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myth碎碎念 中暑了,我能怎麼辦? 曬天多太陽,頭昏腦脹、大汗淋漓,明知道可能中暑了卻還是硬硬撐著、講休息一下就會好的朋友們。來來來,鄭重地提醒你們一聲,中暑是會死人的。 死前還會出現神誌模糊、大喊大叫等譫妄現象,最終昏迷,然後伴隨著心臟衰竭或腎臟衰竭一路歸西。 好啦,雖然沒有誇張,但是上述症狀屬於重度中暑的情況,一般上的中暑是不會那麼嚴重的,所以當然也不會有性命危險。 ------------------------------------- 中暑簡單來說就是外來環境給身體帶來的熱量大於身體的散熱能力,最終導致體溫不斷升高後出現的症狀。 與發燒不同,發燒則通常是體內出現劇烈炎症反應時,因大量的前列腺素 (Prostaglandin)分泌而導致的體溫升高。這是一種因內部因素而導致的體溫升高,與中暑不同。 中暑所帶來的高熱 (Hyperthermia),一般上都是因外部因素導致的,比如說太陽直射、密不透風的環境。雖然高熱也可以因內在因素所致,但是這就脫離了中暑的範疇,不在我們討論的範圍內。 人的身體本來就具備著,在發現體溫較高的時候通過排汗、血管擴張等生理反應來自主散熱的能力。但是如果有人因各種原因出現散熱障
網myth碎碎念 達克效應 其實我很少專門為了反疫苗的那些人寫一篇東西的,都是我在寫給肯看的人看,然後好像就踩到他們的尾巴一樣,然後出征來鬧, 但我剛剛問了下面的一系列問題,那個人沒有回我,所以我想了想,還用為了他們浪費一篇的篇幅吧。 嗯~應該也不算真的浪費,下次還有這種瘋狗來鬧,就直接貼這些問題給他們就好,也省一點時間。 === 假設你們講的都是真的,疫苗真的是殺人機器,然後我真的是一個分化社會推人去死的大魔頭, 那你們都是用附圖這只瘋狗的態度來鬧,而且都是用假賬號,那請問會有幾個有腦的人看了那樣的狂吠和詛咒會覺得有道理的? 你們的嘴巴臭到這樣,你們覺得會有人聽你們講的?連我看到你們這樣都覺得噁心想吐,哪裡還會有人看了你們這樣嘔出來的字後會相信疫苗真的害死人,疫苗真的造成哪些副作用? 其實這不是拒人於門外而已嗎?對你們的“憂國憂民”的完人有一點幫助嗎? 這一番操作不就益了我這個魔頭而已? 我真的很好奇,如果真的很不好,為什麼要用那種態度?沒有別的更好的方式了?不能好好講?要一來就講我編故事?用假賬號還用到那麼理直氣壯? 還是說你們派那樣的態度的人來鬧,是為了讓我們更加堅定的去打疫苗,這其實是
網myth碎碎念 打疫苗與不打的疫苗的差別 借我一位遠親家的經歷來講解一下 #疫苗的重要性 [https://www.facebook.com/hashtag/%E7%96%AB%E8%8B%97%E7%9A%84%E9%87%8D%E8%A6%81%E6%80%A7?__eep__=6&__tn__=*NK*F] 。 親戚家一家總共30人,中了12人;另一邊,我有另一個的朋友一家12人,11個人中。 經過朋友的同意,我拿來做一個比較。 === 親戚家只有一個人較嚴重,進院了,但是去到醫院醫生還念說你這個不夠嚴重,其實可以不用來;朋友家家中只有我朋友打了疫苗,剩下的家庭成員都是沒打的,他的家人走了一半。 我親戚家的大人都打了,其中5位確診者還是年長者(包括進院那位),你可以想像一下如果他們都沒有打過疫苗,會發生什麼事。 === 親戚家和朋友家都是典型的一家人互相傳染,
網myth碎碎念 帶腦看真假新聞 讓我心寒的是我在那個“新聞”的comment沒有看到多少理性的回應。 唉。。。 這個解釋應該還是會被罵一波吧,然後還是沒人看的那種,不過。。。隨便吧。 === VAERS並不是一個調查的結果,而是一個 #自願申報系統 [https://www.facebook.com/hashtag/%E8%87%AA%E9%A1%98%E7%94%B3%E5%A0%B1%E7%B3%BB%E7%B5%B1?__eep__=6&__tn__=*NK*F] ,重複一次,這是一個申報系統,他們是收集資料的,用來提供後續的研究做材料,而已。注意,這並不是調查後的結果,而是你怎麼申報,他就怎麼記錄, 你申報頭痛,他就記錄頭痛;
網myth碎碎念 為什麼下雨天膝蓋會疼? ——痛風篇 最近老是下雨,氣溫也是降得比較厲害,有沒有人慕然發現自己的膝蓋竟然有點酸、有點痛啊? 可能是會導致畸形的類風濕關節炎哦~~ 沒有啦,鯨魚我亂講的。雖然有可能,但是也並不絕對是。 -------------------------------- 先來講講為什麼下雨天容易誘發關節痛(俗稱的“風濕”)。 下雨天溫度和氣壓的降低是一般上大家都公認的答案。這很可能是因為在氣壓下降時,關節周圍的肌腱、肌肉和瘢痕組織會擴張或收縮,從而壓迫神經,導致疼痛。 另一方面 ,低溫會讓血管收縮,減少血供,同時讓關節滑液變粘稠,然後導致疼痛。 但是這些都只是猜測。它們兩者之間的關係一直都沒有找到能夠成立因果關係的決定性證據。 雖然如此,下雨天關節痛還是被認為是潛在關節炎的前兆。原本膝蓋存在病變越嚴重的人,才會更容易因為輕微的天氣變化而出現更強烈疼痛。 (如果你只是出現通過保暖就能緩解的輕微症狀,那你大概率是沒問題的) ---------------------------------- 那麼,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考慮的疾病有哪些呢?痛風、類風濕關節炎和骨關節炎都是可以考慮的診斷,但是“風濕”
網myth碎碎念 口罩要戴正確 一大早,我發現那些天才連COVID讓全世界死了400多萬人都開始在懷疑了,還提出一大堆“證據”, 這邊直接講一下,如果各位看到類似的言論,然後他的“資料"來源是【macrotrend】,那你看到的跟我看到的是一樣的,我提醒各位一下,macrotrend提供的資料都是“推測”而已,他們是拿過去5年的數據來做的”推測“,並不是真正的數據, 而且他們開頭就有highlight了: 【NOTE: All 2020 and later data are UN projections and DO NOT include any impacts of the COVID-19 virus.】 請那些傳這些“證據”的人,不要每次只會斷章取義的截圖,那段highlight 起來的NOTE他不香嗎? 啊不過也很難啦~如果連highlight也一起截圖,這個“資料”就沒有看頭了。 === 一面講疫苗殺了很多人可是沒有報,
網myth碎碎念 難得 什麼叫“難得”? 這幾家的疫苗本來就是有一說一的,連0.0004%的風險都可以算出來給你,本來是只要確定有關的就會直接講有關,也沒有跟你講100%安全有效無副作用,這本來就是負責任的態度,而不是像某些人講的那樣“有~有很多~可是都被隱瞞了”。 然而,最讓我噁心的是這傢伙說【希望這種案子要多多發生】。而且還有不少人為其點贊。 === 提醒一下,上次有個假賬號拿我的留言斷章取義講我否認疫苗副作用的存在的時候,那些人是癲了一樣的跑來罵我咒我的, 好像很有愛心、滿是正義感一樣。 #我真的要吐了 [https://www.facebook.com/hashtag/%E6%88%91%E7%9C%9F%E7%9A%84%E8%A6%81%E5%90%90%E4%BA%86?__eep__=6&__tn_
網myth碎碎念 Delta研究解釋 看直播,發現了這樣的一個留言。 我去找了這篇研究來看了,這邊做點解釋。 === 首先,這是一篇have not been peer review的研究, Lancet的聲明中就有寫了【The findings should not be used for clinical or public health decision making and should not be presented to a lay audience without highlighting that they are preliminary and have not been peer-reviewed.】 所以,這一篇說起來不算是已經刊登在The Lancet的研究,再來,還沒有經過同行評議,自然也不能當作完整的健康建議。
網myth碎碎念 五穀雜糧 五穀雜糧中的 #五穀 [https://www.facebook.com/hashtag/%E4%BA%94%E7%A9%80?__eep__=6&__tn__=*NK*F] ,知道是什麼嗎? 稻黍稷麥菽, 稻:很簡單,就是水稻、大米,也就是我們平常吃的米。 黍:黃米,或是小米,可以釀酒。台灣原住民的小米酒就是小米釀的。 稷:有說是小米的,也有說是高粱的,總之也是一種糧食作物,高粱酒就是高粱釀的。 麥:小麥,可以做麵粉。 菽:大豆、黃豆,或是豆類的統稱。 因為中國很大,南北不同的氣候,可以種植的作物不同,所以又有另一種說法的五穀是【麻黍稷麥菽】 差別就是有麻無稻,或是有稻無麻。 麻主要是用他的纖維來做織布,
網myth碎碎念 beta carotene 這讓我想到有一次我講課,講到吸煙者長期攝取過多beta carotene可能會提高肺癌風險, 有一位聽眾問:那是不是有抽煙的人就不要吃含beta carotene比較多的食物比較好? 我:應該是教他戒煙會比較好。 === 沒錯,攝取過多beta carotene會提高吸煙者的肺癌風險, 那麼,多少才算多?目前沒有定論,因為beta carotene連RDI 和UL都沒有,但基本就不要超過20mg一天就算是ok的,因為做的研究都是以20~30mg以上來做的。 那麼有抽煙是不是需要避開含有beta carotene的食物呢? 也不是,因為會攝取過多的通常只有supplement,正常食物的話要吃到過多是有難度的,比如100g的紅蘿蔔,beta carotene的含量是8mg左右,如果是20mg的限制,那一天可以吃到250g的紅蘿蔔。如果再算上消化代謝率,可能還可以吃更多。 要一個人長期這樣吃基本是很難的。 === 另外一個問題,有吸煙+過量beta carotene會提高肺癌風險,那是不是代表有肺癌的人就要避免beta carotene的食物了呢? 當然也不是,因為這
網myth碎碎念 FDA獲准輝瑞疫苗 Ok,FDA approved 輝瑞疫苗了, 在FDA網站的最後一段有講到 【Ongoing Safety Monitoring】,意思是說,並不會因為approve了就放心了,還會繼續觀察, 不過需要留意的是,這個全面approve是給16歲以上的, 15歲以下的人、有特殊免疫問題的人、還有要打第三劑的人,則還算是在緊急使用EUA中。 所以其實這個全面還不是很全面。 會有這個差異,就是因為這三個族群的人還沒有足夠的數據,所以還沒有approve,這樣理解就可以了。 === 話說,FDA還沒有全面approve的時候,那些人就講都沒有approve你敢打?為什麼有另一個FDA approve了的藥給你,你卻不敢吃? 講到他們很相信FDA那樣。 那麼,現在approve了,他們就會打嗎?放心,不會的,他們只是找一個理由來證明自己的論點罷了。 果不其然,我現在已經看到有人講會approve是因為有私下交易,這一整個都是利益集團在操控的等等。 講到他們很不相信FDA那樣。 嗯。。。反正他們怎樣都是贏的,我們講不過的。 === 從這個不夠全面的全面approve我們
網myth碎碎念 不靠譜之建議 答案是【基本不靠譜】,也因為這種“建議”是把【假的+真的+曖昧的】混在一起講的,所以一句話解釋完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一條一條來。 1,確實,糖是真的最好少吃,但是少吃糖主要還是避免代謝相關的慢性病,而不是防癌。 而且【少】是少到多少? 對某些人來說,可能1/4杯的煉乳就已經算是少了咧。 所以給這種建議的時候最好還是給一個明確的量,比如WHO建議一天不論大人小孩都不超過25g的糖。這樣才比較正確。 . . . 2,確實,家裡如果不通風,會降低屋子內的空氣質量,比如黴菌的孢子也會增加,然後提高肺癌的機會。所以開窗通風是必須的,順帶一提,屋子開窗通風也會降低家裡的covid傳染的風險。 . . . 3,那些不喜歡吃蔥的朋友要打人了蛤~ 蔥蒜中的硫化物確實抗氧化抗發炎,所以也可以有降低一些癌症的風險的效果,但是直接扒飯來吃這樣不是所有味道都是蔥蒜味了,這樣還好吃? 另外我舉個例子,我有位遠親以前是每一餐一定要有蔥、薑、蒜的,結果還是得了癌症。他就自暴自棄講蔥、薑、蒜沒有用,自己被騙了。其實嘛。
網myth碎碎念 噫,我的頸項有腫塊 靈感來自於一個真實的故事。 想當年鯨魚在學《診斷學》的時候,醫學院的老師讓我們兩兩分組,互相在朋友身上練習各種體檢的手法和項目。 就是那時候,我正在同學頸上練習淋巴結的觸診手法。突然發現,他左側的頸前淋巴結 (Anterior cervical lymph nodes)有些腫大。無觸痛,無紅腫,軟而可以移動,除了大於2cm以外,並沒有什麼值得注意的地方。 後來他去看醫生、做了個超聲波,確定那顆腫大的淋巴結並沒有什麼惡性的表現。但是以防萬一,醫生讓他一年後再去複診,並持續觀察。 對於這個結果,並聯想到那個可怕的鼻咽癌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鯨魚我鬆了好大一口氣。 大家可能不知道,頸淋巴結腫大,就是鼻咽癌的其中一個徵兆。 ------------------------------ 大家還記得我們國家的羽毛球一哥拿督李宗偉大大,當年到底是因何疾病而掛拍退役的嗎? 就是因為鼻咽癌這個兔崽子啊! 所有鯨魚我今天就來介紹這個兔崽子——鼻咽癌。 我們先從原因開始。 不像大腸癌這種可能與年齡更有關係的癌症,鼻咽癌的出現更為的早。它屬於少數可以出現
網myth碎碎念 牢騷文 因為我身邊又有認識的人堅決不打疫苗,然後中了,現在在icu,情況很不樂觀,然後他的老爸爸也被他傳到,先去天上等他了。 我心情很差。 再說一次,沒有想要說服那些人的意思,我就是發個牢騷,順便解釋一下這個社會還有這種黑暗面正在運作罷了。 === 這種group是很單向的, 打了疫苗之後沒事的人不會特別說自己沒事,但是打了之後只要發生任何一點不舒服,就可以被收納在這種group裡面, 而且這種group是很【排外】的,你如果在裡面說一句他們要反對的東西的好,你速速的就會被踢出去,或是被群起而攻, 這種單向性和排外性,會讓留在裡面的人產生一種錯覺,覺得自己在group裡面看到的就是全部真相的錯覺。 === 而這種所謂的【副作用交流群】,他們的目的真的就是為了找出真相嗎? eh。。。我只能說,要找真相是需要方法的,而不是拿著自己相信的東西,然後拒絕一切其他的說法, 所以我研判這種群的最終目的跟昨天那篇講的,是一致的。 === 還有,如果目的是找到真相,那好好溝通應該是最低限度的要求,對吧? 比如你們看國燴,沒有好好講話,都是pakiu來pakiu去,diam來diam
網myth碎碎念 濾渣系統 其實吶。。。那些醫療體系出來的,還有那些號稱自己是醫療體系出來的,為什麼會教人反正統科學?為什麼會教人反正統醫學?為什麼鼓吹陰謀論?為什麼教他們的粉絲把沒有經過驗證的內容當作真理,把真的經過驗證的東西當作謊言? 再把它們信的人塑造成“權威”,還把那個權威塑造成一個對抗整個科學和醫學體系這條惡龍的勇士一般? 很簡單,因為會信這一套的人比較好操控。 以後只要出什麼產品,那這些信徒大概率上會不假思索的掏錢, 所以沒錯,這也是一個 #濾渣系統 [https://www.facebook.com/hashtag/%E6%BF%BE%E6%B8%A3%E7%B3%BB%E7%B5%B1?__eep__=6&__tn__=*NK*F] 來的。 === 那些肯自己動腦的,會多方面去看報告的,會用自己的智慧去做判斷的,都不是他們的target,所以用這種方式就可以把這些他們不要的target自己濾掉, 然後等看這些羊肥了,慢慢剪羊毛,或是直接烤全羊,就只是選擇問題罷了。
網myth碎碎念 允許不代表能做 話說,症斧允許堂食了,還允許帶孩子堂食, 各位,可以發揮懷疑的精神了, 允許你這樣做,並不代表你就要這樣做。 還是呆在家比較好,一家人就要整整齊齊的。 #防疫碎碎念 [https://www.facebook.com/hashtag/%E9%98%B2%E7%96%AB%E7%A2%8E%E7%A2%8E%E5%BF%B5?__eep__=6&__tn__=*NK*F] #外面的世界還是很危險滴 [https://www.facebook.com/hashtag/%E5%A4%96%E9%9D%A2%E7%9A%84%
網myth碎碎念 藥劑效用 來猜猜看某些人會怎麼講?我先來: 買到了假貨才會這樣的啦~ 因為是小朋友所以劑量不一樣啦~ 反正還可以自己去急診,說明問題不嚴重啦~ === 說回來,這種的就是我最擔(yan)心(wu)的情況了, 反正最後都是去醫院的,好了是那個藥好,死了是醫院的責任,多麼方便。 我就不知道那些每天把正規醫療批到一文不值的,有沒有出事的時候不要去醫院的種? === 還是那句,我國衛生部的臨床試驗結果9月會出,到時候會給你們一個說法,看在我國可不可以用, 真的要吃也是等到那個時候講【可以吃】的時候再吃,因為那時候才會有正確的劑量建議,也有成份的保障,不然現在這種情況,你以為是誰賺到? #請你們搞清楚 [https://www.facebook.com/hashtag/%E8%AB%8B%E4%BD%A0%E5%80%91%E6%90%9E%E6%B8%85%
網myth碎碎念 多吃水果、喝果汁真的很健康? 講真,其實並沒有... 重點就在於“多”這一個字。食物健康與否,在鯨魚眼中都是相對的。再健康、再營養的食物,如果天天吃的話也會變得不健康。 所以說,其實沒有所謂的垃圾食物,只有垃圾吃法。 就算是高鹽高油的膨化食品,偶爾吃一次也不足以讓鯨魚因為健康的理由去厭惡它。 就算是富含維生素的水果,如果常吃也會變成肥胖症的一大助力(你天天吃榴蓮看看,絕對爆肥)。 ----------------------------------- 就像在談毒性的時候,必定要提起劑量;當我們在談水果是否健康的時候,也應該要提起它們各自的營養成分。 我們用100 gram的油炸薯片(一包小包的才50gram,大包的可以到150-200gram不等)來作為一個參照,一一來做對比。 以下的數據依次為熱量(卡路里)、維生素C、鈉和鉀的成分。 薯片:612千卡,0毫克,60.9毫克,620毫克 椰子:231千卡,6毫克,55.6毫克,475毫克 橙子:47千卡,33毫克,1.
網myth碎碎念 水果真假闢謠 七種水果裡面,真的要避開的空腹吃的,是山楂和柿子, 主要原因就是上面寫的結石問題,其實也就是這些水果的單寧(又叫鞣酸)比較多(尤其果皮),跟胃酸接觸後,會形成單寧蛋白,然後跟果膠和纖維一起凝結成塊狀,有可能會造成 #消化不良 [https://www.facebook.com/hashtag/%E6%B6%88%E5%8C%96%E4%B8%8D%E8%89%AF?__eep__=6&__tn__=*NK*F] ,然後長期這樣吃,而且大量吃,那就有可能造成胃結石。 從這邊就看得出來,這個結石並不是像腎結石那樣是礦物質質地的,而是蛋白質+纖維的。 === 香蕉的話,我也是有講過,因為香蕉的鉀比較高,所以空腹吃太多,有可能會造成鉀太高,造成心律不整,雖然要真的吃香蕉吃到心律不整沒有那麼容易,但這裡就是提醒一下有心律不整問題的人就要留意了。
網myth碎碎念 慢性自殺 來點輕鬆的,WFH的終極後遺症--慢性自殺。 久坐,就代表着你會坐很久(廢話),同時也代表你很少起來活動, 很少起來活動,你就會缺乏運動,同時,長時間維持一個姿勢, 長時間維持同一個姿勢,你就會有一部分的肌肉緊繃,沒辦法放鬆, 同時也會有另一部分的肌肉會承受長時間的壓迫,血液循環因此不良。 === 因此,你的肩膀會僵硬、椎間盤容易受傷、手臂血液循環不良、還容易造成痔瘡(鯨魚有寫過這篇) 如果你的電腦角度還是偏下的,還會壓迫頸椎、造成駝背、呼吸不順、造成缺氧。 眼睛長時間看熒幕,視力也會受影響。 缺乏運動,還不說肥胖,最輕微也會造成血壓不良、血管不健康、提高中風和心臟病等的風險。 === 聽過 #經濟艙綜合症 [https://www.facebook.com/hashtag/%E7%B6%93%E6%BF%9F%E8%89%99%E7%
網myth碎碎念 你為什麼那麼黃? 黃疸 (Jaundice),又稱黃膽,是一種常見的、與肝臟或膽囊疾病有關係的症狀。其主要原因為血液內膽紅素 (Bilirubin)水平升高所致。 既然如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簡單的結論:黃疸的出現就代表了身體的bilirubin代謝出現了問題。 那麼什麼樣的疾病會與bilirubin代謝掛鉤呢?想要明白這個問題,首先我們需要知道bilirubin在人體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 -------------------------------- Bilirubin是紅血球在老化過程中被分解時所釋出的副產品,經由血液將它們帶到肝臟去進行進一步的分解,再隨著膽汁通過膽道 (Biliary tract)一併被排泄至腸道中。 Bilirubin除了會隨著糞便一起排除體外,其也會從腸道中被再吸收至血液中、進入腎臟,再隨著尿液一起被排除體外。 與它的排泄線路有關,也因為bilirubin自身是橙黃色的,因此尿液與糞便的顏色也會隨著bilirubin存在的量而改變。 此外,皮膚顏色變黃的黃疸病人就是因為血液內的bilirubin水平過高,帶著橙黃色的bilirubin分子充滿了病人的血管,所以
網myth碎碎念 食物最重要的是衛生 營養在營養學裡當然是重要的,但如果來來去去只會講營養幾重要,那你反而要去想一下對方是不是真的營養師。 食物最重要的是衛生,所以食物煮熟是一定要做的事情,而不是強調為了保留營養而吃生的,就是這麼一回事, === 所以雖然這個是中國的新聞,不是本地的,但也有值得引以為戒的地方。 尤其我國是熱帶國家,菌是很容易生長的,如果食物的保存沒有做好,又沒有煮熟,那就是等著上車。 哪怕你的腸胃多強,中一次就夠夠力了。 有一個重點是報導標題上沒有show出來的,事主感染的菌是 #李斯特菌 [https://www.facebook.com/hashtag/%E6%9D%8E%E6%96%AF%E7%89%B9%E8%8F%8C?__eep__=6&__tn__=*NK*F] 。有沒有感覺有點熟悉? === 沒錯,之前 @医学生鲸鱼 就有跟我們做個一個關於李斯特菌的分享,各位可以複習一下, 這個菌對大人都是很危險的,所以就更不能忽略對小朋友還有腹中寶寶的危險性更大了,
網myth碎碎念 吃vitD能治療covid? 聽到的是吃20000iu的vit D來治療Covid 的“消息”,老樣子,也說有研究。 我聽到的時候第一個念頭還是,huh?你是講vit C是嗎?對方說不是,是vit D。 我又問,你確定是20000iu?不是200 或 2000? 他說確定,然後傳來了“研究報告”。(我在放在底下) === 看了,咳咳,又是那種還沒有做完,result還沒有出來的研究報告。 連result都沒有,就可以拿來推銷了。真是好做,盆滿缽滿,可喜可賀。 === vit D是油溶性vitamin,要吃到中毒是比水溶性的vit C來的容易的,所以我才會問他是C還是D, 然後所有的vitamin 都有UL(upper limit),顧名思義,就是最高可以吃到多少,超過就危險了。而vit D的UL是4000iu,這個20000iu是UL的5倍, 所以這樣吃是很危險的。 (順帶一提,vit C的UL是2000mg)
網myth碎碎念 小孩也能心臟病!? 是的,小孩也能有心臟病,但是病因不是大家所熟知的心肌梗塞 (Myocardial Infarction),而是由最近跟COVID很有關係的川崎病 (Kawasaki Disease, KD)所引起的冠狀動脈瘤。 KD最早是由一位日本的醫生川崎富作於1967年發現,但是至今為止卻都還沒能找出其確切的原因。 學者們都只能總結KD為,因外來病菌入侵,而導致自身免疫紊亂的一種疾病。因此,KD這種疾病並不是因為外來病菌入侵而直接導致的。 雖然病菌的入侵並沒有直接導致KD,但是在某種機制下,入侵的病毒於少數人中激起了他們自身的免疫反應,使得免疫系統開始攻擊自己的身體,最終導致了這個名為KD的一系列的炎症反應。 --------------------------------- KD的診斷不需要什麼深入的檢查,全憑外在的症狀就能確定。 其診斷標準為,持續5天或以上的發燒 + 以下任何4項症狀: - 結膜炎(就是所謂的紅眼症) - 皮膚黏膜炎(比如,嘴唇或喉嚨充血乾裂、草莓舌) - 頸部淋巴結腫大(表現為頸項有直徑大於1.5 cm的腫塊,頭部會微歪) - 紅疹(身體或四肢出現多型性紅斑、會
網myth碎碎念 打疫苗時注意的風險 中x報的和新加坡早報的標題,如果沒有放在一起,你會知道是同一件事嗎? 不過,換個角度來看,中x報小編確實是抓到了民眾要看的標題的精髓--字少、highlight、突出、驚悚,站在打工人的角度,他的工作完成的很不錯的。 還有蛤,一個巴掌拍不響(除非拍在臉蛋兒上),這樣的標題其實就是在服務某個level的讀者罷了。 所以你會看哪一種標題,代表你是哪一種讀者。 === 說回事件本身,我一直都覺得,打了疫苗之後發生的死亡,是很難完整的確認關係的,我個人認為尤其是一些本來就有嚴重慢性病但自己沒有發覺的人,打了疫苗之後的身體疲累確實有可能加重負擔,讓死亡更早一點到來。 我們換一個角度看回來,平常什麼事都沒有,也自我感覺良好,但是突然就傳出死訊的人,其實也不少的,而且還有不少年輕人。所以我的個人感覺是,疫苗確實有機會提高這一族群的死亡風險。 所以一般都會建議打疫苗前後要睡眠充足、不要喝酒、不要勞累等,就是為了降低這個風險。 === 同時,不論你是不是醫學相關專家,平常就要關心自己的身體,上了年紀就要定期做身體檢查,有藥就要按時吃,每天量血壓,還要記錄下來(我公公到97歲過世之前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