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ged

食物

A collection of 68 posts

什麼是NNT?
網myth碎碎念

什麼是NNT?

我們拿他的東西廢物利用,他講我們針對他, 我們不笑他的時候,他就講沒有人反駁他, 你說,這小丑是不是犯賤? 啊~這篇呢~專業術語的理解是有一點難,要解釋到老百姓可以看得懂又有另外一點難, 重點是,如果是可以看得懂的老百姓,應該也就不會被這種低級狐扯騙了。 但這裡面的問題還是可以試著指出來的,對我們而言也算是一種訓練,對身為讀者的你們也可以看到其實很多東西沒有想像中簡單。 文長,看得完的,給你拍拍手。 . . . 1,就跟我常強調【食物不能只看GI,還需要看GL】一樣, 這種報告不能只看NNT(number needed to treat),還需要聯合NNH(number needed to harm)一起看, 【相對風險】和【絕對風險】,也要一起看, 而不是只著重在一邊,然後講另一方是騙人的。 也記得,就如GI一樣,這些明明是一對的東西,只叫你看一個的,一定是仙家。 . . . 2,簡單做分類: NNT衡量治療的有效性;NNH衡量治療的安全性。

碳水有沒有必要呢?
網myth碎碎念

碳水有沒有必要呢?

這篇有點硬,但你看懂了,就比99.99%的仙家厲害了。 為什麼有【必需脂肪酸】,有【必需氨基酸】、但是沒有【必需碳水】? 是因為碳水本來就是可有可無的東西嗎? 其實會有這個誤會的,都是對營養學一知半解之輩而已。 . . . 首先,這裡講到的【必需】,是【身體不能製造,必需要吃進來才能得到】的營養素的意思, 並不是說必需就很重要,非必需就不重要; 其次,【必需脂肪酸】和【必需氨基酸】的叫法,是在說脂肪裡面有哪幾種脂肪酸是身體不能製造的,還有有哪幾種氨基酸是身體不能製造的, 比如,脂肪酸有非常多種(包括EPA DHA等),但是身體不能自行製造的必需脂肪酸就只有2個,也就是LA和ALA, 氨基酸常見的有20種,但是人類的必須氨基酸是8種到9種(之所以會有8或9的差別,是因為有一種是嬰兒沒辦法製造,長大之後就可以自己製造的), 並不是在說脂肪和氨基酸【都】沒辦法製造所以【很重要】。 也不是說那些沒有被冠以【必需】的頭銜的成份就【不重要】,完全不用吃。

味覺與口味
網myth碎碎念

味覺與口味

我國人民的口味普遍是很重的,重咸重辣重甜重味精,而且這是從小到大累積上來的口味,一時半會兒是改不掉的,就算是遇到什麼重大健康問題,大部分人也是改不掉的。尤其是近年來外國來的菜色味道更重,在可預見的未來,我國慢性病的人口只會上升的更快。 即使這時候你跟他們訴說各種重口味的傷害,重口味的上癮問題等等,絕大概率只會被當作耳邊風罷了。 身為一個成年人,我們該理解,不論你講的多麼正確,別人聽不進,那都是廢的。 . . . 幸運的是,我們的嗅覺和味覺是可以訓練的, 訓練的方法也很簡單,你可以有意識的去感受你嚐到嗅到的味道,不論味道好不好,都可以用你的想像力去想【這是什麼味道】,不論對不對都好,這個味道都會在你的記憶力中刻出一個痕跡, 因為【味道和記憶是相連的】,等到下次你嚐到同樣的味道時,你的記憶力就會被喚醒,多幾次,你對這個味道就會越來越敏感,你的嗅覺和味覺就會越來越好了。 . . . 訓練味覺不止是可以讓你在吃飯喝飲料的時候更加的有滿足感,還可以讓你間接的降低選擇重口味食物的機會, 更棒的是,當你以後偶爾吃到重口味的,”好吃“的感覺也會比已經習慣重口味的人來的多。 當然,這

蜂蜜真假
網myth碎碎念

蜂蜜真假

網路上很多東西認真就輸了,但如果你肯用腦,還是可以廢物利用訓練自己的思維的。 網友傳來一篇文,說【蜂蜜千年不壞】,還有研究支持, 看了看,是放了一堆references,但都跟文內表達的都沒有很強烈的關係, 這就如上次有個專業人士說吃飽飯洗澡會造成血管破裂,還號稱有研究證明,還附上所謂研究鏈接,結果研究整篇都沒有提到該專業人士講的結論,再追問下去就沒有下文了, 所以蛤,就算有給研究,如果你真的很求甚解,最好還是點進去看看,如果看不懂,其實像網友這樣問我也是可以,有趣的我就會分享。 . . . 再來是,他們列出來的所謂references,也不一定就是真的, 比如那個所謂3000年不壞的蜂蜜,據說是出自【Fletcher, R. (2005). "Egyptian Archae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的考古發現, 但是,你去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是找不到這篇東西的, 沒有Fletcher, R這個作者, 也沒有"Egyptian Archaeology." 這篇發表, 2005年發表的27篇關於

喝咖啡配麵包 不行?
網myth碎碎念

喝咖啡配麵包 不行?

首先,這原文是從cookpad news來的,這不是新聞媒體,而是由一個日本的食譜網站cookpad 分出來的【資訊網】,裡面有推廣書、食譜,還有接業配做廣告。 而這篇不是什麼新聞報導,而是節錄自《一週養胃潤腸氣血湯》(文化出版社)這本書,日文書名是 《気血スープ 1週間で胃腸が必ずよみがえる》的其中一篇內容, 所以這其實是一篇該本書的廣告,拿其中一篇的部分內容來做推廣,而已。 結果大把正規媒體把這當作真的新聞來報,我覺得很神奇,但也已經不意外。 . . . 從書名應該就看得懂,這是一本推廣各種【湯】的書, 其內容也凹的很硬,硬到我跟他認真我都覺得有點不好意思的程度,就是有什麼看起來有關的就硬塞進去就好了, 反正會買這本書的人都是為了那些湯的食譜,那些硬塞的內容是不是正確,不是作者需要去考量的範圍。 . . . 再看這篇所謂“報導”的內容,就知道這是用【踩咖啡】來【抬高他們介紹的鰹魚味增湯】,如果你去看原文,還會看到他還順便給了另外三個食譜, 就是用鰹魚味增湯加納豆、加梅乾、加山藥、加海帶、加豆腐、加裙帶菜、

過去和現代飲食會影響牙齒亂?
網myth碎碎念

過去和現代飲食會影響牙齒亂?

【現代營養學造成牙齒亂亂?不針對人蛤,就針對bullshit做闢謠罷了,取笑他只是順便】 其實,洪孩兒放的那張圖,來自DR Weston A. Price 1939 出的書 “Nutrition and Physical Degeneration” 【營養與身體退化】。 然後你會發現,如果這不是洪孩兒花了幾千塊去學回來了錯誤資訊,那就是洪孩兒隨便找了一張圖然後亂掰。 選一個。 但畢竟這是我的專業,我就花了點時間,列出了幾個重點,如果你對營養學的歷史有興趣,可以看一看。 . . . 1,DR Weston A. Price是一位牙醫,簡單來講,他的書是探討非洲傳統飲食生活形態走向現代化後的人民口腔退化問題, 他得出的結論是現代化的食物構成改變,造成了吃現代飲食的非洲人出現了牙齒不齊,咬合不正的情況,也就是照片中的牙齒亂亂的情況。 所以雖然書名中有”nutrition“,但是這其實是在探討口腔健康的書,營養只是其次,畢竟那時候是1930多年,營養學還不像現在這麼發達, 更不像洪孩兒講的那樣,什麼【現代營養學】和什麼【現代健康飲食法】對比【傳統飲食】

牛奶的迷思的迷思
網myth碎碎念

牛奶的迷思的迷思

又有人在嚷嚷牛奶不能喝了蛤,據說又是有研究支持的, 所以我就去找了一下那篇研究,是meta analysis,再仔細看,果然有趣,但是燒腦,要看的記得戴好安全帽,我要衝了。 不想衝的,你記得【一天喝一兩杯奶是沒有問題的,而且還很營養】,就ok了。 . . . 1,首先,這是meta analysis,也就是把幾篇研究放在一起做比較,然後把結論放出來的研究, 而這篇的conclusion是寫說:Overall, increasing milk intake is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risk of hip fracture, 所以就有人直接斷章取義這一句來說【攝入牛奶可能導致髖部骨折的風險更高】 忽略了後面的while intake and risk have inverse relationships for yoghurt and cheese intake. Because

lectin凝集素
網myth碎碎念

lectin凝集素

記得左邊那篇嗎?圖中那位就是上次講【牛奶+咖啡】很不好的說法的創始人,我國報導的醫生講的是從他那邊抄來的。 由此可以衍生出一個簡單辨別仙家的方法:只要提到食物中的【lectin凝集素】幾不好的,基本就是了。 他們講的東西都是吹的而已,並沒有實質證據。然後連這一點都不知道,也不去花一點點時間找找有沒有研究,就直接信了這套說法的,不論什麼頭銜什麼身份,都要小心。 #純化的凝集素可以用來辨識血型 #到了仙家嘴裡就變成萬惡之源 #帶腦上網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s2AgsGkA2bHdEoM5/?mibextid=WC7FNe左邊那篇在這裡,複習一下

米酵菌酸
網myth碎碎念

米酵菌酸

台灣沸沸揚揚的食物中毒事件,店主是馬來西亞人。目前可以確定的是死者體內有 #米酵菌酸,目前案件調查正往這個方向做。 米酵菌酸會出現在發酵出錯的【椰子製品】中,比如50~70年代在印尼,每年都有吃tempeh中毒的事件,每年都會死幾十個人,因為這種tempeh是用大豆+椰渣來發酵的,又叫tempeh bongkrek,而米酵菌酸的英文Bongkrekic acid就來源於這種tempeh, 但常吃tempeh的各位不需要擔心,現在我們常見的tempeh的發酵法沒有用到椰子,菌種也是純化後的了,所以tempeh中毒的案例也很少聽到了。 . . . 這毒素名叫做【米酵菌酸】,所以也跟【米製品】有關係, 中國東北的傳統食物【酵米麵】,是用玉米或高粱米發酵做的,以前也是時不時發生中毒事件,一直以來都認為是發霉的黃麴毒素造成的中毒,但直到70年代才發現是另一個菌,於是取名【酵米面假单胞菌】, 順帶一提,之後在80年代,做過對比後,發現跟印尼的那個tempeh的菌是同一個,產生的毒素也是同一個。 非洲莫桑比克2015年也發生過在一場喪禮上喝了污染了的【小米】釀的啤酒,死了75個人的案件

考古與現今的差別
網myth碎碎念

考古與現今的差別

最近洪孩兒開啟新天賦,人類學和考古學,但一如既往的,是連半桶水都不到的程度。 這裡提個醒,壁畫裡面的人都沒有穿褲子,你也可以跟上; 壁畫裡面的人都沒有手機,你也可以跟上; in facts,壁畫那個年代的人類平均壽命35歲不到,你也可以跟上。 遠古人類飲食的話題有不少可以討論的地方,今天多說一點: 1,遠古人類是有天突然天上來了個神,發明了農業,人類才開始吃碳水的嗎? 當然不是,農業時代之前是【狩獵採集時代】,而不是純打獵,也就是除了捕獵動物,還有採集植物的果實和根莖可食部位,而植物來源的食物,主要提供的就是碳水。 所以動物和植物食物能提供的蛋白質、油脂、碳水類,這三者都是很重要的,並沒有說誰比誰高級。 也沒有說遠古人類只吃肉。 以遠古人類的牙齒來看,其實幾萬年前人類吃最多的還是植物,因為牙齒磨損的比較平整。 . . . 2,你會看到壁畫都是畫狩獵,主要是因為打獵的畫面【比較英勇】,而且【比較少見】, 少見的意思就是即便是在狩獵採集時代,這些場面也不是每天可以看到的。 比如外出狩獵還有分季節,比如雨季,動物比較容易留下腳印和痕跡,獵人比較容易追踪,同時氣溫比較低,

影片剪輯內容邏輯
網myth碎碎念

影片剪輯內容邏輯

1,這是有問題的剪輯,比如【1921年白米法令】那段就重複了兩次。就算是要把精華片段放開頭吸引人,我覺得後面提到的心臟病會比較吸引眼球。 . . . 2,所謂的【1921年白米法令】是當年日本症腐出手【穩定市面上的米價】的政策,跟健康考量沒有關係, 所以他後面提到什麼米飯發霉造成心臟病的說法,不是穿鑿附會亂講,就是惡意剪輯。 . . . 3,原影片裡面提到的cardiac 【berri berri】是錯字,正確的名詞應該是【beri beri】,是vit B1的典型缺乏症【腳氣病】,嚴重的腳氣病會造成心臟病,或稱為【腳氣性心臟病】, 這應該是剪片軟體自己加字幕的AI辨識錯的,中文字幕也沒有提到腳氣病,只說這是心臟病,而那些號稱自己在分享醫學知識的人沒有發現這個錯誤,也沒有加上腳氣病的中文字幕,我猜,應該是因為他們根本就不懂。 . . . 4,抖陰或TT上的影片下載下來再加自己的logo再上到自己的地方,這不算分享,這叫【盜片】(不過這片應該也是被盜了無數次,反正會盜這片的人都是同一個level,不意外) . . . 5,幾千年老祖宗的智慧跟你講米飯隔夜要放冰箱?要24

蔬菜基因改良
網myth碎碎念

蔬菜基因改良

眾所周知,我的碩士是biotech的,研究所期間又有當過農學院大學部園藝系的助教,所以基因改造、植物的培養等等我也算是了解的,所以我應該有資格來講講那些網路上關於基因改造的神奇の謠言ho? 之前是有看到過有人講基因改造的食物跟正常食物差不多(我並不是非常贊同), 但這還是我第一次看到有人來污衊正常食物是基因改造食物的。 . . . 謠言是說,羽衣甘藍kale、孢子甘藍brussels sprouts,、花椰菜cauliflower都是基因改造出來的, 燃鵝,事實是,基因改造是這40年才出來的技術, 而 #羽衣甘藍 是古希臘時期就有種植(2000多年前), #抱子甘藍 在古羅馬時期(2000多年前)就有種植, #花椰菜 比較晚一點,大概在18世紀【才】開始有廣泛種植。 這些資料其實隨便找一下就有的,可見一個井底之蛙只要連基本查找資料的能力都沒有,就可以編出很多人看的故事了(咦? . . . 圖片中的那些其他菜我們也順便看看他們的歷史好了, 大頭菜Kohlrabi是16世紀,青花菜Broccoli是2600年前,包菜Cabbage更早,3000年前。 那麼,圖片中

花生醬致癌物超標
網myth碎碎念

花生醬致癌物超標

香港消委會又發功了,這次對象是我也很喜歡的花生醬。圖片的上半部分是這次檢驗的20個樣品,下半部分是12款被驗到含有黃麴毒素的牌子,其中2款超過歐盟標準的我圈起來了。 這裡我是直接用「星島頭條」的圖來做圖,因為他們已經做了更為完整的整理,我覺得不需要再改什麼了。 . . . 話說,之前就有講過花生醬是很容易含有黃麴毒素的,但一直以來都只是講而已。而這次就直接有實例,我也覺得很棒。 當然,“容易有”不代表“一定會有”,這次的檢驗可以一來讓大家可以做比較好的選擇,二來,應該是可以給有關廠家一些“提醒”,讓他們可以做出更安全的食品。 . . . 這次超標最多的是台灣一款蠻著名的花生醬,我之前也吃過幾次, (ps:目前這款花生醬已經發出聲明,質疑消委會拿到的是過期的樣本,而消委會還沒有回應) 黄麴毒素是一級致癌物質,對肝的傷害尤其大,而且黃麴毒素很耐熱,可以耐到280度C,你的食物燒焦了它都還好好的,所以黃麴毒素是能儘量避免吃到就儘量避免吃到, 而黃麴毒素的來源,就是 #發霉的食物,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都建議發霉的食物不要吃,包括一些部分發霉了的水果,也不要只切掉發霉的地方而已,

過多 都會肥
網myth碎碎念

過多 都會肥

在一些觀光景點或是垃圾堆應該不難看到這種癡肥的動物,而這些動物的共同點就是我們常講的吃了太多的垃圾食物。 一直以來都有人認為人類跟動物不一樣,動物沒那麼容易發胖,但最近的發表的一篇研究正式推翻了這一點--任何動物(包括人)如果吃了過多的熱量,都會肥。 而報導中有個重點:【肥胖不是因為碳水化合物導致的,而是因為 #多餘的熱量】 最近以為自己很懂營養學的人越來越多,所以我就借這篇 #頂級期刊 Science的發表來簡單解釋一下營養學最基本最基礎的熱量概念。 . . . 任何東西太多了,多到你沒辦法用了(除了錢),就都有可能變成【垃圾】,熱量也是如此。 所以雖然我們聽說某某食物是 #垃圾食品,但其實其最根本的意思應該是:這個食品能提供最多的就是熱量,其他營養很少,比如同樣熱量的一顆包菜和一包零食,顯然是一顆包菜給你提供的熱量以外的營養素會更多,所以一般人不會把包菜叫做垃圾食品, 反過來,如果你今天去到某個飢荒地區救助,如果你要讓災民獲得熱量最好的方式就是給他們一些高熱量的食物,因為你有熱量才能活, 所以沒有人去救助飢荒地區是帶代餐包去的,因為代餐包雖然號稱什麼營養都有,但熱量

抗糖化
網myth碎碎念

抗糖化

在風采的直播,有一個問題是【抗糖化是不是就要戒 #精緻澱粉?】 這時候我才發現,原來很多人對所謂的糖化有不小的誤解。 跟你講抗糖化的人,其實講的都是在抗AGEs這個物質,中文叫【糖化最終產物】全名是【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縮寫是age,很直覺的就讓人聯想到【老化】,然後又因為他的名字裡面有【糖】,所以那些半桶水的,就把這個成份講成是吃糖就會造成老化, 但其實,AGEs是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再經過【高溫]加工,才會大量形成的。 . . . 簡單來說,AGEs就是一種過氧化物質,大家常聽說的身體產生很多自由基,AGEs也會促進身體產生自由基。 所以它確實會促進老化。 但並不是吃糖就會造成糖化,而是高溫加熱的食物才會, (當然,高糖飲食也還是會促進糖化的反應,但是那個速度比較慢,而且高糖飲食的首要問題是血糖問題) 所以我們也可以簡單說:如果你想要放慢你的老化速度,那就要少吃煎炸燒烤這類【高溫烹調】的食物。 . . . 當然,如果要偶爾吃也是可以,但就是記得,燒焦的地方不要吃就好,因為燒焦的地方就是那些造成氧化老化致癌的物質

抑鬱症和飲食有關係?
網myth碎碎念

抑鬱症和飲食有關係?

Coco的事情一出,也有網友問我關於抑鬱症和飲食營養方面的關係。我的回答是基本沒關係。即使有一些人體生理的機轉和研究有發現某些營養素的缺乏有可能會造成某些情緒方面的影響,我在阿賢的【食物心理學】節目中也有提到壓力大的人會想吃甜的和油炸的食物, 但各位需要先搞明白一個重點,情緒問題和抑鬱症,是兩個不同的東西,你不能很簡單的就說這個人情緒不好,他以後就會有抑鬱症,也不能說“他吃了甜的和油炸的,心情舒緩了,平常也有補充vit B,他看起來很開心,那他就沒有抑鬱症的風險。” 這是大錯特錯的, 抑鬱症其實是頭腦生病了,而不是缺少快樂。 . . . 好,了解了這一點,你就可以把市面上99%的心理仙家過濾掉了, 然後我們來看看研究,這2篇研究都是meta analysis,第一篇分析了20個研究得出了【沒有吃肉的人,抑鬱症和焦慮症的風險會更高】,第二篇分析了13篇研究的資料得出了【素食者比非素食者有明顯較高的抑鬱評分】。 然後重點來了,這兩篇得出的結論是類似的,而且很重要的是,他們就只是得出了這個結論, 你可能會想:“walao,這麼無聊的咩?都做研究了,還沒有順便找出原因?!”

小泡芙与小泡菜
網myth碎碎念

小泡芙与小泡菜

【先跟 小泡芙与小泡菜 說聲不好意思,因為如果我直接用share的,流量一定慘不忍睹,為了讓更多人看到所以出此下策。這分享我看了也是很氣,但有些點我更仔細的釐清一下會更好,我會把原文link放在下面】 1,其實不管什麼顏色的書,或哪一個平台,都會有正確和錯誤的資訊,而且它們的共同點都是【錯誤的資訊會比正確的容易傳播太多太多】, 這故事也是告訴我們,如果你只因為某個資訊是某個平台放的,或是某個厲害人物說的,就認定這資訊一定是正確的,那你就等著上車。 唯一的正途,就是不論哪裡來的資訊,都經過 #思考,再用 #智慧 判斷,絕對不要靠【直覺】, 因為所有的陷阱都是用直覺來讓你上鉤的。 . . . 2,4個月以後,以副食品的角度來給一些奶以外的食物是可以的,也有一些研究發現,【4個月就開始給寶寶接觸一些所謂常見的過敏食物,可以降低寶寶以後對該食物發生過敏的機會】。 但必須強調的是,【在我國,這個建議並不被鼓勵】。如果你很不放心,或是看不懂以下講的內容,那你最好還是6個月後才開始給副食品。 另一個必須強調的是,這個建議的原理,是讓寶寶的免疫力在還沒有很定型的時候,就先接觸那些常見的

研究造假
網myth碎碎念

研究造假

這是研究蜘蛛的知名生物學家偽造數據的事情被調查並公佈的一則報導。 這篇分享跟這造假內容沒什麼關係,而是就這個研究領域的環境發表一些自己的感想。對研究領域沒有興趣的人你可以轉走了。 這不算【醫學】【免疫學】領域的造假,而是一般人一輩子根本不會接觸過的生物學領域“而已”,所以這件事不會有太多人感興趣,但我們可以從中看到,科學領域本來就是會對研究進行審核的,如果有造假也會被發現並公佈出來, 最讓某些人津津樂道的,把【脂肪抹黑成肥胖的原因】還有【以前的醫生都幫香煙代言和背書】其實都已經是被公佈出來了,所以他們才有機會津津樂道。 我再打個比方,某些國家偶爾會出現黑心食品的報導,另一些國家的人就會笑說那些國家怎麼這麼恐怖? 但有個細思極孔的問題是:別人國家如果發現了,會被報導,那那些沒有相關報導的,是真的沒有黑心食品嗎?還是有但是沒有被報導呢? 這樣來看,又是誰比較黑心? . . . 在一個健全的體制裡,研究的造假被發現和公佈其實也是必然,而且現在的速度會比幾十年前快, 這是因為一個研究成果,就算再厲害都好,都需要可以投入運用, 可以運用,就需要可以重複實現結果, 要重現結果

蛋白質食物
網myth碎碎念

蛋白質食物

剛回顧昨晚在【食在】的直播,我提到了100g的雞肉,並不是提供100g的蛋白質,而是20幾30g的蛋白質, 然後我想到了一個衍生話題:如果你要進行這樣的計算,除了有上述那個概念,你還需要考量到不同部位的同一種肉,所含的蛋白質也是有可能不同的。 . . . 比如我們直接search【beef protein content per 100g】你會得到26g,但是這只是其中一個部位的牛肉,當你點開選擇的欄目,你會看到有10多種部位給你選,而每一個部位的蛋白質含量各有不同,10多到30多g的都有。 再衍生下去,就是:這些數據只是參考而已,因為不同國家得到的同一種食物的數據也可能會有差別。 人都有高矮胖瘦長短尖挫,你也不可能要求天然的食物每一個每一口都是一模一樣的營養, 這是摸顆蓮的代痣。 . . . 所以嘛,對一般人來說,先學習份量的概念就夠了,如果要進階一點,那你至少要先把基礎概念先搞清楚,尤其不要以為100g的蛋白質食物就可以完完整整的提供100g蛋白質。 #知識就是力量 #健康食在簡單 #蛋白質

皮膚問題
網myth碎碎念

皮膚問題

【如有雷同,只是雷同】 午餐時間,一位新學員傳來了一張照片,是說他原本皮膚有問題,吃了某產品之後,問題變嚴重,然後拍照給我看,看起來跟我正在吃的燒肉飯的燒豬皮有一點像, 然後問我是不是產品有問題。 我:你全身的皮膚嚴重到這樣,你有先看醫生嗎?還是直接就買產品來吃? 他:有看過醫生,也有在吃類固醇藥。 我:那你是什麼問題? 他:醫生說是老人病。 我:huh?就這樣? 他:對,就這樣。然後說過敏原的東西不能吃,比如牛奶,雞蛋,雞肉,堅果,海鮮,黃豆,食物要清淡。我都照做了,但還是沒有好。 . . . 根據我個人經驗,如果皮膚的問題只是單純靠類固醇,是很難真的改善的, 當然,嚴重到一個程度,還是需要使用類固醇,因為類固醇可以幫助止癢(減少你去抓傷皮膚的機會),還有加速皮膚的新陳代謝(不惡化), 但最好還是要跟飲食做搭配,很簡單,你用類固醇,

膽固醇高不可以吃sotong?
網myth碎碎念

膽固醇高不可以吃sotong?

很多人來問說sotong的膽固醇高,對嗎?怕中風的話就不可以吃,對嗎? eh,直接講答案,【不對】。 首先是,sotong的膽固醇其實沒有很高。當然,這裡講的“sotong”不是單指sotong(魷魚)罷了,還包括墨魚章魚小卷這些容易被搞混的頭足綱軟體海鮮們。 (這裡沒有要教怎麼分蛤,網路上大把教怎麼分的圖,隨便找就有了) 他們的膽固醇大概都是每100g 200到300mg多一點之間,比雞蛋的每100g 350++來得低。 當然,如果你是吃有蛋的那種,就會更高一點。比如魷魚蛋,每100g是1270mg的膽固醇。 但這不是問題。 . . . 因為,眾所周知(好啦好像也不是那麼多人知道),提高血膽固醇的主要元兇並不是食物中的膽固醇,而是【過多的飽和脂肪】,還有【反式脂肪】。 **就這一點而言,我個人是覺得特別強調低膽固醇的食物和食品是一種誤導** 所以如果你真心誠意的擔心中風,那你應該要留意的,是食物的【升膽固醇指數】(CSI)。 不是電影裡常出現的CSI蛤,是營養學的CSI。 他的計算方法是:CSI = (1.

確定是味精的鍋?
網myth碎碎念

確定是味精的鍋?

此為網友投稿,他覺得這篇某本地很出名的健康資訊平台發表的內容“怪怪”的, 我看了,確實怪怪的。 原文主要是說,該小編去吃飯後頭痛喉嚨乾,之後確認了那家餐廳放了很多味精,然後說明對味精敏感的人會出現【中國餐飲症候群】,而且小編買了個“保險”,他說,並不是每個人吃味精會有這個問題, 最後還說MSG +++ 怨念有點深。 . . . 只不過,MSG的成份是【鈉】和【谷氨酸glutamate】(不是glutamine 蛤,雖然名字和味道都有點像),而谷氨酸是 #非必須氨基酸,是一種身體自己會製造的氨基酸來的, 而且幾乎所有食物都有谷氨酸,連菜都有。 我們會對一個所有食物都有的、身體自己會製造,同時也是身體的原料的一個成份,這麼的不適應嗎? 我不覺得。 . . . 同時,其實增味劑並不是只有MSG而已,類似的還有肌苷酸二鈉(醬油常放)、鳥苷酸二鈉(菇味粉的鮮味來源)、核苷酸二鈉(雞精粉的鮮味來源),他們也同樣都是鈉加上一個氨基酸。 這就不禁讓我好奇,這些又會不會有 #中國餐飲症候群 呢? 這又讓我想要做雙盲實驗了。 . . . 小編有建議用香草和天然的香料作為調味料

間歇性斷食
網myth碎碎念

間歇性斷食

這個研究本身沒有什麼大問題,有問題的是把這個研究的結論講成是【間歇性斷食】的結論的人, 研究確實發現,沒有吃早餐或是一天只吃一餐,跟一日三餐的人比,最高多出30%的早逝風險,其中大部分跟心血管疾病相關。 這樣看,好像是在講間歇性斷食, 這篇研究雖然是2022年發表的,但其實他們的數據來源是1999年到2014年之間的美國人,那時候間歇性斷食還沒有流行,所以這一個研究主要探討的並不是間歇性斷食,而是沒有吃早餐或是一天吃太少的營養不良狀況造成的早逝風險提高。 (也該好他們用的是2014年的資料,如果是2019年之後的,那些喵喵黨又要來講是因為喵喵造成死於心血管疾病的人增加了) . . . 其實整體來說,研究的討論有提到,一天只吃一餐的人,多數為年輕男性,較低受教育程度、較低收入、抽煙、酗酒、較高的體力勞動、攝入的熱量較低、飲食的品質也較低。 這裡就可以看得出來,這些因為一天只吃一餐,或是沒有吃早餐的人,普遍社經地位比較低,他們可能並不是為了健康才這麼做的(然後弄巧反拙),只吃一餐是一個附帶現象,而不完全是原因本身。同時,生活中的其他習慣也有可能是造成早逝的原因。 而這也是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