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ged

報導

A collection of 98 posts

腸癌
網myth碎碎念

腸癌

首先,這原文是刊登在Daily Mail的新聞,Daily Mail的內容的可信度和目的性都跟 #內容農場 有得拼, 這一篇的 #原報導 其實蠻長的,但只有1/2是在講這個研究,後面的1/2都是在講英國的腸癌人口如何如何,Deborah James在生命中的最後幾天為慈善籌集了多少百萬的善款,明星死於腸癌(比如黑豹的演員)等,充流量的內容。 但至少他們後面還有訪問了其他的癌症專家,專家也有解釋說這研究並不足以解釋50歲以下腸癌患病率提高的原因。 但被轉成中文報導後,後面那1/2就不見了,感覺沒頭沒尾,我看了眼睛痛,所以就去找了原文研究來看。 . . . 1,其實這研究不像那些留言區的酸民講的那樣,是磚家亂作出來的東西,他們團隊很大,實驗設計可以算是周到,討論也做得很全面,研究結果也很有意義, 但被報導出來的只是冰山一角。 不過這也無可厚非,因為要一般人看得懂,有流量,就只能這樣寫。 只不過這並不是這篇研究的真實意義。 === 2,確實,他們用的是實驗老鼠,但這是測試免疫反應的研究,你不可能找一班人,給他們基因突變,患上癌症再來做研究,所以只能用老鼠。 各位也不用擔

真的是辣椒的問題?
網myth碎碎念

真的是辣椒的問題?

不少男性網友敲碗要我講這篇,看來大家都很恐慌蛤~ 來,不怕,又怕又想要快點知道答案的,可以看第5點。 1, 首先,這跟那篇吃【紅肉提高糖尿病風險】類似,屬於觀察到了 #關聯性 ,並不代表有 #因果性,所以直接說是吃辣造成【一蹶不振】的,都是亂下的標題, 還有,外國的原報導(daily mail)和研究中說的是2.58倍的【再起不能】風險,不曉得為什麼傳著傳著,到我們這邊有些媒體就四捨五入成3倍了。 . . 2, 這篇研究是湖南的南華大學做的(找到原文了,感謝賣藥佬提供),樣本人群和飲食習慣都是當地人,了解中國飲食習慣的朋友應該都懂湖南是無辣不歡的,甚至榮登全國吃辣排行榜第一名, 所以有說這是外國研究來打壓中國麻辣火鍋的,都是沒有經過大腦的, . . 3, 研究只是發現了吃辣和【萎靡不振】之間好像有關係, 但不知道為什麼【吃辣】和【提高2.58倍“永垂不朽”之機會】之間的因果關係。

紅肉會造成糖尿病的風險?
網myth碎碎念

紅肉會造成糖尿病的風險?

首先,這研究是發現了 #相關性,而不是 #因果性。 所以如果你直接說是【紅肉造成糖尿病】那就錯了。 他們只是發現,長期而言,【每天】吃超過50g的加工紅肉會增加10年後15%的糖尿病風險, 或100g的紅肉,會增加10%的糖尿病風險, 或100g的禽肉,會增加8%的糖尿病風險, 所以也不是說只有【紅肉】,而是【所有肉】都有關係,而他們也說,目前不知道這是什麼原理,他們只是發現了這個關係。 . . . 那這樣的研究有什麼意義? 就是讓之後研究糖尿病相關課題的研究人員作參考, 比如,飽和脂肪是不是真的會降低胰島素敏感度?是不是飲食不均衡的關係造成糖尿病?糖尿病跟運動有沒有關係等。 咦?這些不是都證明了的嗎?還需要研究? 就是從更多不同的證據和角度再去做研究和探討,讓研究結論更有力。 因為一般而言你在報紙上看到的所謂研究的報導其實都不是你看到的那個樣子,可能是過度誇大了、簡化了。 或是更簡單來講,就是把研究越做越深,而不是很表面的而已。 . . . 其實如果你去看原文報導,你會發現他們一直強調一個【interconnect】的名詞, 敏銳的人就會發現,這篇新聞

咖啡與榴槤
網myth碎碎念

咖啡與榴槤

直接說答案:咖啡跟榴蓮沒問題,真正會跟榴蓮”相冲“的食物飲料,就只有酒。 而且還是要吃【大量榴蓮】和喝大量的【高濃度酒】才會,所以你們看到那些真的出事的報導,酒通常都是【烈酒】。 . . . ”相冲“原理,是因為榴蓮中的 #硫化物 會影響酒精的代謝 #酵素,讓酒精在體內停留更久的時間 如果酒精停留在體內太久、一直累積、代謝又緩慢,就會提高酒精中毒的機會, 或是換言之,酒精本來就有提高血壓的效果,這樣會讓原本就有猝死風險的人猝死的風險再加大。 這其實是有生化代謝的依據的,而不是一句“有毒”就close case。 . . . 當然,我不會只看報導罷了,我有直接去看原po的好習慣, 我看到的是【這個case有太多不確定的因素了】 比如患者本身是不是糖尿病?高血壓?通通沒有講(醫生的文中也沒有講有驗),就只是問他吃了什麼,也沒有問吃多少榴蓮,喝多少咖啡,咖啡甜不甜等, 就直接判斷是咖啡+榴蓮引起的,還解釋得頭頭是道。 這太過草率。

疫情的趨勢
網myth碎碎念

疫情的趨勢

明明就是報告5年來癌症患者的每年數量, 硬是要把話題扯到疫情,硬是要突顯疫情期間癌症病例增加, 更妙的是,你還不能說他錯,因為他們沒有亂報,確實是在2020和2021年兩年之間,癌症病患各有三萬多, 這叫做報導 #部分事實。 . . . 如果你仔細看,在疫情之前每一年其實都是三萬多,甚至2021年還比其他年份少了幾千。 (當然這一年有可能是因為MCO,做身體檢查比較困難,所以發現的人數降低) 但這樣誠實報導就沒有喵喵們提供流量了。 只不過,其實誠實報導也不成問題,因為那些喵喵也會在下面喵喵叫說症腐隱瞞數據之類的。 #醫療系統的信心就是這班人弄垮的 #霉體自己的公信力也是 #帶腦上網

雞蛋之亂 part 1
網myth碎碎念

雞蛋之亂 part 1

總結,這是一個為期了14年,但沒有辦法具體收集死因和死亡時間,還參雜了大量其他可能因素的,2021年發表的研究。 【參考程度很低,低到很無趣的程度】, 但也不妨礙這中內容在媒體上對流量大吸特吸。 . . . 雖然很無趣,無趣到我覺得我們認真分享就輸了,大費周章闢謠了也很可能沒幾個人看, 但秉著廢物利用的宗旨,我們還是可以從這些報導中學到:如果只看標題,那你就會像那些comment區的人那樣,一頭茫然,嚷嚷著到底該信誰,或是【只因為】標題的結論跟他們原本的認知不同就反對, 學會查找正確內容,你就可以像我們這樣,從根本上知道這種報導可不可以信,值不值得信,如果不,那為什麼不。 不然,也可以問我們。 #知識就是力量 #帶腦上網 #雞蛋 https://www.instagram.com/.../siin.../3390791914621410299...如果只會看標題,只會被帶風向,那你一輩子都只會是無頭蒼蠅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rARAqqCfCWScuN7o/?mibextid=WC7FNepart 2在這裡

lectin凝集素
網myth碎碎念

lectin凝集素

記得左邊那篇嗎?圖中那位就是上次講【牛奶+咖啡】很不好的說法的創始人,我國報導的醫生講的是從他那邊抄來的。 由此可以衍生出一個簡單辨別仙家的方法:只要提到食物中的【lectin凝集素】幾不好的,基本就是了。 他們講的東西都是吹的而已,並沒有實質證據。然後連這一點都不知道,也不去花一點點時間找找有沒有研究,就直接信了這套說法的,不論什麼頭銜什麼身份,都要小心。 #純化的凝集素可以用來辨識血型 #到了仙家嘴裡就變成萬惡之源 #帶腦上網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s2AgsGkA2bHdEoM5/?mibextid=WC7FNe左邊那篇在這裡,複習一下

狐扯報導的流量
網myth碎碎念

狐扯報導的流量

那篇咖啡不能加奶的報導,是轉述本地某醫生說的內容,而今早有學員提醒我,這言論的最原始版本應該是源自於另一位外國醫生。 這位醫生叫【史蒂芬。槍乾,Steven.Gundry】。 簡單來講,他原本是心臟科醫生,但20年前可能覺得做正行賺不夠(或是覺得他的槍太乾),就轉行做仙家,做法很簡單, 1,先用醫生頭銜吸引大眾的信任,亂做假科普, 2,然後出教人飲食的書和保健品, 3,亂講的東西就都是我們營養領域背黑鍋。 總結就是踩進營養學的領域,然後盡情bullshit, 對這傢伙的考據,林慶順教授有更為完整的整理,我就把林教授的文章放下面,有興趣可以自己看。 . . . 他的yt有60多萬人,還不算大仙家,但影響力還是有的, 你們聽說的有關植物來源食物有害的言論10有89就出自他,比如麵粉姨講的麵粉有植物 #凝集素 ,所以麵粉會造成各種問題(也造就了她麵粉姨的名號),還有各種蔬菜都有毒,不能吃的說法,其實最源頭就是這個槍乾醫生的書。 而這是他隨口掰出來的bullshit罷了。 . . . 接下來這個是重點,想做仙家的人一定要記在你的小本本裡: 【當這種撈過界的仙家的好處就是

海嘯的高度
網myth碎碎念

海嘯的高度

日本發了海嘯警報,然後報導說出現了【30cm的海嘯】, 很多酸莓就笑啦~是海笑吧?30cm也好報~30cm都好意思叫海嘯~家裡的水盆都不止啦~平常海邊的海浪都不只啦~等到30m再來報啦~之類的, 實在告訴各位,海嘯和海浪是不同的東西, 30cm的海嘯就已經足以讓一個成年人難以行動了, 你可以想像一下,你去兒童游泳池,水大概就是到小腿的程度,你站在水里都已經很難走動了,對吧? 然後你再想像這個水體是會把你往前推的,而且還可能會帶著其他漂流物向你冲來。 . . . 我們生在一個沒有很少天災(只有人禍)的國家,那很好,但沒有吃過豬肉也要看過豬走路,至少懂一些常識, 待在安全的地方用自己的無知嘲笑別人,其實很難看。 #知識就是力量 #無關營養 #海嘯

完全相反
網myth碎碎念

完全相反

洪孩兒的那一篇看圖講鬼故事,讓我想到了上次中x報報的【2019年到2022年患癌人口增加多一倍!】的那個錯誤報導,原本是好事的東西,經過他們的口,就變成了鬼故事, 不知道是洪孩兒逐漸霉體化,還是霉體逐漸洪孩兒化。 . . . 總之,這一篇研究的意思跟洪孩兒講的【完全相反】, 洪孩兒講這是藥廠贊助的,但是funding名單裡面都是研究單位,並沒有藥廠, 洪孩兒講這研究被叫停,但是研究報告都出來了,哪裡有叫停? 洪孩兒講這篇研究的項目是研究吃膽固醇藥的死亡率,但這篇其實講的是【Statin用於初級保健的效果】, 洪孩兒講吃藥8年的死亡率大大高於沒有吃藥的,但研究是說,吃藥前4年效果最好,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 20%、心肌梗塞 39%、全因死亡率 28%】,雖然8年的效果比4年的下降,但也還是有【心血管疾病 34%、心肌梗塞 17%、全因死亡率 15%】的效果。 . . . 但是你要說洪孩兒不會看報告,我是不答應的, 因為就算不會看,也不至於連google translate都不會用,會這樣錯到【完全反方向】的,一定是有意為之, 除非是太蠢,

吹風機吹爆了動脈瘤?
網myth碎碎念

吹風機吹爆了動脈瘤?

一開始看到報導標題,感覺太過標題黨了,為了避免有斷章取義的問題,我去找了新聞片段來看,但我只找得到播報員的口頭轉述,至於這是不是出於醫生之口,我就不得而知了, 但不論是誰講的,這樣的說法我都覺得【不靠譜】, 你想蛤,腦動脈瘤在頭腦裡面,你吹頭髮,熱風需要經過頭髮、頭皮、頭蓋骨、腦髓液,才會到腦, 你的吹風機要幾熱才可以到這麼深的地方? 而且有煮過飯的人一定都能明白,就算真的有這麼熱的溫度,那也是大火炸食物一般,也是表皮先燒焦,內部沒熟。 . . . 這故事也是告訴我們,判斷病因和死因並不是只用片面和片段的資訊就直接下一個簡單結論的, 不論是誰,得知逝者生前正在吹頭髮,就覺得死因跟吹風機有關,這就跟得知逝者生前打過喵喵,就相信死因跟喵喵有關,是同一個level。 所以即使有些報導有用到“或”和“可能”,我都覺得這樣的結論缺乏深思熟慮,不是一個好判斷。 #帶腦看報導 #好好思考 #好好說話 ===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376828861359235&set=a.

花生醬致癌物超標
網myth碎碎念

花生醬致癌物超標

香港消委會又發功了,這次對象是我也很喜歡的花生醬。圖片的上半部分是這次檢驗的20個樣品,下半部分是12款被驗到含有黃麴毒素的牌子,其中2款超過歐盟標準的我圈起來了。 這裡我是直接用「星島頭條」的圖來做圖,因為他們已經做了更為完整的整理,我覺得不需要再改什麼了。 . . . 話說,之前就有講過花生醬是很容易含有黃麴毒素的,但一直以來都只是講而已。而這次就直接有實例,我也覺得很棒。 當然,“容易有”不代表“一定會有”,這次的檢驗可以一來讓大家可以做比較好的選擇,二來,應該是可以給有關廠家一些“提醒”,讓他們可以做出更安全的食品。 . . . 這次超標最多的是台灣一款蠻著名的花生醬,我之前也吃過幾次, (ps:目前這款花生醬已經發出聲明,質疑消委會拿到的是過期的樣本,而消委會還沒有回應) 黄麴毒素是一級致癌物質,對肝的傷害尤其大,而且黃麴毒素很耐熱,可以耐到280度C,你的食物燒焦了它都還好好的,所以黃麴毒素是能儘量避免吃到就儘量避免吃到, 而黃麴毒素的來源,就是 #發霉的食物,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都建議發霉的食物不要吃,包括一些部分發霉了的水果,也不要只切掉發霉的地方而已,

輻射會導致胃癌?
網myth碎碎念

輻射會導致胃癌?

直接說:【這不影響你繼續環遊世界】 其實我們看比較完整的報導,會發現,【大韓航空官方】的解釋是死者的胃癌跟輻射無關,因為他們已經盡量避免空服人員每年平均累積的輻射低於6毫西弗; 而【首爾職業病判定委員會】則說,死者體內的輻射【恐】超過實際測出的數值,同時加上不規律進食【等】原因,【可能】跟胃癌有因果關係。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判斷分歧?很簡單,因為他們的【立場】不同,一方是要維護航空公司本身的形象,另一方是要幫打工人爭取福利,但同時又怕這樣講會讓人不敢搭飛機,所以又另外補充說對乘客沒影響,會影響的只是空服人員。 . . . 而某些霉體直接使用職業病判斷委員會的說法,甚至簡化成就是輻射造成死者發生胃癌的,則就都是轉發蹭流量罷了,事情的真相沒幾個人在意。 但如果你在意,我們理性的想一下就知道了,如果這個職業傷害真的是常發生的,那應該像他那樣的職業傷害者應該不少,但是,死者是2021年4月發現胃癌4期,1個月後病逝,2023年11月才判定是職業傷害,可見這2年多的時間內開了多少的會。 所以這看起來好像是醫療相關問題,實際上還是政治和工會的問題。 . . . 還有另一個問題,要說

不明的網紅產品
網myth碎碎念

不明的網紅產品

從新聞提到的移植糞菌來看,其實就大概可以猜到這所謂的減肥藥有瀉藥成份,吃了後讓你一直拉,這首先會讓你脫水,再來會讓你的腸道菌失去平衡。 這樣的瘦,其實就是讓你身體不健康了後瘦下來的瘦。 而且因為這種操作影響到了腸道菌相,這位事主又沒有去補充回益生菌,也有可能是一邊補益生菌一邊吃這個含有瀉藥的減肥藥,所以腸道菌相不可挽回的【壞掉】了。 . . . 這時候也有人好奇了,為什麼不是補益生菌就好了?為什麼還要大費周章移植糞菌? 這裡就要講到,移植糞菌聽起來好像是要開刀移植進去,但其實移植糞菌是通過【灌腸】或是【灌食】或是【口服膠囊】的方式進行的, 所以也有可能是用吃的, 糞菌移植是從健康人士的米田共中提取的菌,進行培植,再移植的。會用糞菌是因為米田共中保有健康人士較為完整的益生菌組合,這效率會比吃益生菌產品來的高的多。 至於這樣是不是在吃米田共?這就要看你自己怎樣定義吃米田共這件事了。 #知識就是力量 #五穀輪迴之物 #希望各位吃飽了蛤 https://www.facebook.com/100064561635075/posts/717777773717604/?mib

胡蘿蔔素
網myth碎碎念

胡蘿蔔素

這不是非常恐怖的事情,也不是肝的問題, 只是beta carotene累積在皮下罷了, 停吃carrot幾天,身體把beta carotene都轉換成vit A之後就會恢復原樣了。 順帶一提,不止carrot,beta carotene豐富的食物比如木瓜或南瓜也會有類似的效果。 #知識就是力量 #有知識就不慌了 #人體生理 https://www.facebook.com/100064546095888/posts/721420020019528/?mibextid=WC7FNe原報導在這

彩虹糖被禁售?
網myth碎碎念

彩虹糖被禁售?

我是沒吃過這糖果,但看過某條他們的廣告。 不過我實在的跟各位講:這個“新聞“是【假的】。 (你的眼睛業障重) 實際情況是: 1,禁的是4種食品添加劑,分別是紅色3號、bromated vegetable oil(溴化植物油), potassium bromate(溴酸鉀)和 propyl paraben(這個中文名字太長我就不放了), 而不是這款糖果。 會扯到這款糖果是因為它有用到紅色3號, . . . 2,用到紅色3號就要整款糖果ban掉嗎? 當然不至於,糖果的公司其實只要把紅色色素換成另一種合法的就可以了,而且是只要在2027年前換掉就好, 但就算沒換掉也只是罰款罷了,不至於整款糖果消失。 所以看到這裡你就能明白【Skittles 2027年將被ban】是假新聞,是網軍+內容農場在操作,再加上不明就裡的霉體跟著轉發和炒作罷了。 . . . 3,但是紅色3號會被ban就是因為它【很危險】啊!有【致癌性】啊!會造成【過動】不是嗎?!那為什麼不是馬上就要求換掉,

喝咖啡 影響鈣質?
網myth碎碎念

喝咖啡 影響鈣質?

所以不用管鈣質攝取量、油脂攝取量、有沒有曬太陽、有沒有運動等, 只要把鍋甩到咖啡身上就可以上新聞了。 . . . 實情: 1,太大量的咖啡確實有可能影響鈣質吸收,但對一般人基本沒影響,有影響的主要是【本來就很缺鈣質的人】, 2,所謂的太大量,一般而言是指一天超過1L的咖啡,或是超過400mg的咖啡因,所以一天三杯其實是不是真的太多,我表示懷疑。 #知識就是力量 #咖啡 #帶腦看報導

巧克力重金屬超標?
網myth碎碎念

巧克力重金屬超標?

香港消委會又有新的檢測報告,這次test的是29種巧克力, 目前只有一款問題比較大,就是圖片中的那款,它的鎘超過歐盟標準的17%,所以5顆星滿分只拿到1顆星。而倒數第二名的至少都有3.5顆星,可見其影響多大。 其次就是說這些巧克力的【糖都不少】,所以建議不能多吃之類的, 這其實對我們這些本來就懂得看營養標籤的人而言是common sense來的,而且他們test的巧克力裡面,最高也是75%罷了,剩下有20多%的糖本來就很合理。而對我們這些真的吃黑巧克力的人而言,只有99或100%的黑巧克力是真的黑巧克力。 . . . 因為只是這樣講不足夠聳動,所以有些媒體的標題就寫【29款巧克力 #全部 含有重金屬】 這樣確實比較多人看,但實際上這是 #沒有意義 的 【廢話標題法】,因為這是天然農作物,所以含有土地中的重金屬是很合理的,只有超標的問題才比較需要留意,這一點之前我也有專門做個直播講過。所以有腦的單位都不會要求完全是 #0檢出,而是會要求在一定的含量之下。 比如歐盟的標準就是每100g的含量在0.8mg以下。 而這次只有圖中這一款超標。 如果你有在吃這一款,那其實也不需要

沙丁魚罐頭
網myth碎碎念

沙丁魚罐頭

一早就接到很多信息詢問【沙丁魚罐頭】有毒的消息, 我還想說是不是我國的國民沙丁魚罐頭出事了,結果原來不是,是上個月在法國發生的食安事件的其中一個受害者的報導。 我實在的告訴各位,這是【錯誤的標題】,因為造成中毒的並不是沙丁魚【罐頭】,而是法國的某家餐廳自己醃的沙丁魚,沒有弄好造成的 #肉毒桿菌污染,事件有1人死亡,12人住院。 . . . 有趣的是,上個月該報也有報導過那個中毒事件,但沒有提到是【罐頭】,而今天這篇講是罐頭的錯誤標題,才出街2個小時,點閱率就已經是正確標題的3倍, 想當然爾,評論區也是一堆懂王在那邊講罐頭不好、罐頭有毒、陰陽怪氣的講是核廢水污染的魚做的之類的。 這就是標題的重要性。 . . . 順帶一提,肉毒桿菌產生的【肉毒桿菌毒素】,中毒的機制是阻斷神經傳導物質的釋放,你可以理解為讓神經和肌肉“當機”, 所以中毒症狀都是麻痺、無力、呼吸困難相關的症狀。 而明星打的botox其實也是同一個機制,就是讓收縮的臉部肌肉放鬆,來達到減少皺紋的效果,但副作用就是表情看起來有點生硬。 #帶腦上網 #罐頭只要不要買到凹罐和膨罐就可以了 #知識就是力量 注

膽綠素
網myth碎碎念

膽綠素

魚肉中的膽綠素 (Biliverdin)過多就會這樣,不影響食用和味道。 這魚是長線六線魚Rock greenlings,20%的ling cod類魚會有這種情況。 我國水域也有類似情況的魚,比如水針,常會看到魚肉或魚骨切開就有這種藍綠色,所以本地釣友稱他們為【青白龍】,更親切的叫法是【JB龍】。 對,就是你想的那個JB。 #知識就是力量 #食育 #認識你的魚 圖片來源:中國報 ps:JB龍的部份是小時候我爸帶我去奎籠釣魚的時候我爸教我的

媒體報導
網myth碎碎念

媒體報導

推薦大家去看錫蘭的影片,講台灣媒體現狀的,這影片一個多小時,也足夠各位打發時間,如果還有時間,做點更深度的思考也不錯。 . . . 如果你有常看我的內容,你會發現我對霉體的意見很多,其實就是因為我在台灣讀書+生活的時候看到的,在我一個外國人來看,這不是好現象,但台灣人們都已經習以為常。 以前剛到台灣的時候我就很不適應,怎麼台灣的新聞可以罵領導人的?怎麼可以歇斯底里的?怎麼可以用沒有驗證過真實性的內容的?怎麼可以上一句講A下一句講B的?怎麼還可以把廣告包裝成新聞的? 我印象深刻的是當年我第一次回國,聽到電視上新加坡的新聞報導,那口條,那談吐,那咬字,還有記者在外景報導時的穩重,都讓我感到實實在在的安心, 對,看台灣的新聞我是整個很煩躁的,而且但凡帶一點腦子都不行,你會出戲。 . . . 讓我難過的是,我國的中文媒體,近幾年也已經漸漸變成台灣霉體類似的形狀了。 當然,我也知道,墮落也不是這一兩天才發生的, 我印象最深刻的,跟我有關的一次錯報,是有一次我在新山佛光山的演講,講的是如何健康吃素,主辦單位也有請記者來報導,結果報導出來,標題寫【林冠良營養師說,糙米要多吃】,可是

報導的真假
網myth碎碎念

報導的真假

1,她幾個月前還在斯里蘭卡,最近才來馬來西亞,然後7月21號在馬來西亞過世。她的飲食不是只有榴槤和波羅蜜,所以並不存在什麼吃了7年榴蓮和波羅蜜然後死掉的事情。 . . . 2,她的死因其實很有討論空間,因為她的朋友說她死前有水腫,腳還流膿,而且躺在床上一個月了,她媽則認為她有可能是細菌病毒寄生蟲的感染,包括瘧疾和霍亂。 從她人生最後幾張曝光在ig的照片和影片來看,我覺得她確實是營養不良,但跟是不是吃素應該無關,而是 #厭食症 ,可能還有一些心理疾病。 所以才需要驗屍報告。 . . . 3,只要是提到“初步報告”的媒體的報導基本都有問題,因為原文報導就有說,她的驗屍報告還沒有出來,她朋友和家人都在等。而那些有說到初步報告的媒體,可能是拿這些照片去問醫生,然後醫生回答的,或是單純把原文的“report”誤以為是報告,但實際上是“報導”。 #帶腦看報導 #預防勝於治療 #食育

阿斯巴甜 2B級致癌物質
網myth碎碎念

阿斯巴甜 2B級致癌物質

ok~終於,我們可以在IARC看到aspartame阿斯巴甜了,它被列在2B級致癌物質,也就是【對人類的致癌研究證據不充足】的意思。 我們應該最在意的安全劑量也公佈了,是【每天】【每公斤體重】【40mg】,按照一罐350ml的diet coke含有192mg的aspartame來看,一個60kg的成年人的攝取上限是2400mg,除到來就是【每天喝12.5罐】就有可能提高癌症風險, 這標準比FDA建議的每天每公斤體重50mg稍低一點。 如果你要知道小朋友的安全劑量,那一樣是用體重來算,20kg的小朋友就是每天4罐還算安全,10kg的小朋友就是每天2罐,以此類推。 eh,我提醒一下,這是安全的飲用量蛤,不是在講你要給你10kg的小朋友每天喝2罐。只是說這樣做在阿斯巴甜的攝取劑量內是安全的。 當然,這只是用最簡單也最常見的diet coke來計算罷了,如果你生活中還有喝或吃其他有阿斯巴甜的飲料或食物,記得也要把內含的阿斯巴甜算進去。 ok,如果你只是要知道阿斯巴甜還可不可以吃,看到這邊就足夠了,下面我們講一些背後的事情。 . . . WHO不是心血來潮拍一下腦門就把阿斯巴甜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