, 【相對風險】和【絕對風險】,也要一起看, 而不是只著重在一邊,然後講另一方是騙人的。 也記得,就如GI一樣,這些明明是一對的東西,只叫你看一個的,一定是仙家。 . . . 2,簡單做分類: NNT衡量治療的有效性;NNH衡量治療的安全性。
網myth碎碎念 食用油可以塗傷口嗎? 答:【不建議用食用油塗抹傷口】 因為食用油不是無菌的,裡面還有可能有其他菌,或是你塗的時候把手上和皮膚上的其他骯髒菌也一起塗到傷口裡了,傷口上的免疫力要幫你殺掉那些菌還有難度, 再加上油會粘粘的,可能讓傷口比較難乾水,放慢了傷口自然修復的速度。 我實在告訴你們,如果【擦傷或燙傷】的傷口【不深】,皮膚自然修復的速度本來就很快的。 有些人塗了油,誤以為是油的功效,但其實是身體自己的修復能力在做工,結果這功勞不止被假厲害的偏方搶去,還徒增了感染的風險,恢復時間還慢了幾天,然後你還要感謝它。 #帶腦上網 #知識就是力量 #油還是拿來吃就好
網myth碎碎念 酵素 #酵素 的叫法只流行了幾十年,這是穿越回去古代了嗎?而且這還是日本人的叫法,中文會用酵素這詞更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情。 那可能有人會抬槓,“雖然他們不知道什麼是酵素但畢竟也是用了幾百幾千年的古方啊~” 這更是P話,這些所謂的古方,連我外婆都沒聽過,古你個頭。 又或許有人會說我外婆孤陋寡聞,那你去看看有哪一本古籍和要方,有記錄你們那些什麼古法的嗎? #帶腦上網 #別人講你就信 #韭菜的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