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myth碎碎念 茶包都有塑料微粒? 其實那一個影片呢,看這兩句就夠了,重點就在於 #塑料 做的茶包,而不是全部的茶包。 只不過,這種是內容農場的危言聳聽影片,拿一篇研究的一個論點就可以收割流量了。 原文只是拿了三個樣本罷了,並且沒有給出對健康有直接傷害的結論,只是說需要更多的研究和調查。 . . . 我個人的意見是,雖然這個農場影片有誇大的情況,但塑料微粒對人體的傷害的研究和證據卻也是逐漸有在增加的。 當然,你如果很在意,又有喝茶袋的習慣,可以選紙做的茶袋, 茶袋是塑料的還是紙的,基本上在盒子上會寫。 如果你的茶袋是散裝的,沒有寫, 那有一個比較簡單的方式,把茶袋打開,把茶葉清乾淨,然後燒燒看, 如果像燒 #口罩 那樣是融化的,那就是塑料做的,如果可以看得到明火,那就是紙做的。 只不過紙做的很常會用訂書釘來釘,喝的時候要小心就好。 #知識就是力量 #塑料微粒 #預防勝於治療 作者:林冠良營養師Siin
網myth碎碎念 起床就喝水很危險? 中出了什麼差錯,弄錯了名字, 所以我一開始search桐生健太根本找不到那篇報導。 . . . 2,10倍看起來很像很多,但是這是粗略估算罷了,而且,【米田共的菌】和【口腔中的菌】是不同的菌, 報導中引用的相關研究測的菌,是專門挑牙菌斑的菌,這裡因為是牙癍菌的聚集區,所以菌很多,可以達到10的12次方,1後面12個0。 與之相比較的米田共的菌,則沒有一定,但數量一般在10的11次方到12次方, 所以所謂的【10倍】其實就是用挑選過的數據來講的,米田共的用最低的11次方,口腔的用最高的12次方,於是就出現了10倍的差距。 總之,這不是精準差距,而且種類也不一樣,比什麼比? 就好像目前地球上有80億人口,農場雞有240億,我們可以講雞的數量是人的4倍,所以地球要被雞統領了嗎? . . . 3,他們講的是早上還沒刷牙就喝水,會把口腔中的菌吞下去, 但我們的胃酸很強的,可以殺滅大部分的菌,而且就算有些菌可以撐得過胃酸那道難關,它在抵達腸道還需要面對腸道益生菌的關卡,因為足夠和平衡的腸道益生菌叢是可以幫助抵禦壞菌的, 反過來也是說,要是這一些口腔中的菌可以造成那些糖尿病啊
網myth碎碎念 食品發表 首先,這不是新研究,這是2021年9月的發表,離現在已經3年多了,會在這時候被談起,是因為美國的“食品安全專家”Darin Detwiler拿這個研究來說事。 所以我們就找他講的那篇研究發表的原文來看就好。 簡單來說,這研究是用(Health Nutritional Index, HENI)這一個計算工具來給飲食打分,比如加工肉品和高鹽高糖食物就會損失壽命,吃多點蔬菜水果,好的油,就會增加壽命, 所以這並不是報導標題上寫的什麼已經證明了你吃了一條香腸就真的會短壽36分鐘,也不是曝光什麼6大折壽食物。 這篇研究的主旨就只是在介紹和推廣HENI這個研究工具罷了,用幾分鐘的折壽來表達比較吸眼球,我覺得他們也一定預算到了媒體會樂於報導。 只不過他們應該沒想到都已經過去3年了,還會有外國媒體認為這是新的研究,而且完全沒提到HENI這個工具。 . . . 事情本來很簡單, 就是每次我們都講到爛了,你們也聽到顯了的【適量吃鹽、減少吃糖、要吃好油、要吃蔬菜、要吃水果】的這些飲食建議而已,有這些特性的食物就會加分, 那些要避免的【加工肉品、高鹽高糖】的食物,有這些特性的就會扣分。 然
網myth碎碎念 味精可以吃多少? ××這篇很燒腦,只想知道味精可以吃多少的,可以劃到最後一段×× 原來這Dr真的跟隔壁那個小丑很像,只看自己想看的部分,就沾沾自喜的貼出來“打臉”別人。 首先,那篇UKM的研究,並不是在給MSG的建議,那篇報告的用意是:【旨在確定吉隆坡和布城衛生局工作人員對味精的知識、態度和實踐(knowledge, attitude & practice)】, 這類研究報告的結果(也就是知道那些工作人員對某個東西的知識、態度和實踐的程度)可以用來為以後做相關宣導時,量身定做適合他們的宣導方式。 具體使用方法我就不多說了,這屬於另一個領域。 各位只要知道,這篇報告只是要確定那些在衛生局的工作人員對味精的攝取是不是有awareness罷了,這並不是面對大眾的研究,也不是給飲食建議。 . . . 做這個報告的理由是因為2019年成年人的高血壓盛行率是30%,並且提出很多人的鹽超標是因為他們喜歡用含有味精的醬油, 注意,這裡並不是講直接吃味精,而是醬油,醬油裡面的鹽是比味精更多的,只不過他們10多年前討論過鹽了,這一次來探討味精。 至於他斷章取義那一段“6g的建議”,其實報告有給refere
網myth碎碎念 Glutamine有害? 我在很早以前就已經在鼓勵額外攝取glutamine作為修復身體組織、降低治療副作用、加速傷口修復的補充品了。 這也是我【少數】會鼓勵使用的額外補充劑【之一】,這主要是在治療期間和治療之後的修復期使用,就算是在治療前的打底,我也是建議治療前的2個禮拜前開始吃就好。 為什麼會在本地人甚至連聽都沒聽過的情況下就已經鼓勵了呢?因為很簡單,我以前實習的醫院就有在用,而且我說過很多次,我走上我現在這條路是因為我外公因為癌症往生,我想要彌補那時候的缺憾,所以這些真的有幫助的成分很早就在我的 #白名單 裡了。 直到最近,glutamine逐漸在我國有人聽說,有人講起,我覺得這是好現象,因為這樣可以幫助到更多的患者,這是我樂見的。 當然,一個有用的東西為人所知了,就開始有很多亂七八糟的迷思了,那這裡就來解釋一些常見的迷思: 1,聽說:【glutamine可以用來預防癌症?】 真相:預防條毛。 它的作用就只有修復,沒有治療和預防之效果。 . . . 2,聽說:【相比起糖,癌細胞更喜歡glutamine?】 真相:癌細胞什麼都吃,連酮體都吃,還可以利用周邊正常細胞使用酮體之後製造出來的乳酸
網myth碎碎念 vit B12很危險嗎? vit B12目前沒有確切研究證明會造成癌症,也沒有證據證明會造成癌症擴散, 只不過,確實有一些研究發現血液中vit B12指數高,可以作為判斷肝癌、胰臟癌還有一些代謝疾病的biomarker, 但這並不是因為吃太多B12造成那些癌症,而是因為這些癌症和代謝疾病本身造成體內跟B12結合的蛋白質出現異常,造成血液中B12的指數提高。 我不知道這些資料是製作單位給他的還是他自己找的, 但這個因果關係其實網上很多專業網站都有寫,還有提醒大家並要因此恐慌,所以我真的不曉得,現在是網路太好做?隨便亂講就可以隨便爆? #帶腦上網 #食育 #知識就是力量 作者:林冠良營養師Siin
網myth碎碎念 染髮之道 染髮致癌的問題我的抗癌之道課程中幾乎每個禮拜都會有人問,我一般都會回一年染2、3次是沒問題的,這其實已經是很保險的建議了,因為一般正規醫療單位對一般人的建議是一年不超過12次。 而難得有一篇東西把有關染髮致癌的說法都列出來了,所以我也借這個機會一一來解釋一下。 如果你很忙,那總結就是:染髮劑致癌的風險很小很小,過敏的風險還大一點,一年染2~3次是ok的;如果你真的非常擔心那個致癌風險,那你可以不染,自信的你也可以很漂亮。 . . . 1,染髮致癌的情況確實有,但不是現在,而是【1980年】以前。而且相關癌症是【Non-Hodgkin’s lymphoma非霍奇氏淋巴瘤】和【Multiple Myeloma多發性骨髓瘤】,而不是文中說的膀胱癌。 . . . 2,染髮跟膀胱癌的關係始於1963年的一篇研究中,發現300個患有膀胱癌的男性患者中有4名是美髮師。 . . . 3,那篇研究開啟了【大染髮致癌時代】,1970年代有很多的【細菌實驗】和【老鼠餵食實驗】證明了染髮劑可能致癌,也就是研究人員把染髮劑中的成分作用在細菌上,發現細菌發生了基因突變;把染髮劑參在老鼠的飼料裡給老
網myth碎碎念 膽固醇藥物會導致男生陽痿? 膽固醇藥會造成【軟趴趴】嗎? 其實目前的研究結果是:造成勃起困難和改善陽痿都有可能。 為什麼會有截然相反的結果? 因為雖然都是陽痿,但影響的原理是不一樣的。 造成勃起困難的原理,是藥物會造成降低膽固醇的水平,而膽固醇是男性荷爾蒙的原料,原料減少,荷爾蒙的製造就會減少,也就造成勃起困難。 注意蛤,這並不代表你的膽固醇越高,你的硬度就越高, 也不代表你通過飲食改善膽固醇了,你也會勃起困難。 這只是藥物可能的副作用而已,而且這個副作用比較少見,並不是吃了就會軟。 . . . 改善陽痿的原理,是改善血脂指數後,【血管】的健康程度會提高,【心臟】也比較有力,血pump得比較多, 充血改善了,血管彈性恢復了,性功能也就改善了。 而且這效果是比陽痿更常見的。 反過來,如果你因為怕硬不起來而貿貿然停藥,那你很可能會更加硬不起來。 所以那些隨便抓著其中一個比較少見的副作用來跟你講藥物讓你陽痿的,都是別有用心。 而且,多的是硬不起來就怪天怪地,怪東怪西,千錯萬錯都不是自己的問題的人。 這種說法就很有市場。 #正視問題 #知識就是力量 #用藥安全
網myth碎碎念 腸癌 首先,這原文是刊登在Daily Mail的新聞,Daily Mail的內容的可信度和目的性都跟 #內容農場 有得拼, 這一篇的 #原報導 其實蠻長的,但只有1/2是在講這個研究,後面的1/2都是在講英國的腸癌人口如何如何,Deborah James在生命中的最後幾天為慈善籌集了多少百萬的善款,明星死於腸癌(比如黑豹的演員)等,充流量的內容。 但至少他們後面還有訪問了其他的癌症專家,專家也有解釋說這研究並不足以解釋50歲以下腸癌患病率提高的原因。 但被轉成中文報導後,後面那1/2就不見了,感覺沒頭沒尾,我看了眼睛痛,所以就去找了原文研究來看。 . . . 1,其實這研究不像那些留言區的酸民講的那樣,是磚家亂作出來的東西,他們團隊很大,實驗設計可以算是周到,討論也做得很全面,研究結果也很有意義, 但被報導出來的只是冰山一角。 不過這也無可厚非,因為要一般人看得懂,有流量,就只能這樣寫。 只不過這並不是這篇研究的真實意義。 === 2,確實,他們用的是實驗老鼠,但這是測試免疫反應的研究,你不可能找一班人,給他們基因突變,患上癌症再來做研究,所以只能用老鼠。 各位也不用擔
網myth碎碎念 研究證明的真假 這類對話其實很常發生,甚至有次討論電視節目內容大綱的時候也遇到,我們還花了半小時跟單位解釋為什麼不是所有東西都有研究證明的,對方才丟下一句“明明都講自己講的是證據,現在跟你要證據倒給不出來了”然後不滿意的離開。 最近又遇到類似的情況,所以這篇我想嘗試讓大家了解一下,所謂的【研究】是做什麼用的? . . . 1,研究並不是為你服務的,不是今天出來一個無厘頭的謠言,研究人員就要義無反顧、廢寢忘食的【免費】去幫你研究這是不是真的, 其實不要說【研究】這麼高大上啦~我一個吃飽太得空來【闢謠】的,闢謠這件事也是幫助我用來累積粉絲、人脈、知名度(還有仇人)的附加服務, 做研究的目的當然也就不會是義務的,研究人員也不是喝西北風就飽的。 真正做研究的人,我們可以把他們簡單分成兩類:1,他們有服務的對象,2,有自己專攻的領域。 . . . 2,#服務對象 就是他們有老闆或金主,出錢給他們去做某個方面的研究,這種通常我們可以在研究的最下方看到acknowledge會說有誰出資, 注意蛤,出資記錄只是記錄在案的意思,並不能直接代表這個研究不中立,或是研究結論不可信。 (當然,偏袒的也是有
網myth碎碎念 紅肉會造成糖尿病的風險? 首先,這研究是發現了 #相關性,而不是 #因果性。 所以如果你直接說是【紅肉造成糖尿病】那就錯了。 他們只是發現,長期而言,【每天】吃超過50g的加工紅肉會增加10年後15%的糖尿病風險, 或100g的紅肉,會增加10%的糖尿病風險, 或100g的禽肉,會增加8%的糖尿病風險, 所以也不是說只有【紅肉】,而是【所有肉】都有關係,而他們也說,目前不知道這是什麼原理,他們只是發現了這個關係。 . . . 那這樣的研究有什麼意義? 就是讓之後研究糖尿病相關課題的研究人員作參考, 比如,飽和脂肪是不是真的會降低胰島素敏感度?是不是飲食不均衡的關係造成糖尿病?糖尿病跟運動有沒有關係等。 咦?這些不是都證明了的嗎?還需要研究? 就是從更多不同的證據和角度再去做研究和探討,讓研究結論更有力。 因為一般而言你在報紙上看到的所謂研究的報導其實都不是你看到的那個樣子,可能是過度誇大了、簡化了。 或是更簡單來講,就是把研究越做越深,而不是很表面的而已。 . . . 其實如果你去看原文報導,你會發現他們一直強調一個【interconnect】的名詞, 敏銳的人就會發現,這篇新聞
網myth碎碎念 殺癌細胞的方法 簡單來說,就是科學家找到方法把癌細胞中的鈣離子通道“塞著”,讓癌細胞中的線粒體沒辦法獲得鈣離子,從而“餓死”癌細胞。 有沒有覺得很神奇? 有沒有覺得這說法有點眼熟? . . . 對,那些說“癌細胞喜歡吃糖”,“癌細胞喜歡吃glutamine”的研究,還有上次闢謠過的“癌症是一種代謝疾病”,都是同一類的研究。 都是先找到癌細胞攝取某些營養素的“通道”或“嘴巴”,再找方法將其“塞著”,讓癌細胞沒有辦法獲得那些營養素,或是block 掉癌細胞新陳代謝的路徑, 讓癌細胞“餓死”。 這些都是設計藥物的前驅研究來的,你只是這個不吃那個不吃是餓不死癌細胞的,餓死你自己罷了。 只不過,這類資訊先是被霉體扭曲報導,後是被不懂看報告的專家和仙家亂引用,就變成了 #癌細胞喜歡吃糖,#喜歡吃glutamine,#癌症是一種代謝疾病 了。 然後每天都會有人來問我,是不是不可以吃糖?為什麼你講可以吃glutamine?還有小丑說研究證明癌症是代謝疾病。 . . . 事實其實很簡單,就是癌細胞什麼都吃,而且新陳代謝很高,所以block掉這些攝取和代謝途徑,就可以用來治療癌症。 但,這些研究的
網myth碎碎念 雞蛋之亂 part 1 總結,這是一個為期了14年,但沒有辦法具體收集死因和死亡時間,還參雜了大量其他可能因素的,2021年發表的研究。 【參考程度很低,低到很無趣的程度】, 但也不妨礙這中內容在媒體上對流量大吸特吸。 . . . 雖然很無趣,無趣到我覺得我們認真分享就輸了,大費周章闢謠了也很可能沒幾個人看, 但秉著廢物利用的宗旨,我們還是可以從這些報導中學到:如果只看標題,那你就會像那些comment區的人那樣,一頭茫然,嚷嚷著到底該信誰,或是【只因為】標題的結論跟他們原本的認知不同就反對, 學會查找正確內容,你就可以像我們這樣,從根本上知道這種報導可不可以信,值不值得信,如果不,那為什麼不。 不然,也可以問我們。 #知識就是力量 #帶腦上網 #雞蛋 https://www.instagram.com/.../siin.../3390791914621410299...如果只會看標題,只會被帶風向,那你一輩子都只會是無頭蒼蠅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rARAqqCfCWScuN7o/?mibextid=WC7FNepart 2在這裡
網myth碎碎念 喝到咖啡不舒服是咖啡豆不好? 如果你喝咖啡會不舒服,除了對咖啡因敏感(不是過敏蛤,是敏感,也就是你對咖啡因的反應很大),另一個可能性是咖啡的品質不好, 品質不好的咖啡豆就會產生很多對身體不利的成份,其中可能是傷害最大的,是 #赭麴毒素 ochratoxin。 從名字可以看出來,它跟黃麴毒素相似,都是霉變產生的毒素, 只不過黃麴毒素主要是傷肝並且是第1級致癌物質;赭麴毒素主要是傷腎,是2B級致癌物質,傷害沒有黃麴毒素那麼大。 . . . 黃麴毒素很耐熱, 赭麴毒素則相對比較不耐熱,而咖啡豆的加工會加熱,會破壞掉大部分的赭麴毒素,而殘留剩下的一點點的赭麴毒素也許不足以直接造成腎毒性,但可能會造成喝了身體不舒服。 . . . 0瑕疵豆(也就是把不好的豆子挑走,留下完好的豆子),在我國比較少見, 這也是理所當然的,因為在我國,真的對咖啡講究的人很少,其次是要把有問題的豆挑出來就代表成本的提高,廢棄率50%就代表成本增加一倍,還不算時間成本, 你一杯手冲咖啡本來就貴了,容易被嫌了,現在成本提高了,一般人還不一定喝的出來,何必咧? 但少見不代表沒有,還是有人做的。 所以如果你喝咖啡就會不舒服,但又真的很
網myth碎碎念 仙家觀察室 我就不去一條一條解釋了,人家的態度都擺在那邊,不論講什麼都不會聽的,勞心勞力還幫刷流量,沒必要。 所以這一篇是從另一個角度寫給會去思考的人看的,來聊聊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 . . . 當你跟一個只在夏天活著,秋天就會死去的蟲講這個世界還有一種東西是冰冰涼涼的,凝結的水,他會笑你是sb, 但這個概念仙家也可以用,比如在這個case裡,他們也可以暗示明示你“不用跟那些以為吃植物是健康的人講太多,因為這是 #夏蟲語冰 ”, 而且這種話術也很受普羅大眾歡迎,因為人都喜歡一種自己高人一等,自己懂得比別人更多的優越感。 這就是為什麼這種看到跟主流不一樣的說法的人,在如獲至寶的跟大家震驚的分享的同時,言語間還帶著一種【眾人皆醉我們獨醒】的優越感。 她就是上了這個鉤。 . . . 但其實蛤,真正懂得比別人多的那些人,是不會有優越感的, 因為懂的越多,就明白自己懂的越少, 但這已經是另一個境界了,那些追求優越感的人不可能理解的境界,是那些夏蟲不可能理解的冰。 . . . 另一方面,就是闢謠的人不給力, #不給力 不是說闢謠的人的學術素養不夠,沒辦法提出足夠的研究來反駁那些歪論
網myth碎碎念 蜂蜜不能用鐵湯匙舀? 不能用鐵湯匙舀蜂蜜的myth,有幾個說法: 1,流言【鐵會破壞掉蜂蜜裡的酵素】, 事實是:可以破壞酵素的是強酸、強鹼、高溫, 之前才講蜂蜜幾千年都不會壞,結果現在碰到鐵就壞了,這蜂蜜到底是厲害還是不厲害咧? . . . 2,流言【蜂蜜酸性,會腐蝕鐵器,釋放出重金屬,對人體有害】 事實是:蜂蜜的pH值是3.2~4.5之間,這不算強酸,這酸度連蜂蜜裡面的酵素都好好的,怎樣腐蝕鐵器? 而且拿鐵湯匙舀蜂蜜的時間只是一下下,根本不足以腐蝕鐵湯匙。 但是蛤,有些人一邊講金屬湯匙不可以,一邊又用塑料瓶裝,這種矛盾的說法,是認為塑料比金屬更耐腐蝕? . . . 3,流言:用鐵湯匙只是一下下所以沒關係,但【不要用金屬容器長時間裝,你看市場上都沒有用金屬容器裝的】 事實是:市場上裝蜂蜜用的多數是塑料瓶或是玻璃瓶,是因為透明容器可以看到蜂蜜的顏色,刺激購買欲。 你想想看,如果有一款蜂蜜,你沒有看到蜂蜜的顏色和樣子,你會想買嗎? 另外,在工廠內大量儲存的時候,也是用不銹鋼honey
網myth碎碎念 蜂蜜真假 網路上很多東西認真就輸了,但如果你肯用腦,還是可以廢物利用訓練自己的思維的。 網友傳來一篇文,說【蜂蜜千年不壞】,還有研究支持, 看了看,是放了一堆references,但都跟文內表達的都沒有很強烈的關係, 這就如上次有個專業人士說吃飽飯洗澡會造成血管破裂,還號稱有研究證明,還附上所謂研究鏈接,結果研究整篇都沒有提到該專業人士講的結論,再追問下去就沒有下文了, 所以蛤,就算有給研究,如果你真的很求甚解,最好還是點進去看看,如果看不懂,其實像網友這樣問我也是可以,有趣的我就會分享。 . . . 再來是,他們列出來的所謂references,也不一定就是真的, 比如那個所謂3000年不壞的蜂蜜,據說是出自【Fletcher, R. (2005). "Egyptian Archae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的考古發現, 但是,你去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是找不到這篇東西的, 沒有Fletcher, R這個作者, 也沒有"Egyptian Archaeology." 這篇發表,
網myth碎碎念 【真的有這個研究,但意思被扭曲了】 簡單來說,這研究是說他們發現到了肺炎鏈球菌結合一些金屬離子的部位,如果把這個部分的 #錳 換成 #鋅,就“餓死”肺炎鏈球菌, 但這是【細胞實驗】來的,並且需要用到他們【另外設計的蛋白質】作為導入工具, 研究作者也如此說:With this new information we can start to design the next generation of antibacterial agents to target and block these essential transporters. 所以這就跟“癌細胞會吃糖,癌細胞會吃glutamine”的那些研究一樣,都是找到癌細胞或細菌吃某些東西的“嘴巴”,然後找方法“堵住”那個嘴巴,讓它們“餓死”, 這些都屬於設計藥物的前驅研究,
網myth碎碎念 吃好油的好處 是這樣的,有顧客找我,媽媽患上了失智症,已經開始有時候不認得自己了,詢問可以怎麼做。在這種日子接到這種詢問,可想而知有多麼的心疼。 失智可以簡單看做是頭腦的退化造成的疾病,而退化的原因有遺傳性的,也有後天飲食造成的, 已經發生的頭腦退化很難恢復,就算可以也是很緩慢的,而目前我們可以做的,是避免持續退化,或是放慢退化的速度。 先做到這些,才有可能進步,不然一切都是空談。 . . . 而我一直一來推廣的吃好油,就有這樣的幫助, 而最近的研究也發現吃好油可以減少28%的癡呆症相關的死亡。 (研究中是說用來cooking或dressing,不是drinking蛤) 【為什麼油會有幫助?】 是因為頭腦的其中一個原料就是 #油脂, 其次是因為好油可以降低發炎(而且是全身性的發炎,不只是頭腦的), 當然,我們也可以反過來看,平常的飲食太清淡沒有油,或是壞的油太多,就可能提高頭腦退化的風險,和全身性發炎,免疫力不平衡,荷爾蒙失調等問題。 . . . 記得,女人不是水做的,女人是油做的, 各位子女,可以教媽媽學習吃好油,為媽媽的健康盡一份力, 各位媽媽,可以開始學習吃好油,
網myth碎碎念 說明白 當然,這篇也有一點硬,有興趣的才看。 其實很簡單,他是找來了一個專門列出GI 和GL的網站,而這個網站是有測試複合食物的,也就是一道菜的GI, 還記得上一篇講GI的,我說到,GI的計算是讓 #受試者 在fasting後吃下某個量的碳水,再計算血糖上升的指數, 這個就是GI的計算方法,GI值並不是憑空出現的,也不是你想要他高他就高,想要紅色的是紅肉他就是紅肉,這一切都是有公式和定論計算出來的。 所以如果我們去到那個網站,隨便點一道菜的GI,比如洪孩兒用的 #香菇雞湯 好了,我們會看到他有清楚列出來,這每100g的香菇雞湯裡面有1.5g碳水,3.7g蛋白質,0.7g脂肪, 所以如果你今天也要煮一個GI=46的香菇雞湯,那你就要嚴格跟著1.5g碳水,3.7g蛋白質,0.7g脂肪的量來煮,如果你的配方改了一點,比如雞肉多了一塊,那這碗湯的GI就不是46了。 明白嗎? 。 。 。 當然,營養學是不需要精算的,所以這個網站的資料當作參考還可以,當作教條就不需要了, 而且他們裡面的資料在我看來好像也有一些有問題的地方, 比如,所有的肉類食物,
網myth碎碎念 PET scan真的scan得到癌細胞? 可以用PET scan的FDG證明癌細胞大量吃糖嗎?答案是【可以的】, 因為PET scan本來就是利用了癌細胞會吃糖的特性來設計顯影劑,並達到scan的效果, 但是,but,tetapi,しかし,這並不代表每個部位的癌細胞的效果都會這麼明顯,比如前列腺癌、肝癌、泌尿系統癌、腦部腫瘤就看不太準,而且太小的,比如1cm以下,也看得不准, 也就是說,要腫瘤符合某些條件(比如特定種類,或“大”到一個程度),才有明顯的差異,PET scan 才看得出來。 依不同的部位的scan,也有不含糖顯影劑的PET scan(比如PSMA PET),比如前列腺癌對FDG的反應就不高,就要用PSMA比較合適。 也有有用FDG,但不是看癌癌症的,比如頭腦和心臟的PET scan。因為你的心臟和頭腦也吃糖吃很重。 所以回答那位問了叫練回答不出來的問題的叫練的網友的問題:【紅色的部分不一定就是癌細胞】,你看最左邊那張整個頭腦都是紅色的,並不代表他整個頭腦都是癌細胞了,而是證明了【頭腦也會大量吃糖】。 學到了嗎?學到了可以留個【學到了】
網myth碎碎念 羊奶為什麼比牛奶貴? 對的,確實有原因,但卻跟營養基本沒有關係 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為產量少,少的東西價格就高,加上一些炒作因素,價格自然就比產量很大成本低的牛奶高。 所以問題的根本,是要看為什麼羊奶的產量會少? 1,首先,用來產奶的羊是奶山羊(對比奶牛),根據計算,奶山羊的產奶量每公斤體重產奶量是奶牛的2倍, 乍看之下,好像養奶山羊來產奶會比較划算, 但是因為奶山羊的體型比奶牛小十幾倍,要獲得同等量的羊奶就需要養比牛多幾倍的羊,其實並沒有比較划算。 . . . 2,其次,奶牛的飼養技術非常成熟,尤其是密集養殖和選育的部分,已經至少進行了幾百年,成熟就意味著成本降低。 而奶山羊這方面的研究才剛剛起步,成本自然比較高(尤其是試錯的成本)。 . . . 3,牛奶的產業鏈,比如低脂奶,脫脂奶,butter,cheese,奶類副產品等,並且已經行之有年,非常成熟,也因此飼養的技術也跟著成熟,成本越來越低。 而羊奶的產業鏈,也就是這幾十年的事情罷了。 當然,確實很多人在這塊努力著。 . . . 4,而且一般人對羊奶的接受度不見得就比牛奶高,主要還是羊騷味的問題, (前面提到的技術,我想很重要的應該是
網myth碎碎念 吃蘋果真的會吃到多種殺蟲劑? 這條資訊是不是真的呢? 答案是:【假的】, 蛤?我憑什麼說的這麼武斷?且聽我娓娓道來。 1,我查了一下,這條【吃一顆不有機的蘋果=吃下47種殺蟲劑】的資料據說是usda的資料,但我找不到usda有這樣的資料,倒是有另一個宣傳USDA organic的圖上說,【在蘋果中發現了47種殺蟲劑,平均每一顆蘋果上有4.47種殺蟲劑】, 一下47,一下又4.47?您阿瑪很亂有沒有? 其實不亂,這裡真正意思是他們在市售10多種蘋果的樣本test了各種殺蟲劑,因為蘋果並不是一家獨大的種植戶種的,很多個農家在種,所以每一家用的殺蟲劑都不一樣,他們統計到來總共發現了47種農藥,然後【平均】到每一種蘋果上,就是4.47種農藥, 所以實際如果你吃一顆不有機的蘋果,可能比4.47種多,也可能比4.47種少, 但如果說吃一顆就是吃47種,就是張冠李戴了, . . . 這應該不難理解,我國是農業國,很多人或多或少家裡都有接觸到農業,那大家應該可以很明白每一家種植戶的做法是不盡相同的, 可能我家用的農藥跟隔壁芭的不一樣,隔壁芭的聽講我用了某某品牌效果不錯,就自己也用,而且加量用。 . . .
網myth碎碎念 牛奶的迷思的迷思 又有人在嚷嚷牛奶不能喝了蛤,據說又是有研究支持的, 所以我就去找了一下那篇研究,是meta analysis,再仔細看,果然有趣,但是燒腦,要看的記得戴好安全帽,我要衝了。 不想衝的,你記得【一天喝一兩杯奶是沒有問題的,而且還很營養】,就ok了。 . . . 1,首先,這是meta analysis,也就是把幾篇研究放在一起做比較,然後把結論放出來的研究, 而這篇的conclusion是寫說:Overall, increasing milk intake is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risk of hip fracture, 所以就有人直接斷章取義這一句來說【攝入牛奶可能導致髖部骨折的風險更高】 忽略了後面的while intake and risk have inverse relationships for yoghurt and cheese intake. Because
網myth碎碎念 lectin凝集素 記得左邊那篇嗎?圖中那位就是上次講【牛奶+咖啡】很不好的說法的創始人,我國報導的醫生講的是從他那邊抄來的。 由此可以衍生出一個簡單辨別仙家的方法:只要提到食物中的【lectin凝集素】幾不好的,基本就是了。 他們講的東西都是吹的而已,並沒有實質證據。然後連這一點都不知道,也不去花一點點時間找找有沒有研究,就直接信了這套說法的,不論什麼頭銜什麼身份,都要小心。 #純化的凝集素可以用來辨識血型 #到了仙家嘴裡就變成萬惡之源 #帶腦上網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s2AgsGkA2bHdEoM5/?mibextid=WC7FNe左邊那篇在這裡,複習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