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ged

運動

A collection of 18 posts

減肌肉和脂肪
網myth碎碎念

減肌肉和脂肪

有人問: 肌肉不是很重要嗎? 為什麼可以這麼隨隨便便就減掉? 而复胖肥回來的時候為什麼不是增加肌肉的量? 脂肪多不是會造成慢性病嗎? 肌肉多不是比較健康嗎? 我們的身體不是很有智慧的嗎? 為什麼會犯這種 #糊塗事? . . . 咳咳,且聽我娓娓道來, 人類過上可以一日多餐還 #營養過剩 的和平日子,還不到100年,在這之前的幾十萬年間,絕大部分人類都是過著有一頓沒一頓的挨餓日子, 在那個年代,沒有人會管你腹肌有幾塊,你不被餓死才是最厲害的,就這樣,我們的身體對熱量缺乏的恐懼就刻在你嬸嬸的基因裡。 . . . 我們華人的傳統智慧是跟你講要存錢,尤其還有 #棺材本 的概念,這是你不到萬不得已不會去碰的一筆錢,這是為什麼?就是為了讓你如果有一天遇到了大動盪(大飢荒),你還有最後一筆錢可以拿來用,不至於像那些消費主義精緻窮的月光族那樣,遇到一點大動盪就直接斷電斷水斷糧, 如果只是錢的問題,那還可以去借,借了還可能可以不還;如果是熱量不足的問題,那就是真正意義上的 #死路一條 了。 眾所周知,同重量的黃金是比白銀值錢的,所以,如果你要存棺材本,你當然是存成黃金先,而不是存成白銀

正確運動飲食習慣
網myth碎碎念

正確運動飲食習慣

營養師協會的新聞稿,這個【料】用的非常傳神蛤, 理論上來說,減去7700大卡確實可以減去1kg,但是想要一周減掉1kg,就勢必每天至少減少1100大卡的熱量, 標準的做法就是新聞稿寫的:控制飲食+運動, 但是蛤,我們算飲食減少600,運動消耗500好了, 整天要減少600不是太難,就是少煎炸油膩,不要只吃大量澱粉吃到飽,基本就可以了, 但是500大卡的運動,就要1小時的慢跑了,是要有運動量的1小時蛤,最低限度心跳要維持在130下/分鐘, 這對沒有運動習慣的人而言,是高難度的要求。 . . . 所以,對於剛剛想要減重的朋友而言, 我們一般是建議【慢一點】來,比如一個禮拜減少3500到3800大卡,一個禮拜減【半kg】,其實也很棒了的, 做法就是1kg版本的一半,飲食的控制,煎炸油膩的少一點,飯每餐減少半碗,運動做半小時開始,大概也就是每天減少700大卡左右, 如此一來,要達成目標相對簡單,要養成習慣也比較容易, 不然一個沒有運動習慣的人,一下就叫他去每天跑1小時,第3天他就會覺得“算了啦,肥一點又怎樣?”“不減肥我是20年後死,現在再跑下去我等下就要死了”

汗會被吸收?
流汗

汗會被吸收?

以下內容由Shi Nee營養師撰寫: 做完運動後,汗會被吸收回去嗎? 很常聽到父母說 “做完運動不要吹aircorn 不然衣服的汗會吸回去 開窗給他自然乾” 其實我納悶 我們的汗出來了 難道還會被吸回去 其實我們的皮膚 有3層 表皮層,真皮層和皮下層 我們的表皮層 也有幾層 最外面的叫皮脂膜,再來是角質層 下面還有很多層 但是今天的重點不是那個 角質層的細胞 是好像蓋牆壁這樣的排列 為了要防止太多的水份流失和太多的水份被吸收 那我們在運動的時候 是汗腺幫我們調節體溫 因為在運動我們的身體會產生熱能 那熱能需要被排出體外 而汗腺就會把我們身體的廢物排掉 那這些廢物其實是屬於hypertonic 高滲透壓的 我們的身體處於低滲透壓 那低滲透壓的水份比較多 這樣我們的身體就會排出水份和廢物 這個原理其實也會吸收回一點水份 只不過排出來的水份會更多而已 所以這也就解答了 汗是不會吸收很多的原理啦 因為大部分是被差擦掉,滴掉,吸掉,蒸發掉了 還有一點 我們如果熱熱吹冷氣 我們的皮肤會好像感覺敵人來了 就把門關起來 所以就不會再流汗了 也不會吸收汗水 吹外面的風其實道理也是一樣

sauna流汗
網myth碎碎念

sauna流汗

事情的起因是有位網友看了我之前寫的一篇【sauna排出重金屬其實是狐扯罷了】的文章,過來問我的, 他:sauna可以幫助排汗嗎? 我:可以啊 他:排汗可以排出重金屬嗎? 我:可以啊,但是很少很少 他:很少也還是有啊,你怎麼可以講那是bullshit呢? 好吧,年輕人,既然你那麼好奇,我就賞你個痛快。 (其實我不知道他幾歲,小號來的) . . . 現在看回去,那一篇確實寫到太複雜了一點,一般沒有概念的大眾應該是看不懂的,也難怪share很少,我再簡單解釋一些些: 【不論怎麼樣的排汗,排出來的重金屬都很少】 而且重點在於,這些被排出來的重金屬,都是“不足以”造成傷害的重金屬, 這也是最多人搞不明白的,以為所謂的排重金屬就是可以把已經跟【神經系統中的蛋白質】螯合了的重金屬排出來,讓人恢復健康, 這一點是不可能的,因為它已經跟蛋白質螯(ao2)合了,從字面上就可以感受得出來這是“很強的結合在一起”的意思,這個結合的強度是不可能通過排汗就可以把重金屬從蛋白質裡面拆出來,然後排汗排掉的。 這種結合和影響是【不可逆】

壓力與皮膚
皮膚

壓力與皮膚

以下內容由ShiNee營養師撰寫: 很多時候過敏會發作的其中一個原因 是因為壓力大 不知道你們有沒說有試過 只要到月頭還是月尾 趕著做很多報告的時候 還是突如其來的一大堆煩惱 又或者感情中的不順利 需要花费我们大量精力去处理的时候 我們的皮膚就會開始長痘,紅腫,癢等等的情況 所以壓力在我們皮膚的健康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當我們感到壓力時 一种一種叫做皮質醇的激素會釋放出來 導致我們體內發生很多事情 包括脂肪堆積 以及讓你的皮膚變得非常乾燥、油腻、起皺或長滿粉刺。 所以啊人家說只要壓力越大,老得越快是真的 我們最害怕的皺紋和壓力到底有什麼關係呢? 當皮質醇被釋放時 血液中的糖含量會增加 當它持續流動時 它會導致糖尿病等疾病 在皮膚上 它會促進使膠原蛋白硬化的壓力 這會增加細紋和皺紋的出現 Collagen 產品也沒有效果 還得看你是不是一直都在摧毀你的皮膚 (我會不會又吸引很多賣collagen 的朋友啊 哈哈哈) 還有另外一個對皮膚的壓力影響是皮膚乾燥 這又與皮膚醇有關 在這種情況下 皮膚醇會減少皮膚突然產生的透明質酸 這是一種天然保濕劑 還可能損害皮膚的保護特性 當這些東西受到

心血管疾病
網myth碎碎念

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是慢性病的一種,主要是 #飲食 和 #生活習慣不良 對身體累積 #慢性傷害 造成的。 很多人都很擔心癌症,但其實心血管疾病才是我國第一名的殺手,第二名才是癌症,而且世界各國基本都是這樣, 如果再加上腦血管疾病(也就是中風),那這個第一名跟第二名的距離就拉的更遠了。 . . . 當然,在這個疫情期間,除了飲食(都叫高鹽高油高糖的食物)和生活習慣(久坐不運動),還有一個因素是心理因素,比如負面壓力對心血管也有累積傷害的作用, 簡單來說,#負面壓力 的時候,血壓會升高,同時,血管會收縮,這就提高了血管爆掉的風險。 所以嘛,MCO期間,我們(我和各位食在營養師們)也都有一直呼籲大家就算在家也要盡量運動,盡量不要久坐,同時,適當舒緩情緒和壓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會殺人的並不是只有covid和癌症 #不要忘記還有其他病 #預防勝於治療 === https://www.facebook.com/shizainutr.../posts/153524186843011 睡眠也很重要唷

運動減肥
運動

運動減肥

運動真的可以減肥嗎? 我身邊的同事因為考公務員 BMI 一定要在19-26kg/m2 里面 所以最近每天都運動導致我也跟著一起運動起來了 哈哈哈哈 其實做運動真的是很好 只是要搭配飲食這樣瘦身的效果才會更好 都說70%靠飲食30%靠運動 你運動就算滿分 也只不過30分 要達到100分還是要靠飲食 什麼叫運動? 有的人說按電話是運動 我翻白眼 那是手指運動而已 有人說甩手功是運動 有人說拍打叫運動 额。。。這些都不叫運動呢 運動主要是會讓你有點喘,有點痠痛,有點辛苦 因為他會增加你的心肺功能,增強你的肌肉,拉松你的筋骨等 所以如果没有感覺那麼一點累,一點喘 你簡直就是沒在運動 也没在進步 我每天運動是不是就會瘦得比較快呢? 主要還是看你運動什麼? 運動多久? 有没有把飲食作為一個考量的因素 每天運動聽起來很好 但是要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裡 不要做太多讓自己的身體受傷 因为你的身體也需要時間修復 如果没有修復好很容易提高受傷的風險 我很瘦了 不需要再運動了 很欠打哦這樣的人 哈哈哈哈 其實你是真的很瘦嗎? 還是只是外表瘦裡面體脂肪很多? 運動呢也不是只有胖的人需要做

手搖飲料
手搖飲料

手搖飲料

手搖飲料 其實實台灣的名產 只不過幾年前已經已经流行到了馬來西亞 就一直出現很多的奶茶店 不管是動物類型,還是植物類型 千奇百怪的都有 只要你没喝過过你就是奇怪的那個 其實手搖飲料有分幾種類型 第 種是珍珠奶茶 裡面的成分是由薯粉&高果糖玉米糖漿(珍珠),紅茶,糖,奶精做成的 那分析出來都是碳水化合物,添加的糖的含量也很多。 那在炒珍珠時候為了不讓珍珠黏起來會加高果糖玉米糖漿 那這個高果糖玉米糖漿 喝多了真的會讓我們的身體發炎,提高糖尿病的風險,心脏病的風險,導致肥胖,甚至癌症 吃過多的高果糖玉米糖漿也會導致我們的身體產生糖化總產物 AGES 这這會讓我們的皮膚變得不再緊實,有皺紋 因為高果糖玉米糖漿會結合我們身體的膠原蛋白 產生 AGES這個大惡魔 所以當我們的身體膠原蛋白都變成了AGES 那皮膚的彈性也就減少了 所以想保持美麗年輕的美女們 還是盡量少喝有高果糖玉米糖漿的飲料哦 第 種 黑糖珍珠鮮奶茶 裡面的成分也是有薯粉(珍珠)有加黑糖去煮,鮮奶,紅茶 這樣的組合就是碳水化合物加蛋白質 這樣比上一個多了一個營養素 雖然糖份還是很高 但至少比起單一的營養素來的好 有的店

香港腳,到底是為什麼?
網myth碎碎念

香港腳,到底是為什麼?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過這種經驗。但是鯨魚我一看到“香港腳”這三個字,立馬就回想到以前中學的時候某些需要脫鞋進入教室上課的時候。 那個滿滿鹹魚味,光講而已鯨魚就已經能隔著屏幕感受到那大海的味道,怎一個刺激了得。 腳臭這個問題應該也困擾著各位廣志們。不脫鞋沒事,一到需要脫鞋的場合,真的都不知道怎麼辦。 ----------------------------------- 我們今天就來聊這個事。 腳會發臭的根本原因其實很簡單,那就是——汗。 我們的腳心汗腺發達,很容易一不小心就出汗,而大家可以把汗當作細菌的營養液。腳只要一出汗,對細菌來說就是突如其來的一場天降甘露。 這個時候,我們皮膚上那些原本就存在的正常菌落就會開始瘋狂生長,然後在生長的過程中吃喝拉撒,瘋狂且毫無顧忌地消化汗液中的營養並轉化為一些帶著臭氣的廢物。 就這樣,悶著悶著,你的腳就臭了。 腳臭跟運動流汗後出現的汗臭味原理其實是相似的,只要注意衛生,一般上都不是什麼太大的問題。 ----------------------------------- 然而,腳臭並不代表你就得了香港腳。 香港腳,或者腳氣、足癬

胃反酸,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網myth碎碎念

胃反酸,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柳葉刀 (The Lancet)2017年說,每10萬人就有接近9千人患有胃反酸。真的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胃反酸的流行率竟然接近9%。 所以今天就來寫一篇關於胃反酸的文章。 ------------------------------ 顧名思義,胃反酸就是胃酸倒流,主要症狀就是突然一陣噁心,然後感覺到一股灼熱突然從胃沖天而起,胸腔內一片火辣辣。 特別是半夜、平躺著的時候,胃酸更容易倒流。有人甚至有會被反酸嗆醒。 嚴重的話,甚至會引起胸痛、吞嚥困難或慢性咳嗽。 在醫學上,任何表現出胸痛的病人都給予心電圖檢查,務必要首先排除心肌梗塞的可能,就算是有胃反酸病史的病人也一樣。 胃反酸事小,如果是心肌梗塞,那就dai wok了。 --------------------------- 胃反酸的原因非常多,上至解剖學上的缺陷,下至生活習慣。來,讓鯨魚一個一個緩緩道來。 食管裂孔疝 (Hiatal Hernia)是其中一個可以導致反酸的,解剖學上原因。大家可以google找一下它的圖片,大概就能知道這是一種胃賁門 (Cardia)突破了橫膈膜的阻礙,往上進入胸腔的疾病,或缺

運動篇
網myth碎碎念

運動篇

有一篇用錘子修船的文章很紅,其實就是改編了【螺絲1塊錢,知道螺絲要鎖哪裡999塊】的文章, 所以我這樣建議這個顧客去跑步,你看到的可能只是【建議跑步】而已,但在背後,還真的是有很多需要去考慮的問題, 所以通常就這一個建議而已,沒有產品、沒有不要吃xxx要多吃ooo,我收80塊。 === 有些身體的不舒服其實是運動不足造成的, 換句話說,長期維持一個姿勢就會造成身體不舒服, 身體不舒服就會想很多,然後就會有很多“好心人”來給你“建議”,或是在網路上也會找到類似的說法: 比如肩膀酸、肩膀硬,就是膽固醇高, 比如頸項痛、手麻痺、頭痛、就是要中風了, 比如腳酸、腳痛,就是痛風關節炎, 然後就會給你一大堆神奇的建議, 比如某某草藥煮水當水喝、 比如某某草藥拿100片來打汁喝、 比如某某草藥拿來敷在患處, 或是直接介紹你更“方便”的產品。 === 但是,那些不舒服都只是【症狀】而已,同一個症狀往往並不是很標誌性的只代表一個問題, 比方說,手麻痺,可能是運動不足、可能是姿勢不良、

免疫力的平衡
養身良然

免疫力的平衡

這次的開版圖好像在出power,有點帥。 === 大家當然都知道免疫力很重要,但如果認為免疫力越高越好,則是一個錯誤觀念。這個世界沒有東西是越多越好的,除了錢。所以為了身體的健康,我們需要的是平衡,而不是極端。 平衡就是不多也不少剛剛好的意思。免疫力如果低於正常範圍,想當然就容易被感染、容易生病。免疫力低下的極端,是嚴重複合型免疫缺乏症,簡稱SCID,可能各位有聽說過,1980年代的泡泡男孩,從剛出生開始到12歲去世前兩個禮拜,都一直生活在塑料泡泡裡,與外界隔離,原因就是SCID的患者天生沒有免疫力,所以就算只是待在空氣中,空氣中對一般人無害的細菌、病毒、黴菌就足以讓他受到嚴重的感染,所以SCID患者一般活不過1歲。 順帶一提,SCID的患兒一般是在出生6個月之後才會被發現,原因是出生後數週到數月間,寶寶體內還有媽媽的抗體幫助寶寶抵抗環境中的病原體,這也是側面證明了媽媽的身體健康,寶寶的身體也會因此“沾光”,但在過了特定月齡之後,就要靠自己了。 另一邊的極端,白血球數量超過正常範圍,則是血癌(白血病),就算不到白血病的程度,也可能造成身體容易發炎、容易過敏,對於有自體免疫疾病的

戴口罩運動
網myth碎碎念

戴口罩運動

雖然說,戴口罩+跑步跟猝死之間很可能沒有直接關係,我也覺得平常缺乏運動的可能性比較高。 但是這位教授的解釋還是怪怪的,因為【99%不會】這句話代表100個裡面99個不會,但是有1個會, oi,100個中就有1個,這個死亡率很可怕捏~ 這可能就是一種【在沒有確定數據之下隨便舉一個聽起來很靠譜但其實一點不靠譜的數據並認為可以說服別人】的壞習慣,因為一般人都是聽到數據就會先信一半,也不會去管靠不靠譜。 === 為什麼沒有確定數據?因為不會有人去做戴口罩跑步看死了多少人的實驗,所以也就沒有這方面的數據, 既然沒有數據,就不要去提數據,或是被記者問到的時候,說沒有數據,再用專業角度解釋死亡的可能即可,不需要強加數據,這只會讓你的解釋看起來很荒唐。 === 雖然關係不大,但也還是不建議戴口罩運動,容易缺氧。 #營養學思維 [https://www.facebook.com/hashtag/%E7%87%9F%E9%A4%8A%E5%AD%B8%E6%80%9D%E7%

缺口
養身良然

缺口

行動管制剛發布伊始,有一名心臟科醫生越過封鎖線,到公園跑步遭到阻止,吵了一番鬧上新聞,事後其解釋為為了健康所以去跑步。 如果把健康和跑步單獨分開來看,他的理由是沒有問題的,因為跑步確實可以提高身體健康的可能性,跑步對於促進心肺功能的提升確實有一定的幫助。 可惜的是,這是行動管制的非常時期,行動管制其實是為了限制人與人直接和間接的接觸,如果到公園跑步的只有他一人,那當然是沒問題的,但試問讓一個人跑步,會不會就讓兩個人覺得無所謂?四個人覺得行動管制不重要?八個人覺得對身體健康所以應該去跑?持續下去,整個公園就回到都是人的狀況,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繼續頻繁,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縮短,防疫缺了一個口,行動管制破功。 【自私行為擺一邊】 《黃帝內經》中提到“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營養師也常把“預防勝於治療”掛在嘴邊。 當整個公園只有一個人,當然絕對沒有問題,新鮮的空氣對健康也有好處。但是,如果限制一個人的外出,就可以預防後面二、四、六、八個人的脫序行為,我覺得是一筆划算的交易和智慧的表現。該醫生可能就只想到自己,沒有想到自己的社會責任,也沒有考慮到自己的行為可能帶來的後續種種吧

疫情期間可以游泳嗎?
網myth碎碎念

疫情期間可以游泳嗎?

同樣都是運動設施,GYM的器材消毒次數和頻率因為比不上泳池(泳池基本上是在開放的時候就都在消毒的),所以比較起來,在泳池游泳是比去GYM安全的。 所以,如果是符合規定,確實完整做好消毒的泳池,是可以不必擔心病毒的問題的, 但這只是一個層面。 === 另一個層面是同時一起【游泳的人越少,風險就越低】,反之則越高, 這裡講的風險就不是單單在 #泳池內 [https://www.facebook.com/hashtag/%E6%B3%B3%E6%B1%A0%E5%85%A7?epa=HASHTAG] 被傳染的機會, 還考慮到【下泳池之前】的群聚,和【遊完之後】的群聚,總之你直接跟越多人接觸,距離越近,被感染的風險就越高。 === 所以這時候雖然有些泳池還開放,游泳訓練班也沒有停課,我還是會建議不論大人還是小朋友, 如果要游,選人少的時候去游,人越少越好。 至於水上樂園那種就算了,我這裡講的是運動。

夜間不能運動
養身良然

夜間不能運動

養身良然 108 【夜間不能做運動?】 看到一則報導,應該是想找出前不久某位羽球愛好者為什麼會在夜間打球時暴斃的原因,報導的標題說醫生的答案是:夜間運動或成為“無聲殺手”。 我在震驚的情緒中點開內文,看到原來是在說夜間不建議做激烈運動,我鬆了一口氣,但隨即又看到“晚間應該讓身體休息放鬆,如果到了晚上還讓身體消耗大量體能,很容易讓身體感到更疲憊,長久下去會為身體帶來不良後果。”的建議。 繼續看下去,還說到夜間劇烈運動,會造成血壓急速上升,引發高血壓和心臟病,看到這裡,很容易就可以聯想到,這應該就是該名球友暴斃的原因了吧? 報導訪問的是一位友族醫生,而我看到的報導是中文報,因為不確定這究竟是醫生的原話,還是翻譯有出入,所以我還是以我看到的內容做討論就好。 只要是受過正式訓練的醫療專業人員,都會建議大眾養成運動的良好習慣,但如果同時大眾又聽到“夜間打球的生活習慣,其實並不健康”的說法,那大眾到底該信哪一句? 其實,球友暴斃的原因,可以分兩個方面來看,其一,該名球友可能原本就有心血管疾病的問題,或是身體檢查報告都良好但有遺傳性的血管容易堵塞的家族病史(前陣子中風的健身網紅也在此例)

晚間運動存在風險?
網myth碎碎念

晚間運動存在風險?

1,原本的報導內,講的是晚間不建議【激烈運動】, 所以建議做【輕量運動】。 可是圖卻寫【晚間運動】, 呵呵。。。所以晚上那些害羞的運動要移到早上去嗎? === 2,給予【輕量運動】這個建議,其實也是廢話, (晚上那些害羞的運動要怎樣輕量?你輕量給我看啊?!) 這篇報導是就最近發生的,有人在羽球場上暴斃的事件,做出的解釋和建議, 其實,該球友之所以暴斃,不是因為他在【晚間】做激烈運動, 而是因為他做的是【超出他身體可以負荷的激烈運動】。 === 3,至於為什麽是【晚間】,是因為他【白天要上班】,OK? 超出身體負荷的激烈運動本來就會造成那些血壓和血管相關的問題, 超負荷就是超負荷,這種悲劇是不會跟你分白天還是晚上的,他來就是來了。 === 4,更好的建議不是把運動分為激烈和輕度, 而是建議做【身體可負荷】的強度的運動, 不然,Dato Lee 的輕度可能就是我的激烈了,臣妾做不到啊~ === 5,這也是告誡我們這些做醫學相關科普的, 不要給這麼不接地氣,

都是噱頭
網myth碎碎念

都是噱頭

一個小時消耗1000 卡的運動? 首先,1000 卡 = 1 大卡,一個小時消耗1 大卡,比龜息大法還厲害,這一個小時內你甚至連心跳都不可以跳; 再者,如果是寫錯,原本是要表達1000 大卡,嘿,我還真想知道這是怎麼算出來的。 #不論哪一個都不太可能啊 [https://www.facebook.com/hashtag/%E4%B8%8D%E8%AB%96%E5%93%AA%E4%B8%80%E5%80%8B%E9%83%BD%E4%B8%8D%E5%A4%AA%E5%8F%A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