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ged

養身良然

A collection of 105 posts

林冠良碎碎念
養身良然

林冠良碎碎念

如果你follow我夠久,你可能會發現我跟某些體系出來的所謂“營養師”不一樣,我沒有三天兩頭講西醫不好,我一路以來都針對仙家而已;我不會把營養師塑造成什麼都會的全能超人,我一路以來都說:在醫療體系中,不同的職位有不同的分工。 我接下來講的並沒有針對整體西醫醫生,而是在講某些老鼠屎。某一天,我分別從顧客和學生處聽到出自4個醫生之口的3個錯誤:有子宮肌瘤和女性癌症不可以吃豆類,因為豆類有荷爾蒙;雞肉雞蛋有荷爾蒙,所以有婦科問題不可以吃;牛奶不好,媽媽吃乳製品會造成母乳寶寶過敏。 這3個,其實都是骨灰級的謠言。黃豆中的異黃酮,已經在幾年前由幾個大型研究證明不止對女性無害,還可以降低女性癌症的風險,美國癌症協會也建議女性癌症患者可以吃黃豆,因為黃豆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 雞肉和雞蛋有沒有荷爾蒙,甚至不需要研究,只要去養雞場走一圈就知道了,這種大型養殖業的最大問題是抗生素,而我國也有這方面的相關報告。 如果牛奶真的有問題,為什麼我國衛生部的飲食建議(RNI)上還會建議奶製品為鈣質的優質來源? 我不知道為什麼這些手握別人健康甚至生命的人,可以犯這麼簡單的錯誤。其中還有一位學員提出疑問,結果

無法證偽的狐扯
養身良然

無法證偽的狐扯

這一篇是直接把【狐扯】這個名詞和用法公佈在媒體上了,我google+百度了一下,整個網路上這樣用,並且是這個意思的只有我, 所以就不要再來糾正什麼我寫錯字的啦~ === 有隻狐狸,在懸崖邊寫了一句話:“如果你不勇敢的往下跳,你怎麼知道自己不是只老鷹呢?”這之後,狐狸每天只要在懸崖底下等,就有摔死的雞可以吃。這故事告訴我們,上網是需要智慧的,網路上滿是狐扯。 比如今天我在網路上看到了一則產品廣告:“你怎麼確定你體內沒有癌細胞?” 我就用這則廣告來解釋吧。首先,我們需要了解,癌細胞並不等於癌症,癌症是繁殖和聚集到一定量的癌細胞形成的腫瘤造成的疾病,其次,人體理論上每一天都會產生癌細胞,但是絕大多數都被身體的免疫細胞殺掉了,沒機會做大。 所以問你怎麼確定你體內沒有癌細胞?言下之意,就是先 “提醒你”我們體內每天都有癌細胞產生,如果不殺掉,就“有可能”形成癌症。而且現代醫學檢測方式又沒有100%準確的事,一定存在 #假陰性 [https://www.facebook.com/hashtag/%E5%81%87%

愛吃炸雞的阿福-1
養身良然

愛吃炸雞的阿福-1

阿福是從事健康相關行業的創業者,他從小就很愛吃炸雞,尤其是某快餐的辣味炸雞,但因為一直以來都聽說炸雞不好,加上現在阿福從事的又是跟健康有關的行業,每次跟顧客講到健康的重要性,話題也一定會帶到煎炸燒烤是不好的,要少吃。所以每當有“炸雞癮”,阿福也只能偷偷躲起來吃,深怕被他的顧客發現他吃炸雞,更不能像普通人一樣每吃一餐就拍照上網炫耀,所以每次都吃到很有罪惡感。 阿福問我他那麼喜歡吃炸雞是不是身體出了什麼問題?有沒有辦法解除他的炸雞癮? 其實,他的炸雞癮很有可能是因為“不能吃”造成的。說穿了,也就是一種心理作用,俗話說: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著(不好意思我找不到更貼切的形容了)。越被禁止就越想去做,這是人性的弱點。這也是為什麼我一般不會去直接禁止一些錯誤的飲食習慣,而是建議使用循序漸進、得寸進尺的方式,一點一點把習慣導正,這樣的細水才能長流,得到的習慣才是真的“習慣”,而不是三分鐘熱度。 阿福還有一個問題是口不對心,因為工作需要說自己最愛的食物的壞話,這是一種對自我內心深處渴望的背叛,但又戒不掉,所以他一直活在痛苦的內心掙扎之中。 我決定幫阿福科普一下炸雞的知識。 就算同樣

解讀解毒實驗
養身良然

解讀解毒實驗

當然,那位伯士就沒有David那麼帥了,同時也沒有小明那麼聰明。 === 小明應朋友的邀請,到某個中心去看一個產品示範,據說是一位不知道哪裡來的博士,帶著他研發的產品,來解救我們這些普羅大眾於體弱多病之中。耐不住朋友的軟磨硬泡,小明只好應酬前往。跟博士打了個招呼,噢,確實是個阿伯,就叫他伯士好了。 自我介紹之後,伯士就要開始發功。。。噢不,做實驗了,伯士拿出一個裝了水的透明玻璃杯,再拿出一個黑色小瓶,往玻璃杯中滴了幾滴黑褐色的液體到杯中,原本透明的水瞬間被染成黑褐色,按伯士的說法,這是黑色素,食物烤焦之後就會形成這樣的物質,這個黑色素中有很多自由基,而且有毒。然後補充說明:“常吃煎炸燒烤的食物,你的身體內就會有很多這樣的物質,很容易有癌症。” 接著,伯士拿出他的產品,據說是含有天山雪蓮成份的精華粉,他把精華粉撒一點到其中一個玻璃杯中,攪一攪,莫約1到2秒的時間,原本被染黑的水變回了透明,伯士說:“這是天山雪蓮等其他珍貴藥材把毒解了,自由基已經完全被清除,這杯水無毒了。厲害吧?只要吃這個,你們就算吃很多煎炸燒烤都不用怕會生癌症了。”然後開始準備介紹這個精華賣多少錢。 這時,小明

免疫力的平衡
養身良然

免疫力的平衡

這次的開版圖好像在出power,有點帥。 === 大家當然都知道免疫力很重要,但如果認為免疫力越高越好,則是一個錯誤觀念。這個世界沒有東西是越多越好的,除了錢。所以為了身體的健康,我們需要的是平衡,而不是極端。 平衡就是不多也不少剛剛好的意思。免疫力如果低於正常範圍,想當然就容易被感染、容易生病。免疫力低下的極端,是嚴重複合型免疫缺乏症,簡稱SCID,可能各位有聽說過,1980年代的泡泡男孩,從剛出生開始到12歲去世前兩個禮拜,都一直生活在塑料泡泡裡,與外界隔離,原因就是SCID的患者天生沒有免疫力,所以就算只是待在空氣中,空氣中對一般人無害的細菌、病毒、黴菌就足以讓他受到嚴重的感染,所以SCID患者一般活不過1歲。 順帶一提,SCID的患兒一般是在出生6個月之後才會被發現,原因是出生後數週到數月間,寶寶體內還有媽媽的抗體幫助寶寶抵抗環境中的病原體,這也是側面證明了媽媽的身體健康,寶寶的身體也會因此“沾光”,但在過了特定月齡之後,就要靠自己了。 另一邊的極端,白血球數量超過正常範圍,則是血癌(白血病),就算不到白血病的程度,也可能造成身體容易發炎、容易過敏,對於有自體免疫疾病的

You are what you eat
養身良然

You are what you eat

這一個行動管制時期,想必大家都過了一把廚神癮。連我那位從沒下廚過的女生朋友阿花,也都每天定時定點在社交媒體上放上她今天煮了什麼的心得文,並讚歎原來下廚沒有想像中困難,現在網路上的教程不勝枚舉,只要隨便找個看起來順眼的,照著步驟依樣畫葫蘆,就可以烹出她自己也驚艷的一餐,連擺盤也學得似模似樣,更重要的是,營養均衡。 別看阿花現在過得不錯,但她曾經因過度追求“健康飲食”而造成身體不好。 追求健康飲食有什麼不好嗎?當然沒問題,但方向錯誤就有問題了。 阿花一向遵循少油少鹽少糖原則。站在我的立場,少糖是一定要的,但一般餐點也不會用到多少糖,主要避開飲料就可以滿足這一項,但鹽和油卻其實是我們飲食中很重要的部分,只要不是咸到口渴的程度和油到夾不起來的程度,就基本沒問題。 但阿花的追求已經到了完全沒鹹味而且吃起來乾巴巴的程度。第一次見到她,她的皮膚乾燥還容易過敏,雖然很少吃油,但臉上卻容易出油。 阿花怕肥,所以少吃肉,可是不吃肉並沒有讓她比較瘦,反而有虛胖的情況,我判斷她應該是連豆類也少吃,所以蛋白質缺乏造成了水腫。除此之外,她的臉色蒼白,估計有貧血。 阿花還害怕蔬菜水果的農藥和化肥殘留。能

治療建議?還是廣告?
養身良然

治療建議?還是廣告?

網友傳來網路看到的文章,是說某國開始使用維生素C(簡稱vit C)來治療新冠肺炎,並且這個方式是參考另一個國家的某個正在進行的實驗性治療,一人一天1500mg,以此劑量來治療患者,希望會有好的成果。詢問我這個消息是否屬實?也詢問我需不需要囤貨vit C? 首先,某國的那個實驗性治療其實只是提了一個實驗計劃案(proposal)上去,這個實驗是2020年9月才開始做的,所以沒人知道結果如何。這個鬧得沸沸揚揚引起很多人很興奮的實驗性治療的建議量是一天24000mg也就是24g的vit C,而這個每天1500mg的建議量太平凡了,不如24000mg那般震撼,沒有被稱為“療法”的價值,看這幾個重點,我覺得這個網站的資料來源可能有問題。 但網友想對了一點,這樣的文章可以刺激民眾購買欲,確實有可能因此造成vit C斷貨。所以我覺得該文用於打廣告炒作的可能性比該文的可信度要高” 其實,1500mg的vit C對於平常有在吃保健品的人,應該平常就已經吃超過了,如果真的有奇效,那麼平常有在吃保健品的人應該就不會生病了吧? 網友追問:“但是,有沒有可能人在生病的時候的需求量跟平常不一樣呢?也許生病

醬油很好,魚露很糟?
養身良然

醬油很好,魚露很糟?

其實黃豆做的醬油和魚做的魚露,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同一種東西,相似的還有納豆、蝦醬、味增、豆腐乳、沙蟹汁等。有發現他們的共同點嗎?沒錯,他們都是以蛋白質為原料。製作方法也大同小異,把原料處理好,再接種耐鹽耐酸的菌種,或是讓天然存在在食物上的菌互相競爭,最後留下的成為優勢菌種,也就是市場上所謂的“天然發酵”了。 發酵的過程也類似:菌會把蛋白質長鏈分解成不同的短鏈氨基酸(或肽鏈),其中就有提供鮮味的谷氨酸glutamate、鳥苷酸guanylic acid、肌苷酸inosinc acid等,發酵產出的各種氨基酸比例不同會形成不同風味的發酵品,再用以調味料。 說起來,魚露並非東南亞國家的專屬,中國沿海地帶比如潮州和福州也有,日本也有,北歐國家也有。意思即是說,這類蛋白質發酵的調味料是歷史悠久的食物保存方法和加工方法之一,可以說是先賢智慧的累積。 說回市面上販賣的發酵品,其實只要是合乎規範的發酵方式,最後的成品都是安全的,所以並不能以魚肉會“腐爛”,就直接說魚露是不好的東西,因為腐爛只是我們看到的表象。微觀上,腐爛就是讓菌在開all you can eat buffet,把大分子的營養素

缺口
養身良然

缺口

行動管制剛發布伊始,有一名心臟科醫生越過封鎖線,到公園跑步遭到阻止,吵了一番鬧上新聞,事後其解釋為為了健康所以去跑步。 如果把健康和跑步單獨分開來看,他的理由是沒有問題的,因為跑步確實可以提高身體健康的可能性,跑步對於促進心肺功能的提升確實有一定的幫助。 可惜的是,這是行動管制的非常時期,行動管制其實是為了限制人與人直接和間接的接觸,如果到公園跑步的只有他一人,那當然是沒問題的,但試問讓一個人跑步,會不會就讓兩個人覺得無所謂?四個人覺得行動管制不重要?八個人覺得對身體健康所以應該去跑?持續下去,整個公園就回到都是人的狀況,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繼續頻繁,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縮短,防疫缺了一個口,行動管制破功。 【自私行為擺一邊】 《黃帝內經》中提到“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營養師也常把“預防勝於治療”掛在嘴邊。 當整個公園只有一個人,當然絕對沒有問題,新鮮的空氣對健康也有好處。但是,如果限制一個人的外出,就可以預防後面二、四、六、八個人的脫序行為,我覺得是一筆划算的交易和智慧的表現。該醫生可能就只想到自己,沒有想到自己的社會責任,也沒有考慮到自己的行為可能帶來的後續種種吧

小明和小華
養身良然

小明和小華

去醫院探望病人是需要戴口罩的,這時候被探望的人可能會生氣:“我有病咩?!”去探望的人也有可能不免有點緊張,害怕自己被病房內的細菌或病毒感染。 雙方會有這樣的反應,是因為不了解口罩的意義。 其實,在醫院裡戴口罩不是為了保護健康的人,而是為了保護患者。 口罩實際上是為了保護相對虛弱的人,或是相對容易被感染的人,或是避免自己害人,最後不得已,才是用來保護自己。 在那個探病的例子中,你身體健康,所以身上帶著的一些普通的細菌病毒對你無傷大雅,但對於正虛弱住院的他而言卻是危險的,或者,為了避免他的免疫力分散注意力來對抗其他細菌病毒。你戴口罩是為了保護相對虛弱的他。 再看新冠肺炎的疫情,肺炎病毒的傳染性很高,而且潛伏期長,假如有個人叫小明,小明在參加了一些高風險聚會,或是去了高風險的國家回來後,我們需要預算他身上可能已經潛伏了病毒。 相較起來,小明身邊的健康的人,雖然都沒病,卻相對容易被感染。這時候,如果小明出門戴了口罩,小明身邊的人就基本安全了,這是保護了其他健康的人不被感染。 假如有另一個人:小華,小華跟小明去了同一個地方,他們有一樣的感染風險,但是小華覺得他自己沒有發燒,而且戴口

戴手套打油?
養身良然

戴手套打油?

網路上流傳着一個建議,苦口婆心勸說大家去加油站加油的時候一定要戴手套。因為加油槍上會有很多別人手上的細菌和病毒,所以一定要戴手套加油,而且加油了要把手套丟了才能上車,有些版本甚至還強調一定要用醫療手套。 看完,我第一個念頭是:“這些人是都沒有洗手的習慣的嗎?”接著是“就算沒有洗手的習慣,用乾洗手也行吧?”然後是“只是加個油就用一個手套,這不是非常浪費嗎?”最後,我想到了前線的醫療人員們,我擔心他們的手套會缺貨。 我國是全球有排名的手套生產大國,理論上手套會比口罩更難缺乏,但現階段上班人數減少,訂單又是排程的,這時候還來這種加油要戴手套的建議,會不會衍生出新的搶購熱潮?到時候,前線不就缺乏了? 事情就這麼巧,想到這裡,就看到社交媒體上某個手套大廠的報導,是說手套生產目前沒問題,但是存放和運輸手套的盒子缺貨,這就有可能造成沒辦法即時送手套到前線的窘境。 其實手套(尤其是醫療手套)對於身處非前線的我們而言,是不重要的,因為病毒的感染是從粘膜入侵,而不是皮膚。所以打一個誇張一點的比方,就算你滿手都是病毒,只要你手上沒有很大的傷口,只要你沒有去碰觸你的眼睛、鼻子、嘴巴,這個病毒就沒辦法感

【防疫碎碎念 四:不用還好,用了更慘】
養身良然

【防疫碎碎念 四:不用還好,用了更慘】

除了寧可信其有,有好過沒有的人性弱點也常被商家利用。 比如一些網紅或不知道什麼達人介紹怎麼用衛生紙自己在家DIY口罩,也不免俗的會套一句,現在大家都搶不到口罩,那就不如自己做吧,就算效果不如醫療口罩,因為“有,好過沒有”啊~ 聽起來好像有道理。可惜,只要不是醫療用的口罩,阻隔和防疫的效果都將非常非常有限,乃至形同虛設,有戴跟沒有戴沒有什麼差別,因為少了中間的那一層醫療口罩用的不織布,病毒要穿過布製或紙製的口罩也是輕輕鬆鬆的。因為看到再有網紅或不知道什麼達人用環保袋或濕紙巾的不織布來做口罩,所以這邊順帶告訴各位,醫療口罩的那一層不織布是經過特別處理的,除了孔徑小,還需要經過靜電駐極處理,讓不織布帶靜電,靜電有粘附微粒的能力,這樣的口罩才有了80%以上的阻隔和防疫能力。如果那層不織布沒有帶靜電,阻隔效果只剩30%。現在你可以想像一下只是用紙巾做的DIY口罩的阻隔效果。 這還是有跟沒有一樣的情況,還有另一些商品,則是有比沒有更糟。 口罩、乾洗手液、酒精一直都處於斷貨狀態,就有一些腦筋動得快的人,從國外買了一些據說殺菌消毒和防疫效果比口罩、乾洗手液、酒精更厲害的神奇產品來做代購,再發一

【防疫碎碎念 三】:廁紙幫不到你隔絕危險
養身良然

【防疫碎碎念 三】:廁紙幫不到你隔絕危險

第91篇的專欄我寫到不需要寧可信其有,講的是人們“不怕一萬,只怕萬一,萬一有效,我不是走寶了?”的人性弱點,並被不肖商家利用的情況。 就在我寫這一篇的今天,世界衛生組織WHO終於正式宣布COVID-19疫情正式進入全球大流行(pandemic)的狀態,同時我國也已經累積發現了149宗確診案例。一時間,人心更加惶惶,原本稍微緩和了一點的緊張情緒,隨著數字幾十幾十的提高,又再度緊繃起來。 人們在陷入恐慌情緒時,只要隨便說一個產品有殺菌(還不用說消毒,因為他們知道一般民眾分不清細菌和病毒,也不會那麼勤勞去分清)或防疫的效果,甚至什麼都不用說,只要有幾個人帶頭搶,就會引發羊群效應,釀造出香濃的搶購熱潮,人們爭先恐後,深怕晚了一步就搶不到了。 比如鄰國發生過的搶廁紙事件,在本地也上演了,雖然也不是每一個shopping mall的廁紙都被一掃而空,但媒體刻意刻畫出來的搶購現象卻實實在在的刺激了消費。會看我文章的讀者大多都會理性思考,我們看他們可能就好像在看猴戲的心情,不知道他們在搞什麼。但對於置身恐懼的漩渦之中的民眾,搶購的行為是無可厚非的。萬一廁紙真的有防疫的效果呢?那我不是就走寶了?

【防疫碎碎念 二】:看標籤買消毒產品
養身良然

【防疫碎碎念 二】:看標籤買消毒產品

看標籤買消毒產品。 為了避免民眾買到不適用的消毒產品,新加坡的國家環境局網站(NEA.GOV.SG)公佈了一系列消毒產品公民眾選擇和參考,這一表我國衛生部也有參考借鑒了,有興趣的朋友可到我國衛生部和新加坡環境局的網站上下載。 值得留意的是,網站中除了把推薦的消毒產品的牌子列出來,也還有把每個產品的有效成分和有效成分的含量和濃度列出來。這其實就是告訴我們,買東西不要只看牌子,產品成份更重要。 一個牌子可以有一系列不同種類的產品,如果只看牌子買,很容易就買到不適用的同品牌但不同系列的產品。看產品成份的做法,不止選購清潔用品,選購日常食品時也適用,這也是我一直以來鼓吹的採購方式。 看產品成份雖然麻煩,但只要認真一段時間就可以習慣了,這樣的努力帶來的回報是以後買到“不對的”產品的機會將會大大降低,不止省錢,也降低了買錯產品造成沒有效果甚至帶來傷害的窘境。 要留意的是,該表中建議的清潔用品,都只適用於清潔家中環境和器具的殺菌消毒,不能直接作用於人體。但我還是看到有人買到新加坡環境局建議的清潔用品後還沾沾自喜的拿來洗手,看得我直搖頭,可見他沒有看清楚表中寫的注意事項。 安全的洗手用品只

【防病碎碎念 一】:改變習慣應對病毒
養身良然

【防病碎碎念 一】:改變習慣應對病毒

傳染性疫病來襲,商家們也抓準機會,絞盡腦汁祭出各種行銷手法讓惶惶民眾搶購,甚至還有民眾為了一包衛生紙大打出手,上了社會新聞,我想,這麼誇張的搶購,連商家自己應該都始料未及。 其實,回歸到原點,我們要的不就是“不想被傳染”嗎? 不想被傳染,我都會建議勤洗手、少去人多的地方、不得已要去人多的地方要戴口罩、口罩佩戴方式要正確、不舒服就在家休息、盡量別出國遊玩,尤其不要到疫區旅行、如果回來後發現自己去的地方已經成為疫區就自主隔離14天、隔離期間要乖乖呆在家裡不要到處亂跑, 以上就是能最大限度預防個人被傳染病傳染,最大程度上降低社區的傳染病蔓延或爆發的最佳方式了。 當我這樣跟網友說,網友回:“啊?這麼多要做的?很麻煩咧~有沒有更簡單的方法可以避免被傳染?最好是可以一勞永逸的。” 嗯。。。我想,惰性才是最大的缺口,也是商機味道最濃厚的地方。而且有這樣的想法的,必然遠遠不會只有他。 話說,一勞就可以永逸的方法確實存在,也就是疫苗。一劑疫苗就可以把困擾人類幾千年的病毒傳染疾病一招搞成孤家寡人(雖沒滅絕但可以幾十年不出現一例,比如小兒麻痺症),甚至絕子絕孫(比如天花就基本絕跡了)。 但人性

免疫力並非萬能
養身良然

免疫力並非萬能

每當有大規模傳染疾病發生,我們就能看到更大規模的產品廣告。而這些產品廣告的說辭,總跑不了一句“增強免疫力”。任何在這時候露臉的產品,都免不了對其某成份增強免疫力的能力誇讚一番。而且越到後期才面世的產品,會讚得越誇張,似乎不把所有產品在口頭上比下去,就不能凸顯他們之大能。 直觀上,免疫力強,似乎人體抵抗病毒、細菌、寄生蟲之類的病原體入侵的能力就越高。但這其實是一套不完整的醫學和營養學認知。 免疫力可以簡單的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免疫細胞的數量提高,就是大眾對免疫能力的普遍認知。免疫細胞就是我們身體的軍隊,軍隊越多,免疫力就越強,有這樣的認知合情合理。 第二部分是免疫細胞對病原體的“記憶”,曾經被某種病毒感染,患病,存活下來後,體內的免疫細胞會對該病毒有記憶,等到下一次遇見同樣的病毒,就能更快速的做出反應,把病毒大量複製再一次形成嚴重疾病的可能性扼殺。疫苗的原理就是如此。 可惜的是,這一套認知的錯漏之處在於,如果沒有細胞記憶,那不論免疫細胞數量多高,身體第一次遭遇到沒有看過的病原體時,反應一定會比較慢。錯過了第一反應時間,疾病就容易發生了。這也是為什麼平時很健康很少生病的人,也會

Curry的抗病毒奇效?
養身良然

Curry的抗病毒奇效?

這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aka COVID-19、aka 武漢肺炎),因為新聞報導印度撤僑近700人,而這700人中沒有一位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一時之間,“印度人為什麼不會感染肺炎?”成為熱門話題,大家試圖從印度人的飲食習慣、衛生環境、基因、免疫力方面找出這700位印度人沒有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原因。 有說因為印度恒河污染非常嚴重,而印度的印度人就在那裡吃喝拉撒,連骨灰也是撒進恒河內的,應該是恒河之水有奇效,因此開始有人販賣瓶裝恒河水;也有人覺得就是因為印度人的基因不一樣,免疫系統也比較強大,所以才能生活在恒河那樣的環境內,也因此天生就不怕這個感染力強的新型冠狀病毒。 當然,所有猜測中,最廣為人知也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是咖哩。印度人吃咖哩,印度人沒有得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那應該就是咖哩有奇效了(呵呵,這個邏輯。。。)。 果不其然,短時間內,社交媒體上不約而同出現了各種吃咖哩有助提升免疫力的建議。媒體也乘勢採訪了一些專業人士(沒有我)來解釋咖哩和薑黃跟抗病毒的效果。家家戶戶為了防疫,開始煮咖哩來吃,不方便自己煮的,也不免俗的要去印度餐廳點幾道印度菜,還不忘拍照示眾,展示自己正

上網尋找正確答案
養身良然

上網尋找正確答案

就在我念高中的15年前,有一堂生物課,老師說:人的肝臟有8葉。但課本上沒有清楚的圖,只是用文字帶過。被好奇心驅使下,我爬上3樓到學校的圖書館,循著分類找到厚厚的百科全書,再按照目錄查找相關資料。為了提高找到的答案的準確性,我還找了兩本不同的百科全書,比對他們展示的肝臟有沒有不同(大致是相同的)。 15年後的今天,如果有位高中生想要知道一個課本上沒有的資訊,只需要上網輸入關鍵字,5秒內就能得到答案。網絡時代,是答案的獲取有史以來最便宜、最快速也最方便的年代。但是得到“答案”和得到“正確答案”是兩回事,就跟我們在上學考試時經歷的一樣,在空格中填上的答案,不一定就是正確答案。 網絡時代讓資訊的傳播成本(時間、體力、精力、花費)降低到趨近於0,但這也同時代表了網絡上的各種人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意見,以至於一知半解的、聽說來的、猜測的、打廣告的、明顯錯誤的資訊,乃至故意散播的假消息,全都跟正確的答案混成在一起。在這片資訊的汪洋,想要得到正確答案,你還需要功夫從中打撈,若是囫圇吞棗,排在前排的答案想都不想就直接信了,得到錯誤答案的機會將高出你我的想像。 判斷一個答案正確與否,

水中毒
養身良然

水中毒

有一位連續5天每一天都喝了25L水而痊癒了的新型冠狀病毒(aka武漢肺炎,aka 2019-nCoV)的患者,被各大媒體爭相報導,還有人以此報導來建議大家沒事就要多喝水。你看,連武漢肺炎都好了,反正多喝水不會有事。 該報導不論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的。可疑的地方有兩點:一,我不信他有辦法連續5天每天都喝25L的水;二,是我不信這個方法可以治療武漢肺炎。 先說第二點,生病時多喝水,最主要原因是為了維持身體的新陳代謝,新陳代謝穩住了,免疫力和體力就穩住了,加上生病的時候身體對水的需求會提高,所以多喝水是沒錯的,但並不能因為這樣就說喝水治好了這一例肺炎患者,更不能說喝水就是治好武漢肺炎的方法。 我們生病時也需要吃飯以攝取營養和熱量,讓身體維持足夠的免疫力和體力對抗疾病,但我們也不能因此就說吃飯治好了病。 說回第一點,我不信他有辦法連續5天每天都喝25L的水,還可以分為兩個層面,其一,一般民眾都知道水中毒的概念,也就是每小時喝超過1L的水,並連續這樣做,就有可能造成水中毒。以1L為限,是因為一般人的腎每分鐘的過濾率是16ml,一個小時既是960ml,1000ml就等於1L。超過腎可負擔

有人把危機當商機
養身良然

有人把危機當商機

截至我寫這一篇專欄,武漢肺炎(2019-nCoV)在中國官方統計已經超過20000人確診,死者400多人。但是,別慌,得到武漢肺炎並不代表一定就會死,因為截至目前,痊癒者已有600多位,比死亡人數還多的多。 官方網站上寫的是治愈人數,但我覺得還是使用痊癒比較恰當,因為截至目前為止,武漢肺炎還是沒有藥可以醫治的,自然談不上所謂的治愈。正規治療可以提供的,其實都是“輔助治療”,也就是給予舒緩或抑制症狀的症狀藥,比如退燒藥、消炎藥。也因為病毒主要造成肺部發炎,造成患者呼吸障礙,提供高壓氧氣可以幫助患者熬過難關。 以上輔助手段雖然可以提高患者存活下來的機會,但如果要真正痊癒,還是得靠患者本身的免疫能力和體力。如果患者的免疫能力不好,抵抗病毒侵害和感染的體力不足,那不論給多少退燒藥消炎藥,給多少高壓氧,都是徒然。 這一點也可能可以側面解釋為什麼患上武漢肺炎而死亡的患者多數為老年人,其中一個可能性應該就是因為老年人的免疫力和體力都相對不如年輕人,也就相對比較難撐過去。 雖然我們用醫學邏輯來看,就能知道目前武漢肺炎是無藥可治的,但商家卻不理這些,恐慌中的民眾就更是如此。比如最經典的雙黃蓮口x

內容農場
養身良然

內容農場

內容農場(content farm)是圈養和販賣內容、以聳動或引人遐想的標題、煽情的圖片、#羶腥色 [https://www.facebook.com/hashtag/%E7%BE%B6%E8%85%A5%E8%89%B2?epa=HASHTAG] 或謠言為內容吸引點贊或分享的流量,從中賺取龐大廣告收益的企業網站。 我剛開始經營HealthyLane的時候,曾苦惱怎麼讓我的內容更廣更快的宣傳出去,就有個內容農場的經營者找上我,說只要我把內容交給他發表,他就可以幫我把內容傳遍大街小巷,不只可以賺錢,賺的還是新幣。最後還不忘跟我炫耀他每個月賺了多少萬。 只不過,要在他的網站上發表,我需要在我的內容上做點“小修改”,因為嚴謹的內容不會有人有耐心看,所以他“建議”我把我的內容寫向庸俗、一目了然、非黑即白的方向。這樣的做法跟我的理念不合,我拒絕了合作。 那時候(5年前)內容農場剛剛興起,舉凡橘x網、大x蓮、

惱人的嘴破
養身良然

惱人的嘴破

嘴破發生的時候,不論吃任何好吃的喜歡吃的,都會變成一件苦差。但嘴破又好像沒辦法很好的避免,網路上說吃vit B可以預防甚至治療嘴破,但卻有時候有用有時候沒用,這就是嘴破的惱人之處。 網路上流傳最廣的vit B補充論,其實如果深究,會發現這個說法把原因和後果倒反了。vit B,更準確來說是vit B群,是在缺乏時,會讓傷口的恢復變慢,所以就算在已經發生嘴破的時候補充足夠或大量的vit B,也只是保證了傷口按照應有的速度恢復,減少再度弄破傷口造成嘴破範圍擴大(想想都頭皮發麻)的風險。但此舉並不會加速傷口恢復。 言下之意,若是vit B缺乏造成的嘴破,並不會因為事後補充vit B而好的比較快,因為預防勝於治療。 要加速傷口復原,需要蛋白質食物,或直接補充glutamine這一種氨基酸。有研究顯示,glutamine對粘膜上的傷口恢復有幫助,但不免俗的提醒,效果因人而異。 噢?我剛說“若是vit B缺乏”造成的嘴破?難道嘴破還有其他原因嗎? 沒錯,嘴破還有其他原因,其實更常見的是物理性傷害,比如綁牙(牙齒矯正器)或戴假牙造成的刮傷,

挑食的解決方案
養身良然

挑食的解決方案

我的線上課程中,有學員問了一個問題:如果不喜歡吃菜,那該怎麼辦? 我的回答很簡單:#學習吃菜 [https://www.facebook.com/hashtag/%E5%AD%B8%E7%BF%92%E5%90%83%E8%8F%9C?epa=HASHTAG] 。 我知道學員想知道的是有沒有什麼產品可以替代掉蔬菜,但對於這種沒什麼效果的旁門左道,我是持否定態度。 我也確實親耳聽過一些大師講,孩子挑食,那就吃他們的產品,一粒就可以抵一份蔬菜,每天吃一套多少顆,挑食的孩子也可以健康茁壯成長。 打個比方,一份乾燥蔬菜,我們脫水脫到乾乾淨淨、打碎,再用什麼德國納米(一定要德國,一定要納米)科技打成錠。1份100g的蔬菜有95%是水,也就是還會有5g的乾燥物,1粒最多給你1到2g的錠劑(還沒算固型劑)是要怎樣塞入5g的蔬菜呢?除非你有哆啦A夢的異次元百寶袋。 另一種說法是說他們的產品可以提供超過一份蔬菜所有的營養素,

慘劇帶來的反思
養身良然

慘劇帶來的反思

今天早上點開fb,看到了一則外國發生的醫療慘劇,外國某醫院的某醫生被病患家屬刺殺致死。加害人為何要刺殺醫生,真實原因已經不得知曉,有人猜測是因為醫生對沒辦法讓病患起死回生,也有人猜測是因為治療結果不如家屬預期,也有人猜測是因為對治療方式不滿。網路上皆是種種猜測和不確定,而我們能確定的,只有該名醫生已經回不來了。 這類事件其實不罕見,據統計,該國10年間有被媒體報導的醫院傷人案件多達600多件,這20年間,已經有超過50位醫生因此死亡。 我不知道我國有沒有發生過類似事件,但從國外的經歷有沒有什麼值得我們借鑒反思的地方呢? 首先是把【看醫生吃藥=健健康康】當作理所當然的思維。不知何時開始,有些人不把健康當作自己的事情,而看作是醫生或營養師的責任,認為自己或親人患病,只要看醫生或營養師就一定會(也一定要)恢復健康。 實際上,患者的康復是雙方配合的結果。如果不接受治療和飲食上的建議還討價還價,比如糖尿病患不願放棄冰淇淋、不改變飲食狀態吃多蔬菜,藥也不乖乖吃(說是怕有副作用),還嫌看診費很貴,造成病情惡化乃至病患離世卻責怪治療方沒有盡心盡力。這樣的邏輯,我想就算是華佗再世也會束手無策。

小兒麻痺捲土重來
養身良然

小兒麻痺捲土重來

繼麻疹和白喉之後,小兒麻痺症也回來了。我國最後一例小兒麻痺症發生在1992年,此後27年間,大家都不再需要為小兒麻痺症提心吊膽,直至有人忘了小兒麻痺症是什麼。 90~95%感染小兒麻痺的患者沒有症狀,所以很難發現,另外5~10%有症狀的患者,也是發燒、頭痛之類跟感冒很像的症狀,不做詳細檢查,根本就不知道已經被感染, 在這5~10%中,有0.5%會造成終身殘疾的機會,那也是發生了才會知道的,不止肢體萎縮,有些患者甚至連自己呼吸都沒辦法,終生需要依賴鐵肺(呼吸輔助器)來維持呼吸。 也就是說,它很難被發現,發現的時候通常就已經太遲了,但萬一被感染發病,造成的傷害又是永久性的,這樣的不對等就是小兒麻痺症的可怕之處。 本次的受害者已被證實是被菲律賓傳來的病毒感染,患者是3個月大的小男孩,而我國注射小兒麻痺疫苗的時間是2、3、5個月(18個月再打一支booster),據報導,該名小男孩在2個月大時已經注射第一劑疫苗,也就是說有兩個可能性:因為只打過第一劑,可以提供的免疫力只到50%,這時候接觸到病毒,會在不高的機會下被感染;或是另一個可能性,小男孩屬於比較難產生抗體的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