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ged

養身良然

A collection of 105 posts

一通電話
養身良然

一通電話

養身良然 113 【一通電話】 有位顧客剛做完化療,跟我聯絡講解情況,接著顧客的親人接過電話,劈頭就問我:“xxx排毒丸可以吃嗎?”(這個當然是化名,各位可以自行帶入任何號稱有病可治百病,沒病可強身健體的仙丹), “隔壁床的阿姨據說就是因為吃了這個,所以現在可以出院了。”親人接著說。 我客氣的勸阻:“很抱歉,兩人的狀況並不一樣,所以不適合”,“而且這個產品沒有經過衛生部的認證,這樣很危險。”我補充。 親人有點疑惑:“可是這個阿姨的朋友說,阿姨是癌症,我的親人也是癌症,一樣,可以吃。” 我耐心解釋:“兩人的癌症種類不一樣,發生腫瘤的器官不一樣,連期數也不一樣,並不能相提並論。” 親人追問:“那麼,我的親人可以吃這個xxx排毒丸嗎?這個成份適不適合他的癌症種類?”我聽得出來,他擔心走寶,他擔心“萬一”這個xxx排毒丸真的有效,這就會讓治愈親人的機會從眼前溜走。 我們常會期待10000分之1的可能性,卻忽略了背後10000分之9999的風險,這是人性的弱點,無可厚非。 我繼續講解:“這個產品並沒有經過衛生部認證,他的成份不詳,來源不詳,

怎麼殺癌細胞?
養身良然

怎麼殺癌細胞?

養身良然 111 【怎麼殺癌細胞?】 我們常會在一些產品的廣告上看到某些成份有殺滅癌細胞的功能,如果這類說法是沒有研究支持的,那基本上看過就可以算了。但有一些是有研究支持的,這就需要再深入一點的認知才能分辨。 殺癌細胞的研究基本可以分成兩種,第一種是用細胞培養基培養細胞,再加入想要研究的成份到培養基中,看這些癌細胞會不會死,這類研究屬於體外研究(in vitro);第二種的是餵養或注射想要研究的成份到實驗動物的體內,再觀察癌症的腫瘤有沒有縮小,有縮小則可以判斷可能有效,這類研究屬於體內研究(in vivo)。 治療癌症沒有很簡單,在使用藥物的情況下,大前提是在殺死癌細胞時,同時要讓患者活下來。不然,癌細胞死了,患者也死了就沒意義了。 體內研究(in vivo)才是有意義的,因為這是觀察該成份在生物體內的作用、效果乃至副作用;而體外研究(in vitro)就沒意義了,理由很簡單,要殺掉在培養基中的癌細胞,用火燒也可以,用槍打也可以,只不過,你殺得死癌細胞,卻不能保證患者還活著。 癌細胞跟正常細胞間的差異其實微乎其微,雖然這一點點差異將直接造成癌細胞害死宿主,但是對我們免疫系統和

法國悖論和仙丹思維
養身良然

法國悖論和仙丹思維

養身良然 [https://www.facebook.com/hashtag/%E9%A4%8A%E8%BA%AB%E8%89%AF%E7%84%B6?epa=HASHTAG] 110 【法國悖論和仙丹思維】 相信大家多少都有看過“聰明的人字跡都很潦草”或是“聰明的人桌子都很亂”的那種帖文甚至報導吧?這類類似心理測驗的有趣內容很博眼球、快速製造很多話題,也可以是茶餘飯後的閒聊談資。但我想,應該是沒多少人會對這類內容真的認真的,比如反過來想一下,當然也有聰明人的字跡端正桌子整齊;當然也有字跡潦草桌子很亂的笨蛋。 當然,如果有個人看到這些內容後,就把原本端正的字寫成潦草的,把原本整齊的桌子弄亂,認為這樣就能變聰明,甚至深怕別人不知道自己聰明而這樣做,那我們就可以推測出這個人欠缺思考,不是真的聰明。 在現實中,尤其是醫療相關的帖文,這種倒果為因和把相關性和因果性混淆的情況其實也很常見,比如:著名的法國悖論,法國人吃肉喝紅酒心血管疾病機會卻比其他人低。就有人把原因歸予紅酒,

黑心食品
養身良然

黑心食品

養身良然 109 【黑心食品】 我一年會過去台灣一到兩次,主要是進修、給演講、見朋友、見老師、談公務等。每當提到台灣的行程,總會有朋友善意提醒我“要小心”,我問:“小心什麼?”,無一例外的,都是“小心黑心食品”。 通常這時候就都會問:“你怎麼知道台灣的黑心食品很嚴重的?”。 得到的回复會是:“你沒有看新聞嗎?地溝油、毒澱粉、香精珍珠奶茶、塑化劑、三聚氰胺、水產有漂白劑、酒有假酒、號稱純天然卻加香精的麵包、過期食品修改有效期限、連米粉都不是米做的!簡直不勝枚舉啊~” 沒錯,以上都是有切確報導的食品安全事件,而且還只是冰山一角。如果你在Wikipedia搜索“台灣食品安全”還可以看到更多的欄目,而且每一條都有案發日期和案件詳情,有條不紊,供有需要的人查閱。 表面上,這麼多黑心食品事件,看着著實非常驚悚,感覺去到台灣什麼都不能吃了,如果不得已要去,最好事先練習絕食的功夫。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看每件事情,

夜間不能運動
養身良然

夜間不能運動

養身良然 108 【夜間不能做運動?】 看到一則報導,應該是想找出前不久某位羽球愛好者為什麼會在夜間打球時暴斃的原因,報導的標題說醫生的答案是:夜間運動或成為“無聲殺手”。 我在震驚的情緒中點開內文,看到原來是在說夜間不建議做激烈運動,我鬆了一口氣,但隨即又看到“晚間應該讓身體休息放鬆,如果到了晚上還讓身體消耗大量體能,很容易讓身體感到更疲憊,長久下去會為身體帶來不良後果。”的建議。 繼續看下去,還說到夜間劇烈運動,會造成血壓急速上升,引發高血壓和心臟病,看到這裡,很容易就可以聯想到,這應該就是該名球友暴斃的原因了吧? 報導訪問的是一位友族醫生,而我看到的報導是中文報,因為不確定這究竟是醫生的原話,還是翻譯有出入,所以我還是以我看到的內容做討論就好。 只要是受過正式訓練的醫療專業人員,都會建議大眾養成運動的良好習慣,但如果同時大眾又聽到“夜間打球的生活習慣,其實並不健康”的說法,那大眾到底該信哪一句? 其實,球友暴斃的原因,可以分兩個方面來看,其一,該名球友可能原本就有心血管疾病的問題,或是身體檢查報告都良好但有遺傳性的血管容易堵塞的家族病史(前陣子中風的健身網紅也在此例)

用諾獎得主打廣告
養身良然

用諾獎得主打廣告

養身良然 107 【用諾獎得主打廣告】 拿廣告費幫忙代言的諾貝爾獎得主不在此例;諾獎得主用自己的臉打自己開的公司的廣告也不在今天的討論範圍,今天講的是什麼都沒做,什麼都沒得到,就被擅自拿去打廣告的諾貝爾獎苦主。 上禮拜提到的大隅良典是其中的典範,因為自噬作用和斷食排毒聽起來好像是同一回事,用大隅良典的肖像來打排毒抗癌延年益壽的產品的廣告已經不稀奇。但我還看過用他的肖像來打生髮水廣告的,我想那是因為他那副突出的外在形象,滿臉的大鬍子,而且還是白色的。大隅良典是日本人,東方人面孔留有大鬍子的已經少見,白色的就更是罕有,加上他和藹可親的眼神,很容易打動人心,吸引目光,是被盜用打廣告的好材料。 我看過最誇張的,是同時用10位諾貝爾獎得主的肖像放在廣告內,並說他們產品的成份“屢獲諾貝爾獎”,對諾貝爾獎有基本認識的看官們,或是看過第104篇專欄【流通知識打擊磚家】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只有“人”,而且得是活著的人才能獲獎,而什麼物質,什麼療法,甚至什麼產品,都不可能獲獎。 我點進去看,沒想到還看到了我們專欄的老朋友Linus Pauling的照片。但是署名卻是另一位諾獎得主,可見這個廣告連

討價還價 偷工減料
網myth碎碎念

討價還價 偷工減料

討價還價,偷工減料 絕不可以用在預防疾病時, 絕不可以用在治療病症時, 絕不可以用在尋找健康時, 討價還價,偷工減料,你的身體絕對不可能得到健康, 還隨時都可能垮掉, 到時就是丟命的事。 #早靜坐筆記 [https://www.facebook.com/hashtag/%E6%97%A9%E9%9D%9C%E5%9D%90%E7%AD%86%E8%A8%98?epa=HASHTAG] #叫你吃多少就吃多少不要偷偷減 [https://www.facebook.com/hashtag/%E5%8F%AB%E4%BD%A0%E5%90%83%E5%A4%

珍珠奶茶的錯?
養身良然

珍珠奶茶的錯?

【養身良然 94 珍珠奶茶的錯?】 今年開始,各種不同的奶茶店開始轟炸本地市場,已經有一些地區開始出現“奶茶街”,一條街上有不下十間的奶茶店,這種同一種店開在同一條街看似不合理但卻很合理的現象可以用博弈論中的“納什均衡”和“帕雷托最優“來解釋。你可以不理解那些術語是什麼意思,但你一定能理解,奶茶在這幾個月內又再度紅起來了。順帶一提,上一次奶茶店風潮是10年前。 奶茶店又紅了,人紅自然是非就多,風潮的開始,一定就是一片繁華光景,大家排隊幾小時買奶茶,爭相拍照上傳打卡;接著就開始會有負面新聞,比如製造過多垃圾,有消費者投訴太貴等;再接著,就會有一些專家和相關單位出來解釋奶茶對健康的危害。這種隨著民眾焦點做發表提高曝光率的做法,俗稱“蹭熱點”,比如我現在也在談奶茶,也屬於一種蹭熱點的行為。 蹭熱點沒問題,但我一貫覺得,要蹭得有質量,而不是把某些社會問題的責任推給熱點。就如前不久,就有相關單位發表聲明說珍珠奶茶含有很高的糖含量,最高甚至可以達到20%的糖,也就是500ml的珍珠奶茶中含有100g的糖,這含量已經超出我國和世界衛生組職提出的飲食建議大約4倍,如果一個人常喝珍珠奶茶,健康受到

不需要寧可信其有
養身良然

不需要寧可信其有

【寧可信其有】是人性的弱點, 弱點就會容易被人利用, 不用跟我說什麼會被人利用證明你還有被利用的價值,這只是受害者的自我安慰。 #養身良然教人生哲理 [https://www.facebook.com/hashtag/%E9%A4%8A%E8%BA%AB%E8%89%AF%E7%84%B6%E6%95%99%E4%BA%BA%E7%94%9F%E5%93%B2%E7%90%86?epa=HASHTAG] #抗壞血酸就是vitC [https://www.facebook.com/hashtag/%E6%8A%97%E5%

食物的衛生和新鮮更重要
養身良然

食物的衛生和新鮮更重要

食物, 第一重要是【衛生】,第二是【新鮮】,第三【多元化】 都寫在這一篇裡面了, 把這三個重點內化進你的頭腦裡,可以保你不會被那些只想要買產品的人仙掉。 #第87篇養身良然 [https://www.facebook.com/hashtag/%E7%AC%AC87%E7%AF%87%E9%A4%8A%E8%BA%AB%E8%89%AF%E7%84%B6?epa=HASHTAG] #不要聽到破壞就怕 [https://www.facebook.com/hashtag/%E4%B8%8D%E8%A6%81%E8%81%

見證什麼?
養身良然

見證什麼?

這次談談大家津津樂道的【見證】, 現在不論賣什麼,好像少了見證就丟了50年功力似的。 可見見證的實用之處,還有見證把人性的弱點牢牢抓在手上。 === 但現實是,市面上很多的見證都很蒼白,甚至還有一部分是假見證, 我實在告訴各位:多想兩秒鐘,你可以不必受騙。 === 補充: 第二段其實是: 抱著好奇他是不是從來沒有看過我寫的文章和影片的心情,問他怎麼確定這產品可以治療癌症的。 #養身良然 [https://www.facebook.com/hashtag/%E9%A4%8A%E8%BA%AB%E8%89%AF%E7%84%B6?epa=HASHTAG] #見證什麼鳥 [https://www.facebook.com/hashtag/%E8%A6%8B%E8%AD%89%E4%BB%

辟穀和細胞自噬
養身良然

辟穀和細胞自噬

養身良然 106 【辟穀和細胞自噬】 日本學者大隅良典因為在1990年代發現了細胞自噬的作用機制,在2016年得到了諾獎。 大隅良典的發現,當細胞受損或老化時,細胞自己會產生吞噬體將體內的胞器吞噬,然後分解、回收、再利用。因為這是1990年代的發現,我大學時也有上到這個細胞的代謝機制,2015年我寫過一篇闢謠細胞排毒的闢謠文章,就是以此為理據。細胞其實不會排毒,而是出問題了就會自己被自己吃掉。 經過時間的考驗,大隅良典終於在2016年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但這個把細胞排毒理論直接推翻的研究成果,反而被一些濫竽充數的“大師”用在講解他們的產品或方法可以細胞排毒,十分諷刺。 隨著細胞的自噬作用知名度提升,一日飢餓排毒法、斷食療法、辟穀養身法等也紛紛冒出來說自己被證明有效。 甚至還有文章和報導直接就把大隅良典講成因為證明了辟穀可以排毒抗癌延年益壽所以得到諾貝爾獎。 經過查找,讓我震驚的是第一個把大隅良典跟辟穀相提並論的是BBC的中文部門,BBC中文網,他們把fasting(禁食)翻譯成辟穀,這是個超低級錯誤。 “禁食”是一段時間內不吃東西,比如你第二天要驗血,醫生交代8小時

跟諾貝爾獎有關的產品
養身良然

跟諾貝爾獎有關的產品

養身良然105 跟諾貝爾獎有關的產品 我們專欄曾經講過,諾貝爾獎(簡稱諾獎)得主講的東西不一定就是真理,諾獎得主也不見得真的什麼都會,得到諾獎只是科學界對得獎者做出對社會進步有推動的影響的認同的獎勵,並不代表得獎者就是一個全才,也不代表他對跨領域的知識瞭如指掌。 比如兩屆諾獎得主Linus Pauling,兩屆聽起來很厲害,但他得到的兩次諾獎是化學獎和和平獎。和平獎就不用說了,跟醫學基本無關。化學獎則有時候有一點關係,比如Heinrich Otto Wieland 對膽汁研究的貢獻;比如Walter Norman Haworth 對vit C和碳水化合物的研究的貢獻,都跟醫學和營養學有關,而且他們兩人都畢生投入相關研究,但他們兩人卻從沒有以自己的身份鼓吹自己研究的東西可以抗癌治癌。 回頭看Linus,他的研究領域和獲獎研究是化學鍵,這是純化學領域的研究方向了, 所以在他鼓吹vit C可以治療感冒時,如果當地的醫生拒絕開vit C片,就會被病人質問“你得過諾貝爾獎嗎?”予以諷刺醫生不如Linus。但就這份上,我可以很直接說,醫生的專業Linus並沒有,他真的就是個大外行。 但從這

流通知識,打擊磚家
養身良然

流通知識,打擊磚家

養身良然 104 【流通知識,打擊磚家】 每年的10月都會有大事發生--諾貝爾獎得主名單產生,諾貝爾獎有6大分類,以我的背景,會比較留意諾貝爾化學獎和生理或醫學獎。今年的化學獎得主們的得獎原因是鋰離子電池的貢獻,這種可以重複充電使用的電池可說是直接為現代的手機通訊設備提供了基礎,帶我們進入了新能源時代。 與之相比,生理或醫學獎則乍看之下沒有那麼創新和顛覆(遙想20年前,一般電子設備使用的電池都是沒電了就只能丟的,可以充電而且充電量大的電池是多麼的顛覆),感受也不貼身、直接、深刻,有時候想要解釋給沒有相關背景的人知道,還需要花費一番功夫。 你可以感受一下:今年的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得主們的得獎原因是:發現了細胞如何感知以及對氧氣供應的適應性,對沒有相關背景的人而言,這句話很抽象。但也有一些人從中看到了機會,不需要弄懂機制,只需要拿出裡面無論是誰都一定看得懂的字眼來大肆渲染即可。整句掃一遍,“細胞”和“氧氣”沒有人沒聽過,這樣就夠用了。 所以在得獎名單和得獎原因公佈後的幾天內,網路上就已經可以看到不少的“內容農場文”、“磚家解說”或“創業講堂”似模似樣的解釋2019年的諾貝爾生理或醫

能不能喝冰水?
養身良然

能不能喝冰水?

養身良然 103 【能不能喝冰水?】 小時候如果咳嗽,被阿母帶去看醫生,最期待的就是醫生說我有喉嚨發炎,可以吃冰淇凌來鎮痛,阿母一直都對這樣的建議半信半疑,認為吃冰會讓病情加重。長大後我知道,冰淇凌內大量的糖可以止咳,尤其是乾咳(如果是有很大量痰的咳嗽就不適合);而對於吃冰對身體不好這件事,科學界其實一直都沒有定論。 喝冷水會傷害身體,是長久以來的熱門話題,尤其到了網路時代,有很多煞有其事解釋這些說法的說法冒出來,而這些說法常常逗得我笑開了懷。 比如網路上有些文章直接就指出有些女生會有小腹就是因為喝了冷飲吃了冰品造成的,原因是喝低溫飲食會讓身體錯覺我們正處在在寒冷的環境中,所以身體會儲存脂肪。別傻了,你不是北極熊,也不住在北極,這一點點的溫度變化根本沒辦法刺激身體做出能量儲備的改變。 運用 #營養學思維 [https://www.facebook.com/hashtag/%E7%87%9F%E9%A4%8A%E5%AD%B8%E6%80%9D%E7%B6%AD?epa=

膠原蛋白只有動物有
養身良然

膠原蛋白只有動物有

養身良然 102 【膠原蛋白只有動物有】 膠原蛋白只有動物有,植物是沒有的,所以一般飲食中,我們可以吃到的真正的膠原蛋白,主要就是動物的皮和皮下脂肪層,比如豬皮、雞皮、肥肉;動物的關節,比如豬腳、雞腳含有豐富的膠質;動物的器官,比如豬肺、魚鰾等,這類有彈性的部位。 魚鰾是魚類體內控制浮沉的器官,吸飽空氣就能浮水、吐光空氣就能沉水,彈性需求很大,所以也富含膠原蛋白。也因為魚鰾和豬皮都含有豐富膠原蛋白,所以假魚鰾就有一大部分是使用豬皮冒充的,兩者質地相似,處理之後看起來也很相像,價格卻天差地別。如果過年過節有購買魚鰾的需求,還需要小心選購。 這是在提醒我們,類似性質、看起來很像的東西,並不一定就是同一種東西,比如鼻涕跟膠原蛋白給人的印象類似,都是粘粘滑滑的,但鼻涕並不是膠原蛋白, 植物也常含有粘粘滑滑的性質的物質,比如白木耳、桃膠、羊角豆等,因此就有網路磚家教大家說,這是植物膠原蛋白,素食者也適用。 很可惜,植物是沒有膠原蛋白的,因為植物跟我們動物不一樣,沒有皮膚、沒有關節、沒有伸縮需求的器官,

煞有其事的宿便
養身良然

煞有其事的宿便

宿便跟“排毒”和“酸鹼體質”一樣,都是一種很方便的、披著醫學外衣的、不考慮現實狀況的胡說八道。真正醫學名詞中並沒有宿便一詞。但這種太多人講,講到已經快幻化成真概念的假概念,想要破除迷思是非常困難的,所以一般上我也不會特別去解釋,因為解釋起來費時費事,對方還不一定會想聽,也不一定聽得懂。 但最近我有個朋友被宿便的假概念害慘了,為了紀念他的以身試法,我特別講一講宿便到底為什麼不是真的東西。 常言道,宿便就是沒有排出體外的糞便,如果多於多少天沒有解放,累積在腸道中的糞便就會開始腐敗產生毒素,腸子又是吸收營養的地方,腸子就會把營養連同毒素一起吸收進身體內,造成體內累積毒素。到時候凡是身體有任何一點不健康,就都可以跟毒素扯上關係,所以就需要“排宿便”來“排毒”,如果再搭配“毒素都是酸性的”的“酸鹼體質”說法,就更加完美,堪稱無懈可擊的胡言亂語,更棒的是,這樣的解釋很符合直覺。 然而,符合直覺的並不一定就是現實,現實世界中還是有很多東西是反直覺的,比如吃過多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都會被身體儲存成脂肪,這就反了只有吃油(脂肪)才會儲存脂肪的直覺。 上面的解釋有個致命的漏洞,既是:

如何面對過敏和不耐
養身良然

如何面對過敏和不耐

不耐症主要是天生的,身體天生就缺乏某種特定的酵素,或是基因設定到達一定年齡就會缺乏某種酵素。乳糖不耐就是我覺得最典型最有趣的例子。 剛出生的小baby只能以奶為第一營養和能量來源,這時候的小baby不會有乳糖不耐的問題(就算有也非常少見),他們體內的乳糖酶很充沛,不會有喝奶後拉肚子的情況。待小baby逐漸長大,大概到3到5歲,體內的乳糖酶就會逐漸減少,缺乏情況嚴重就會發生乳糖不耐的拉肚子症狀。 這個調控現象有個解釋,既在自然界中,年紀較長的孩子就不會和剛出生的弟弟或妹妹搶奶喝,轉為進食固體食物,這樣能提高整體孩子們的存活率。 跟蠶豆症不同,乳糖不耐是可以透過訓練克服的,比如蒙古草原上的民族一直都在喝奶、吃奶製品,所以他們就算已經成人,體內的乳糖酶也依然豐富,不會有乳糖不耐的問題。也就是說,我們一般成人,也可以應用得寸進尺法則,先少量攝取奶類(比如50ml),訓練身體少量合成乳糖酶,過些日子身體習慣後再逐漸提高攝取量,訓練身體合成更多乳糖酶,長期下去,就可以把身體訓練成沒有乳糖不耐了。 輕微過敏的處理方法雷同,但原理不同,稱為減敏治療,也是逐漸提高接觸或攝取輕微過敏的物質,讓身體

過敏和不耐
養身良然

過敏和不耐

過敏、敏感、allergy,都是指同一件事,也就是“我們身體的免疫系統,對不認識的物質,產生了過度的免疫反應”,這些反應原本是用來應對病原體的,但因為不知名的原因,相對少數的人的免疫力會把某些常見的、一般人不會過敏的物質當作病原體來對待,產生類似生病的發炎症狀,也就是紅、腫、熱、痛。 這類我們身體“不認識”的物質,主要是某種蛋白質,比如對雞蛋過敏的人是對雞蛋中的蛋白質過敏,對花生、花粉、牛奶、麩質過敏的人也是對相對的蛋白質過敏; 少數人會對某些藥物的特殊結構過敏,比如止痛藥的paracetamol。 更少數的人對某些金屬過敏,比如錢幣中的鎳。 如果有人跟你說,過敏的原因是免疫力不夠強,那你就能推測他其實對過敏的機制不了解,因為就從機制來看,免疫力低下的人反而比較難發生過敏,因為免疫力低下,連正常免疫都成問題,就更不用說產生過度的免疫反應了。 所以這也是告訴我們,不要一味的只想要提高免疫力,尤其是對號稱可以提高免疫力的產品趨之若鶩躍躍欲試,如果該產品真的可以提高免疫力,反而有可能促進過敏的發生,也可能讓過敏的情況惡化。 不耐並不是過敏 一般人容易把不耐症和過敏搞混,比如乳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