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ged

報導

A collection of 98 posts

咖啡
網myth碎碎念

咖啡

目前來看,新加坡的報導還沒有太過標題黨,整體來看還是舒服的, 總之就是那句,【有沒有】和【有多少】本來就是2個問題, 而且這個消委會檢測到的是acrylamide丙烯酰胺,這個成份是只要含有 #碳水化合物 ,並加熱超過 #120度C 就會產生的,所以我們可以看得到,咖啡豆、咖啡粉、咖啡膠囊內都有。 當然,我國的南洋風格咖啡,因為有加糖來炒,而且溫度更高,所以acrylamide的含量更多,只不過香港消委會沒有去check罷了。 . . . 另外,這47樣產品都是 #齋咖啡 來的,也就是kosong的那種, 如果是3合1、capucino、latte、mocha之類的加了“奶”的產品,那致癌物應該會更多種, 理由也很簡單,因為那些“奶”多數是棕櫚油做成的non-dairy creamer,所以一定也有上次餅乾所含有的3-MCPD和glycidol,也一樣會有反式脂肪。 然後呢,我就看到有人一邊分享這個新聞,然後一邊推銷自己賣的咖啡多好多純多健康,然後我看了一下他的ingredient,呵呵呵~有non-dairy creamer。

征服
網myth碎碎念

征服

其實咧,如果你還記得,基本上確診之後的患者,隔離14天之後test就會轉陰性了,他放18天,你覺得18天之後還陽性的機率大嗎? . . . 還有咧,如果你是很嚴重的stage 4 stage 5,那你就是在icu隔離了,基本不可能吃到外面買給你的蜂蜜,而就算你可以用各種方法拿到蜂蜜,並且在隔離期間吃了,那大概率上18天之後你還是會轉陰性的,但這個轉陰性你要怎麼確定他跟蜂蜜有關係? . . . 而且【陰性】與否,還有各國判斷標準的問題,有些是ct > 40 才算是negative,有些是> 35 就算是negative,所以如果你吃了18天,test了後ct 是37,那他也可以跟你講這consider negative。 而一般人也還是會接受。 . . . 再加上他是用“taming” COVID-19,【征服】,征服是什麼意思?可以有很多意思。就是如果你告他講他宣稱產品可以治療COVID,他可以講他沒有, 他有講他的產品可以殺病毒嗎?也沒有。 他只是征服,沒有去治療、殺和毀滅,甚至沒有讓你痊癒。 . . . 有多少人會真的去要求退款?

恐慌製造機
網myth碎碎念

恐慌製造機

這個影片應該不少人看過了,對嗎? 那我現在來解釋一下為什麼他這樣是錯的,還有這個影片內還有多少可疑的地方。 如果你沒看過,也可以當作預防針,下次看到這個影片你就知道是狐扯了。 如果你很忙,那就看【第4點】就好。 . . . 1, 【他故意用“1級致癌物”來嚇你】 他自己講環氧乙烷epoxyethane的殘留量是中國的國家標準以內(<10μg/g),然後他跟你講這畢竟是第一級致癌物質, 這是有問題的。 === 所有東西都是這樣,【先看有沒有,再看有多少】, 口罩有殘留環氧乙烷嗎?有。 有很多嗎?沒有。而且在國家標準裡面。 . . . 反過來說,如果你不去看劑量,而是跟你講“有,所以很恐怖”。那你連酒精洗手也不用用了,酒也不用喝了,打針開刀之前也不用用酒精消毒了,【酒精也是1級致癌物質】,在用的時候一定會揮發,你一定會吸到。 而且,我們的傳統智慧還會在坐月子的時候用1級致癌物來煮食物呢~ 所以,事實是,只要是適當的、在安全劑量內的使用,就是安全的。 . . . 2, 【這種安全劑量標準,並沒有“

vit D研究報導
網myth碎碎念

vit D研究報導

這個新聞可能過幾天就會被各大本地媒體報導,老實說看到標題我也驚訝,但是理性告訴我要點進去看內文, 然後內文告訴我這只是一個theory(理論)罷了,還沒有經過clinical test(臨床實驗)的, 我看了原本的報告,目前也是理論模型罷了。 而且,就算這個效果是真的,現在就開始買vit D來吞還太早, 因為同一篇研究的作者的兩篇報告:【An autocrine Vitamin D-driven Th1 shutdown program can be exploited for COVID-19】和【Autocrine vitamin D signaling switches off pro-inflammatory programs of TH1 cells】 裡面講的autocrine Vitamin D應該是指我們自己產生的vit D,而不是吃的。 所以,這大概率是在講【我們自身產生】的vit

茶與咖啡
網myth碎碎念

茶與咖啡

這個研究是真的,他們追踪了365682個50~74歲的人11年多,最後發現有喝茶和咖啡的習慣的人,失智和中風的風險降低不少。 這間中的原因有可能是茶和咖啡內的 #植化物 [https://www.facebook.com/hashtag/%E6%A4%8D%E5%8C%96%E7%89%A9?__eep__=6&__tn__=*NK*F] 的抗氧化和抗發炎效益, 而且這個研究中發現效果最好的是喝【茶和咖啡】的人,這也是多元化的意思,不把單一一種飲料當作仙丹,各種好的飲料都喝,效果是最好的。 . . . 然而,這篇報導下面我們可以看到井底之蛙們看到茶和咖啡就高潮, 留的言都是什麼最後沒有失智但是腎壞掉啦~ 喝這麼多最後糖尿病打胰島素度日啦~ 他自己有喝咖啡的習慣結果上禮拜才小中風入院啦~ 非常有趣。 . . . 當然,這裡講的是純的茶和咖啡,並不是那種半杯煉奶的teh、kopi 冰、或是那種用糖和margarine炒出來的白咖啡。 而且,我的習慣是找這種研究的原文來看, 然後我發現到另一個好玩的地方,

一位父親的救兒故事
網myth碎碎念

一位父親的救兒故事

看到一個新聞,標題只是很“樸素”的寫了【只有高中學歷的父親,為救病兒,自己製藥】。 只看題目,原本以為這又是自作聰明自己調配仙丹的新聞,而且share也不到10個,我還在考慮要不要用來解釋一下藥物安全使用原則之類的課題。 但是點進去看才發現事情似乎不單純,報導的內容又講到不清不楚,所以我去查了一下相關事件,盡量了解事情全貌。 然後我就震驚了,我差一點因為霉體亂放標題,錯過了一個讓我感動到死的真實故事。 以下是事件內容的整理,如果太忙沒時間看,可以跳到最後一段。 === 1,小朋友患的是MENKES syndrome(孟克斯氏症候群),這是一種罕見的基因病(罕見到這是雲南有記載的第一例),簡單來說,是讓患者的身體不能吸收 #銅離子 [https://www.facebook.com/hashtag/%E9%8A%85%E9%9B%A2%E5%AD%90?__eep__=6&__tn__=*NK*F]

標題及內容的不一致
網myth碎碎念

標題及內容的不一致

以下的內容,你們就當作故事來看就好,看得懂是你學到,看不懂我也不好再解釋什麼,所以不用問,問就是請你用腦多思考。 === 10多年前,台灣各媒體上出現很多無厘頭的【英國研究】,比如:英國研究情侶平均一年吵架312次、英國研究證明先有雞才有蛋、英國花16年研究發現,吃白米提高死亡率、英國研究發現老梗把妹有效, 有一小部分人有去追根究底,發現這其實是英國的廣告和行銷公司的行銷操作,先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把正經的研究扭曲解讀,做成fake news來製造流量,並在文末加上廣告商的廣告。 只不過當台灣的一些記者在分不清這是fake news的情況下,把“報導”中關於研究的部份截取出來,做成一個新聞,台灣民眾看到的就是一條條無厘頭的英國研究了。 那時候網路才剛剛發達,大部分人根本分不清這些其實只是廣告,所以非常容易直接相信出現在媒體上的東西。 但是很快的,因為這種報導真的是一點意義都沒有,所以當民眾回過神來, #英國研究 [https://www.facebook.com/hashtag/%E8%8B%B1%E5%9C%8B%E7%A0%94%

煮菜會提高肺癌的機會?
網myth碎碎念

煮菜會提高肺癌的機會?

話說,這篇只要用“煮一頓 兩包煙”就可以找得到原文報導和各種內容農場的“轉發“,內容不能說一模一樣,只能說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然後我還發現一些問題, 首先,這一些文章的一開始一定是說【上海同濟大學腫瘤研究所「肺癌流行病學調查」發現,青年、中年女性長期待在廚房做菜,吸入高溫油煙,罹患肺癌的機率增加2~3倍】 然後我就去查【上海同濟大學腫瘤研究所】和【肺癌流行病學調查】,結果找不到這個研究。基本上只找得到千篇一律的copy paste,那個研究可能太隱秘了,所以如果有哪位有識之士找到了,可以傳來看看。 不過找不到也問題不大,因為這篇“研究”其實也沒有提到抽幾包煙的問題,只是講肺癌機率增加2~3倍。 === 接著,同一篇就會有另一段,寫說【台灣研究發現,烹調中不使用排風裝置的家庭主婦,肺癌風險增加3.2~12.2倍,做一頓飯等於吸入了兩包煙】 ok,這裡才正式算是有提到兩包煙的事情, 但是這裡就很奇怪了,上面跟你講肺癌機會提高2~3倍,

怎麼消毒?
網myth碎碎念

怎麼消毒?

前两天那篇消毒機的解釋還是有人說看不懂,或是抱怨我只是提出問題,沒有給出解決方案。 咳咳,其實解決方案我從去年就一直在講了,我這邊總結一下: 1,出門在外,就要戴口罩、保持人身距離,最重要的是不要用手摸臉上的任何一個器官, 我親眼看見過有人“全副武裝”,連防護服都穿了,然後用他戴著手套的手指伸進面罩裡揉他的眼睛, 假設他的手套上摸到了其他東西,上面有病毒,這樣病毒一樣可以從他的眼睛傳染進去。 我都懷疑他是不是來搞笑的。 . . . 2,出門回到家【立刻】【馬上】【直接】去洗澡(頭也要洗,ok?),換一身乾淨的衣服。 這樣就夠了。 而不是還在門口噴噴噴,還是裝什麼消毒水在門口淋,或是熏,這只是增加消毒水(不論什麼消毒水或是酒精)造成皮膚和人體黏膜過敏的機會罷了。 怕傳染給家裡人? 都講立刻馬上直接去洗澡了,那些從外面傳回家裡的,都是因為沒有馬上洗澡,而是在那邊磨磨蹭蹭,也就增加了身上的病毒(若有)傳給家裡人的機會。 . . . 3,住家內的消毒,就用消毒水用擦拭的方式消毒公共區域和把手就可以了,有條件的可以添購一台有hepa的空氣淨化器, 然後空氣淨化器是放在通風處,

舊新聞
網myth碎碎念

舊新聞

最近這篇又跑出來了,OK,我嘗試用另一個角度來分享看看。他們的算法是這樣的: 不論你情況如何,只要你中了,不論輕重,喝了,你最後活著,或是14天後呈陰性,那你就可以算是被“治愈”。 這樣咋一看好像很有道理,當然,也沒有什麼對照組、實驗組或是雙盲, 不過沒差, 現在我們都知道,covid的常識本來就是98%以上的患者,就算什麼都不做。也可以自行痊癒。 而這個報導中公佈的97%有效率,“精準”一點來說是97.78% 那這樣比一比,你能說他真的有效果嗎? === 這就是為什麼我一開始就很反對相關單位用“治愈”而不是用“痊癒”來表示確診後沒有死的患者。 因為單一個字的不同,就足以造成天大的誤會。 === 還有,這其實是2020年3月15日的報導, 那時候流行的都只有原始病株,你要怎麼確定面對現在這些變種的,它的效果也會這麼“好”? #帶腦看報導 [https://www.facebook.com/hashtag/%E5%B8%

藥物別亂吃
網myth碎碎念

藥物別亂吃

一個2011年,奈及利亞的研究發現,385個蟠尾絲蟲感染者在比對使用ivermectin療程前和療程後,精蟲的品質和數量的差異,最後發現有85%的患者發生了殺精作用。 這還是治療寄生蟲的療程咧,你想像一下那些長期吃當預防COVID的那些人,他們的精蟲會是怎樣的一個情況? === 還記得,之前在講到ivermectin為什麼連獸醫都少開了,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會造成動物的精子減少。 但對於這一個疑問,我聽到的回應基本都是: 人跟動物一樣咩? (咳咳,很不巧,現在確實證明是一樣的) 有給人吃的版本,人吃的就不會有副作用。 (同一個成份就是同一種藥,不會說給動物的就有副作用,給人的就把副作用拿掉。如果可以拿掉,那早就拿掉了,動物的精蟲比人類的精蟲更有經濟價值) 這是抹黑罷了。 (這個老掉牙了,反正在他們眼裡只要不符合他們期待的就是抹黑,包括這一篇研究他們一樣可以講是抹黑。) === 有趣的是,不曉得各位有沒有聽過疫苗會影響精子quality和精子減少的謠言?還說這是人類清洗計劃的一部分?沒錯,這都是同一批人傳的。 但是現在已經有研究證明疫苗不會影響精子quality和精子數量

名義
網myth碎碎念

名義

知道我一收到這個新聞我先看的是什麼嗎? 答案是:先看那個確診者有沒有打過疫苗。 為什麼呢?因為如果有打過疫苗,那一定就會有一班人速速的把所有問題都推給疫苗。 我看過各家媒體的報導,尤其是扯到疫苗就高潮的那幾家,都沒有提到他有沒有打疫苗,那就可以確認是沒有打過疫苗的了。 那這個case就單純很多了,有一點珍貴。 === 接下来呢,我是去comment中看,會不會有人幫那個“淫癢師”或是那個公司,或是那個藥物漂白的, 果不其然,馬上看到有人講,該名患者是因為病毒造成肝腎壞掉的,而不是保健品,是醫生亂講,然後大肆宣揚免疫力的重要性。 (阿斯~首先懷疑一個有牌的醫生的判斷,而不是懷疑一個連是真是假都不知道的淫癢師的判斷) 。 。 。 還有說有吃是50:50,沒有吃就一定會很慘,然後說這時候要保住性命為主,哪裡有先擔心後遺症的。 (哇~要漂白的時候連兩害相權取其輕的智慧都可以擠出來,果然人的潛能都是無限的) 。 。 。 還有說這種事非常稀有,是媒體刻意放大的。 (oh~疫苗出事情就叫做還有很多沒有被報導的,輪到自己信奉的藥的時候就非常稀有了) 非常有趣,各位要引以為戒,不要

帶腦看真假新聞
網myth碎碎念

帶腦看真假新聞

讓我心寒的是我在那個“新聞”的comment沒有看到多少理性的回應。 唉。。。 這個解釋應該還是會被罵一波吧,然後還是沒人看的那種,不過。。。隨便吧。 === VAERS並不是一個調查的結果,而是一個 #自願申報系統 [https://www.facebook.com/hashtag/%E8%87%AA%E9%A1%98%E7%94%B3%E5%A0%B1%E7%B3%BB%E7%B5%B1?__eep__=6&__tn__=*NK*F] ,重複一次,這是一個申報系統,他們是收集資料的,用來提供後續的研究做材料,而已。注意,這並不是調查後的結果,而是你怎麼申報,他就怎麼記錄, 你申報頭痛,

打疫苗時注意的風險
網myth碎碎念

打疫苗時注意的風險

中x報的和新加坡早報的標題,如果沒有放在一起,你會知道是同一件事嗎? 不過,換個角度來看,中x報小編確實是抓到了民眾要看的標題的精髓--字少、highlight、突出、驚悚,站在打工人的角度,他的工作完成的很不錯的。 還有蛤,一個巴掌拍不響(除非拍在臉蛋兒上),這樣的標題其實就是在服務某個level的讀者罷了。 所以你會看哪一種標題,代表你是哪一種讀者。 === 說回事件本身,我一直都覺得,打了疫苗之後發生的死亡,是很難完整的確認關係的,我個人認為尤其是一些本來就有嚴重慢性病但自己沒有發覺的人,打了疫苗之後的身體疲累確實有可能加重負擔,讓死亡更早一點到來。 我們換一個角度看回來,平常什麼事都沒有,也自我感覺良好,但是突然就傳出死訊的人,其實也不少的,而且還有不少年輕人。所以我的個人感覺是,疫苗確實有機會提高這一族群的死亡風險。 所以一般都會建議打疫苗前後要睡眠充足、不要喝酒、不要勞累等,就是為了降低這個風險。 === 同時,不論你是不是醫學相關專家,平常就要關心自己的身體,上了年紀就要定期做身體檢查,有藥就要按時吃,每天量血壓,還要記錄下來(我公公到97歲過世之前都是

謠言止於智者
網myth碎碎念

謠言止於智者

目前在fb、telegram、whatsapp、line上流傳的版本,因為被截圖轉發tag人太多次,已經很蒙了, 所以我專程去找了清晰版本的,以確保我們沒有冤枉她。 === 我記得小學的英文課,老師跟我們講,“Repeat”的意思是“重複”, 而小學時候的華文老師跟我們講,“重複”的意思就是“再次呈現同樣的內容”的意思, 哎呀~~~難道說我國的英文教育從小就錯了?“Repeat” 原來不是“重複”的意思? 還是說,外國的英文比較不一樣?我也不會咧,還請有識之士給我開釋。 === 話說回來,Pfizer的CEO有沒有打疫苗呢? 我找到了Reuters的資料,Pfizer的CEO在2021年3月的時候就已經打了 #第二劑 [https://www.facebook.com/hashtag/%E7%AC%AC%E4%BA%8C%E5%8A%91?__eep__=6&

辣眼睛的內文
網myth碎碎念

辣眼睛的內文

最近某報的風向很明顯的偏向了一邊, 我看下去comment,果不其然,一大堆只看這種爛標題就可以得出更多更爛的結論的鍵盤大師,分享數4小時內突破800,破千我想應該是沒問題的。我聽很多朋友說他們很早就已經unfollow此報了,看來是有品的讀者都被篩掉了,所以只能越來越依賴這種爛標題來服務剩下的“讀者”。 === 標題再爛還是要看內文,原本我還想說,事情很簡單,應該就是在講打了2劑疫苗,完成了“療程”的人,如果中到Delta,雖然重症和死亡率會下降,但一樣有傳染給別人的可能性。 但厲害的是,他後面又有一段講“對於接種疫苗者是否會傳染病毒給他人,現有研究仍不足以清楚說明”。 您阿瑪咧~ 連“傳染力”這個唯一的“一樣”都不一樣了,他到底是哪裡來的臉來講“一樣”的? === 這篇報導真的是辣眼睛,所以我去找了一下他可能是“參考”了哪一篇外國的報導的。 然後我找到的Reuters。 看一下內容,減去被“省略”掉的部分,我99.99%確定他是參考這一篇,或是這一篇的相關或衍生的報導。 讓我失望的是,Reuters的標題寫的是may not stop

用智慧判斷真相
網myth碎碎念

用智慧判斷真相

有位網友傳來一個講述病毒陰謀論的鏈接和一段話, 嗯。。。咳咳。。。 既然他平常都有在看我的fb的內容,那他應該知道他這個pm是有機會讓我拿出來做教育的,對嗎? === 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邏輯謬誤。 對,這個世界有很多真相沒有被報導,或是被報導了之後沒有獲得重視,被淹沒在茫茫標題黨之海中, 然後呢,有些人就會以這個邏輯謬誤為引,以【這是沒有被正規媒體報導的】為由,製造一些讓人覺得這個才是真相的假象。 === 有些人會說,吃飽太閒咩?沒事去做這些東西做什麼?唯恐天下不亂?嗯。。。唯恐天下不亂是原因之一,但真正的原因就是為了紅、為了流量,或是為了money,或是老闆叫他們講什麼,他們就講什麼。 (如果你連網路生態中其實有“網軍”這件事都不知道,那你真的很不適合在網路上大談所謂的真相) 有沒有真正無償做這些事情的人?當然還是有的,只不過很少,而且基本上,他們的資料蒐集能力也有問題,因為他們會故意忽略主流的科學界的發表,專門找那些冷門的、被主流科學界摒棄的發表。 === 當你以為那些人是在踢爆所謂的醫院和藥廠的利益陰謀,實際上這樣的操作還是在 #瓜分 [https://w

疫苗的意義
網myth碎碎念

疫苗的意義

這些說法,都是利用人類的各種心理陷阱和偏見來做的,所以如果一個人對這種說法信到完了的,那就不用浪費時間跟他們辯什麼,他們爽就好。我這篇是寫給還不知道要相信哪一邊的人看的。 1,就連吃榴蓮喝酒會死這種話都有人信,要一般大眾用理性看待注射疫苗後幾天之內發生的死亡,本來就很難, 何況我之前也有寫過,榴蓮+酒確實會造成酒精在體內代謝變慢,所以在很小的機會之下,確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本來就快要因為心血管疾病而死的人的心臟病爆發的機會, 放到疫苗上,就好比有些人打了疫苗會很累,如果他本來就是快要過勞死了的人,那麼打疫苗的累確實有可能是最後一根稻草。 (所以一般都會建議要睡眠充足) 要讓一般人更加理性的看待這一層關係,更是難上加難。 但各位可以想一下,如果疫苗造成的死亡真的很常見,政府是不會屁股癢去花錢買的,幾蠢的政府都不會。 === 2,病毒變種並不是在疫苗出現之後才出現的, 早在疫苗出來之前其實就已經有一萬多種變種了(*1),只不過當中絕大多數沒什麼影響力。我們現在朗朗上口的那些變種,其實是其中的佼佼者而已。 這個病毒是RNA冠狀病毒,結構簡單,所以很容易發生突變,所以突變

報導中的真相
網myth碎碎念

報導中的真相

關於以色列發表聲明說輝瑞對Delta的效果低於預期的報導,被share到爆了。 但是看這些報導,我一直覺得有一種違和感,所以我花了一些時間找了一下資料。 我現在基本不單純只看中文報導了,只要是“翻譯”的報導我都會另外去找英文的原文報導,因為可以看到比較貼近原本意思的內容,有時候還可以看到一些翻譯版本沒有的內容。 當然英文的原文報導也不是看一篇就夠了的,還是要多看幾篇, === 以色列的總理的發言,其實重點是這個: 'Whoever hoped that the vaccines alone would solve the problem, they are not. What is necessary is a strategy that brings as many vaccines as possible on the one hand and, on the other,

AZ“或”能終身免疫?
網myth碎碎念

AZ“或”能終身免疫?

除了【我國接下來不添購科興,只打輝瑞】的新聞比較大之外,這個【AZ終生有效】的報導也報到很大,一直share來share去。 只不過嘛。。。這一個病毒出來才不到2年,疫苗出來也頂多1年,研究人員是怎麼判斷可以一輩子有用的? 這樣的結論是一個正規研究人員不會輕易下的,所以我就去找了原文報導,然後我很快就發現了問題,原文報導有寫MAY,may last a lifetime,也就是說只是“可能”的意思,這就是中文報導裡面的“或”是一樣的, 教各位一個看報導的技巧,那些“或”和“may”以後的字,全部都是沒有確定的,不能當作【定論】,頂多可以當作是一個【可能性】。 === 另一方面,難道AZ有可能形成終生免疫,其他疫苗就不可能了嗎? 沒有,這篇報導也沒有這樣講,裡面有一段是說: 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e Oxford jab

草菅人命
網myth碎碎念

草菅人命

已經看到有很多人用疑似幸災樂禍的態度在問“大馬拿到的那批會不會也是沒有被批准的呀?”“打了會不會死啊?”“草菅人命是嗎?” ok,來,先問你們一個問題,【WHO緊急批准的,重要嗎?】 如果你的答案是【重要】,如果沒有WHO認證的那就是爛貨,打了會死, 那麼我提醒你們一下,中國的科興疫苗是今年的6月1號通過WHO的緊急批准使用的,然而在我國,科興是今年3月18號就開始打了。 那麼這些打了還沒有被WHO緊急批准的科興疫苗的人們,有事情嗎?難道這批疫苗就有問題?就沒有用?政府接受就是草菅人命? === 基本上,各國選用疫苗的標準,是由各國的批准程序決定的,各國的專家只要判斷沒有問題,可以使用,那就會給國民打。 而且,日本代工的AZ沒有被WHO批准緊急使用的原因是資料還沒有補齊,而不是因為有問題。 === 這樣的標題黨報導到底想幹嘛?懂的人都懂。 但是我國最近也才接受一批日本的AZ,然後你們就放這樣的標題黨出來,而且還加一句台灣打了AZ後死了多少人, 到底有沒有去弄清楚,打了疫苗後死的人有多少人是跟疫苗有關的? 這樣的煽動到底是對全民接種疫苗,快點擺脫疫情有利還是沒有利

荔枝和糖尿病
網myth碎碎念

荔枝和糖尿病

原報導裡面那個“醫生”講空腹吃高果糖的水果會造成身體把葡萄糖用掉什麼的原理。。。 其實是錯的、是假的、是不懂從哪裡抄來的不理解食物和生理原理講出來的錯誤資訊。 那個“醫生”也沒有具名,所以也就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醫生,還是報導隨便掰出來的一個“醫生”了,但總之這種說法,只是網路上流傳的錯誤說法。 真正的原因是因為血糖過高造成的。 === 熟的荔枝糖含量很高,17~20%,所以大量吃當然會造成血糖高,新聞中的人又是糖尿病的,本來眼睛就已經不好了,再大量吃糖含量高的食物,當然就是在找瞎。 而且,都已經有糖尿病了,還會去大量吃甜的東西的人,平常飲食有可能會顧的好嗎? 所以他的瞎,本來就是各種原因(有糖尿病、不照顧飲食、不care血糖、可能藥都沒有乖乖吃、還吃大量荔枝)集合的結果。 所以怪到荔枝頭上來的做法,一樣的,都只是給這些不照顧健康的人找一個背黑鍋的罷了。 === 荔枝很神奇,熟的荔枝大量吃會造成血糖高,還沒有熟的荔枝因為裡面含有一個成分hypoglycin-A,會造成血糖低,如果吃大量,最嚴重是死。 【這也是我常講的,低血糖比高血糖更危險,危害來的更快,傷害更大】

食物中毒
網myth碎碎念

食物中毒

這個新聞一出,有人跳出來說雞腿魚是河豚的一種,然後這番言論就進化成雞腿魚=河豚,都有毒,都不能吃。 其實嘛。。。事情沒有這麼簡單。 就像吉娃娃和藏獒都是狗,但你可以講他們“一樣”嗎? 首先,就算是河豚,也有分非常多種,有些河豚的毒很猛,有些就比較弱,有些則是毒性強弱的部位不一樣。基本上他們的共同點都是內臟不能吃,肉可以吃,所以需要有相關經驗的人來處理才行。 === 其實,我國的沙撈越的Spaoh,是一個以河豚為地標的地方,他們有不同的河豚的傳統料理(醃製的、乾的都有),地方上還有河豚的雕像,每年還有河豚節。*1 不過,他們不是每一種都吃,他們吃的就是圖中那種黃色的,yellow puffer fish(Xenopterus naritus),而且這幾年來,沙撈越也研究出了yellow puffer fish的人工受精。*2 沒錯,我國的雞腿魚就是這種yellow puffer fish。 === 更厲害的是,在當地可以吃到yellow puffer

都是標題的錯
網myth碎碎念

都是標題的錯

隨口就把問題癥結全部解釋完的那位,是我的同學,如果他答應show face我再露出他。 這報導其實就是很簡單的標題黨報導,雖然是說專門騙沒有空點進去看的人的, 但是這些人又往往有空用這樣的標題發表自己的偉論,什麼現在的麵包都是化學添加劑啦~日本名醫講吃麵包會乳癌啦~牛奶有毒不可以喝啦~ 之類的。 但是明明點進去看就可以看到是事主本來腎就天生有問題,還沒有照顧飲食,這樣當然是自找的。 === 說起來,我接到過一個類似的、天生腎有問題的case。 20出頭而已,他家人找我到醫院看他的,我試圖跟他講解飲食習慣的時候,他跟我講他的人生不可以沒有汽水,每天一定要喝汽水,每天一定要一瓶,一大瓶的那種。 所以我問你們啦,你可以講這完全是汽水的問題嗎? 然後再看回去這篇的主題,你可以講這完全是麵包和牛奶的問題嗎? #總之千錯萬錯都是牛奶的錯 [https://www.facebook.com/hashtag/%E7%B8%BD%E4%B9%8B%E5%8D%83%E9%8C%AF%E8%90%AC%E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