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myth碎碎念 血型研究 這類什麼血型比較危險,什麼血型比較安全的”研究“,拿來聊天吹水自豪自己什麼血型和吃素就夠了,不要太認真, 如果你以為你吃素+O型就比較安全,所以到處趴趴走,那你很快就上車了。 講吃素比較安全,是因為印度吃素的人口佔總人口最高37%,全世界第一多,當然很容易check到吃素的人, 這種研究都是從結果去解釋原因,射了箭再畫靶, 他們頂多是幫你算一個總結,【A型人口染病的比較多,O型的比較少】,這樣罷了。 #帶腦看研究 [https://www.facebook.com/hashtag/%E5%B8%B6%E8%85%A6%E7%9C%8B%E7%A0%94%E7%A9%B6?__eep__=6&__tn__=*NK*F] #不懂這篇還會有人說我不尊重研究嗎 [https://www.facebook.
網myth碎碎念 證據等級 我查了原文研究,是【隨機+double blind】研究,證據等級不低了,缺點是實驗樣本人數太少。 你看蛤,24人,分兩組,一組12個人,也就是說,實驗組91%存活,代表11個人存活,1個死了;安慰劑組42%存活,是死了7人的意思。 === 為什麼報導不用人數來表達? 很簡單,因為只是用人數表達,看起來不夠震撼,1個vs7個而已, 而且這些新聞應該是從發表的研究的result上抄下來的而已,他們沒有去算過。 如果我是報導編輯,知道這個%背後的意義之後我可以寫:【使用幹細胞治療,重症患者存活率高出700%】 所以這也是【多思考一點】的好處。 === 至於這個是不是代表幹細胞治療真的很有前景?答案是:是有前景,但是證據還不夠硬, 因為他們的樣本數不夠(研究團隊自己也有提出這點限制),簡單來說,他們的樣本才10幾個人而已,多一人、少一人,都是9%上下的,比“大部分”股票都還要瘋狂,
網myth碎碎念 血型實驗證據等級 看到一個廣告,用韓國人的漫畫,講日本人很盛行血型飲食,再用一個洋人做代表人物。 沒錯沒錯,J. D'Adamo 確實寫了一本書教你怎麼看血型來做飲食(這樣也可以寫一本書其實蠻厲害的),還跟你扯到基因去, 但只要你去wiki 看,就看得到基本上裡面講的東西都是【沒有證據】證明有效的。 如果你對這個飲食法有興趣,你可能就會看到一些所謂的”研究“,說他們研究發現了什麼血型的人適合怎樣的飲食, 比如: A型不要吃奶類,要吃蔬菜 B型各種食物都可以吃 O型可以吃大量蛋白質,但是不可以吃奶類、麥類(等一下,奶類不是蛋白質嗎?) AB型是A型和B型的結合( 這樣是可以還是不可以吃奶類啊?) 我想提醒各位,這樣的所謂”研究“,沒有研究組、沒有對照組比對,沒有雙盲,就沒資格說是一個好證據了。 頂多只是一家之言。 === 當然,可能會有人試過了,然後覺得有效, (我也不懂怎樣才叫有效,解決了一些健康問題是有效嗎?還是自我感覺良好就叫有效?) 這我就要提醒你,有個東西叫 #安慰劑效應 [https:
網myth碎碎念 37度 確實,人類的體溫確實不是37度了,相比200年之前已經下降了0.4度,但這篇報導,只有這句是正確的,剩下的都是亂寫的, 或是要說亂抄也可以,因為看到最後會看到這文是來自【精準醫學】微信號的。 然後這個號稱【精準醫學】的微信號,也是亂寫的。 === 如果你看過原文的研究,就知道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1,體溫的下降跟癌症風險和免疫力無關,尤其那句每提升1度C,免疫力上升13%,這句在研究中根本沒有出現, 2,報導(或是那個微信號)還講,【科學家】說這是因為人類缺乏運動,科你個頭,研究中根本沒有提到運動, 3,研究中也沒有提到【cancer】。 全部都是那個微信號自己腦補的。 === 研究中的發現是這樣的: 他們首先排除了測量儀器的差別,也就是排除了【現代的體溫計比較準,以前的比較不准】造成的數據差別。 1,因為空調系統的普及化(從這裡看應該是文明社會而已) 2,人類受到的疾病減少,藥物使用的發達,讓人類的體溫【不需要】那麼高了 研究人員認為這是一種進化“
網myth碎碎念 “假”科普研究 看到這個“科普”的時候,我其實先是好奇這個研究的研究方法,所以想去找原文來看,結果我在任何正規的論文和研究查找系統中,完全找不到, 我用的關鍵字有:前列腺、癌、瑜伽、壓力調節、98人等, 結果完全找不到符合這個廣告寫的情況的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有看到幾個小型研究,發現前列腺癌患者做瑜伽對病情是有好處的, 但是我壓根找不到一個給98個人吃這麼多保健品然後他們還過得很好的研究,所以我只能判斷這個所謂的加州大學的實驗是杜撰的了, 當然,若找得到研究原文,可以讓我拜讀,我會很感謝你。 === 但是看這“科普”整個寫下來,我本身是覺得不對勁的,因為【PSA下降4%】這一點,並不是什麼值得讓人驚訝的事,因為檢驗的誤差有時候就已經大於4%了。 而PSA的單位通常是使用ng/ml,也就是說,這個%確定不是在說PSA的實際下降數字。 === 還有啊~如果是培養的癌細胞,我們是用【細胞株】的,癌細胞不是菌,我們自然不會用【菌株】來稱呼他, 所以這一篇,很明顯就是不懂這些醫學名詞的人寫來框另一些不懂醫學名詞的人的 #狐扯告示牌
養身良然 沒有酵素還有沒有生命 聽過“沒有酵素,就沒有生命”這句話吧?這句話就只是一個沒什麼特殊意義的事實。就好像有個人跟你說“沒有太陽就沒有生命”,這是個事實。但如果他隨後拿出一顆燈泡跟你說,這燈泡就跟太陽一樣會發光,這個燈泡就跟太陽一樣,所以沒有這個燈泡,就等於沒有生命,沒有生命你就會死,所以沒有買他那個燈泡你就會死。那這個人,你要避而遠之,因為他在用邏輯錯誤誤導你。 我看到了一個酵素產品的廣告,把1959年的諾貝爾獎得主Arthur Kornberg搬了出來,說那句話是他講的,出於疑惑和好奇,我往下查了一下,看看Arthur Kornberg是不是真的出過此言。 Arthur Kornberg確實是研究酵素的科學家,也著書不少,但遍尋網路,在他的書和公開發言中,我都找不到“沒有酵素就沒有生命”這句話的影子。 接著我google中文的“阿瑟。科恩伯格”(Arthur Kornberg的中文翻譯),中文的google 前3頁他都被“对我们的生命而言,自然界中再也找不到像酵素那样重要的其他物质”這句話綁在一起。如此引用的網站,也十之八九跟酵素產品的介紹有關。然對於Arthur Kornberg的真正貢獻—用實驗
養身良然 你的研究報告有多厲害 有些人在講自己的產品成分幾厲害的時候,有時候會隨便(也可能不是隨便找的,可能是很努力找的,也可能是上頭給的)丟一篇paper(研究報告)出來,講:“你看這個研究都有講了,我們的東西幾好幾好。” 這一招真的特別很好用,因為此招一出,80%的人就中招了。 但如果你知道這個世界沒有仙丹,但又不知道怎麼處理這種狀況,林老師今天教你一招--如果下次你遇到這樣的事情,你可以勇敢的打開他給你的paper,然後看那個是in vitro還是in vivo的研究。這兩個都是拉丁文,in vitro,是在玻璃瓶裡的意思,也就是細胞實驗;in vivo,是在活體中的意思,這個實驗至少是動物實驗。 很難記是嗎?沒關係,再教你一招,只有人可以用vivo 手機(沒有在打廣告),這樣你就知道in vivo test 跟人體的關係比較接近了。吶,是不是很簡單?這個知識點記起來,等一下我們還要用到。 也有一些研究不會直接講這是vivo 還是 vitro,這時候你就看他們的material and
網myth碎碎念 認知和知識 有些人在講自己的產品成分幾厲害的時候,有時候會隨便(好啦可能不是隨便找的,可能是很努力找的,也可能是上頭給的)丟一篇paper出來,講:“你看這個研究都有講了” ok,我承認這一招很好用,因為一出80%的人就都會信了,因為80%的人看不懂paper。 === 面對這種情形,你有沒有懊惱過? 別擔心,林老師今天教你一招,如果下次你遇到這樣的事情,有人拿paper來丟你臉上講東講西, 這時候你可以勇敢的點進他給你的paper,然後看那個是in vitro還是in vivo的研究, in #vitro [https://www.facebook.com/hashtag/vitro?epa=HASHTAG] ,是【在玻璃瓶裡】的意思,也就是細胞實驗, in #vivo [https://www.facebook.com/hashtag/vivo?epa=HASHTAG] ,是【在活體中】
網myth碎碎念 尼古丁研究 這個構想,屬於一種大膽假設,不建議抽著煙沾沾自喜一邊讚歎原來抽煙還有這個好處。 === 之前Live分享 #嘴破 [https://www.facebook.com/hashtag/%E5%98%B4%E7%A0%B4?epa=HASHTAG] 有講到,抽煙的人因為口腔的粘膜組織纖維化(硬化),所以比較少發生嘴破。 這看起來是好事,但這並不是好事,因為口腔癌機會提高了。 一樣的道理,可能也是因為肺部組織纖維化了,所以發炎比較難發生,所以他們說的是“發生症狀”的可能性降低,而不是“感染”的可能性降低, 而且,感染了的煙民,如果病情發生惡化,惡化的速度也會比普通人快。 所以抽煙並不能算是保護你。 === 而且,所以如果我上面說的軟組織纖維化所以比較少症狀發生是成立的,那基本上就不關尼古丁什麼事了。 再來,就算真的有幫助,抽煙也還是一個弊大於利的行為。 #兩害相權取其輕 [https://www.facebook.com/
網myth碎碎念 源頭到底來自哪裡? 有網友給我看他看到的一篇文章,講病毒的源頭是美國,是英國劍橋的研究,病毒有分ABC型的,而且還畫了張基因地圖, 噢?找到源頭了嗎? 因為上一次講是美國的,只是一個翻譯錯誤造成的誤會, 所以這次是英國的研究,還是劍橋的,我很興奮~ === 當然,以我的習慣就是去找原研究來看的,所以我就去找他裡面提到的研究:【COVID-19: genetic network analysis provides ‘snapshot’ of pandemic origins】, 其實就search一下那個研究全名就出現了,在劍橋的網站, 我點開, Oi,哪裡有哦? 他的第一段和第二段都跟你講spread from China and Asia to Australia,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和 spread from Wuhan out to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