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ylanecons

healthylanecons

【Healthy Lane consultation】創辦人, 【心聲代-醫學營養】系列課程講師, 中國報【養身良然】專欄作者, 【食在營養】特約營養師, 【養身良然】作者。

跟諾貝爾獎有關的產品
養身良然

跟諾貝爾獎有關的產品

養身良然105 跟諾貝爾獎有關的產品 我們專欄曾經講過,諾貝爾獎(簡稱諾獎)得主講的東西不一定就是真理,諾獎得主也不見得真的什麼都會,得到諾獎只是科學界對得獎者做出對社會進步有推動的影響的認同的獎勵,並不代表得獎者就是一個全才,也不代表他對跨領域的知識瞭如指掌。 比如兩屆諾獎得主Linus Pauling,兩屆聽起來很厲害,但他得到的兩次諾獎是化學獎和和平獎。和平獎就不用說了,跟醫學基本無關。化學獎則有時候有一點關係,比如Heinrich Otto Wieland 對膽汁研究的貢獻;比如Walter Norman Haworth 對vit C和碳水化合物的研究的貢獻,都跟醫學和營養學有關,而且他們兩人都畢生投入相關研究,但他們兩人卻從沒有以自己的身份鼓吹自己研究的東西可以抗癌治癌。 回頭看Linus,他的研究領域和獲獎研究是化學鍵,這是純化學領域的研究方向了, 所以在他鼓吹vit C可以治療感冒時,如果當地的醫生拒絕開vit C片,就會被病人質問“你得過諾貝爾獎嗎?”予以諷刺醫生不如Linus。但就這份上,我可以很直接說,醫生的專業Linus並沒有,他真的就是個大外行。 但從這

枸杞真的那麼神奇?
網myth碎碎念

枸杞真的那麼神奇?

如果沒有這種事,貼了又不會頭暈不舒服, 要試試枸杞貼眉間我是不反對啦。。。 再者,不如我們想一想,為什麼要用枸杞? === 因為枸杞有什麼神奇作用嗎? 就算是用吃的,吃一顆枸杞也很難很難有所作為吧? 難道枸杞的某個成分會經過皮膚吸收? 如果把枸杞換成其他東西又有沒有效呢? === 上一篇的討論中,蠻多朋友提到試試無害無所謂, 而我覺得還可以多想幾步。 #思考 [https://www.facebook.com/hashtag/%E6%80%9D%E8%80%83?epa=HASHTAG] #枸杞 [https://www.facebook.com/hashtag/%E6%9E%B8%E6%9D%9E?epa=HASHTAG] #不要寧可信其有 [https://www.facebook.com/hashtag/%E4%B8%

流通知識,打擊磚家
養身良然

流通知識,打擊磚家

養身良然 104 【流通知識,打擊磚家】 每年的10月都會有大事發生--諾貝爾獎得主名單產生,諾貝爾獎有6大分類,以我的背景,會比較留意諾貝爾化學獎和生理或醫學獎。今年的化學獎得主們的得獎原因是鋰離子電池的貢獻,這種可以重複充電使用的電池可說是直接為現代的手機通訊設備提供了基礎,帶我們進入了新能源時代。 與之相比,生理或醫學獎則乍看之下沒有那麼創新和顛覆(遙想20年前,一般電子設備使用的電池都是沒電了就只能丟的,可以充電而且充電量大的電池是多麼的顛覆),感受也不貼身、直接、深刻,有時候想要解釋給沒有相關背景的人知道,還需要花費一番功夫。 你可以感受一下:今年的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得主們的得獎原因是:發現了細胞如何感知以及對氧氣供應的適應性,對沒有相關背景的人而言,這句話很抽象。但也有一些人從中看到了機會,不需要弄懂機制,只需要拿出裡面無論是誰都一定看得懂的字眼來大肆渲染即可。整句掃一遍,“細胞”和“氧氣”沒有人沒聽過,這樣就夠用了。 所以在得獎名單和得獎原因公佈後的幾天內,網路上就已經可以看到不少的“內容農場文”、“磚家解說”或“創業講堂”似模似樣的解釋2019年的諾貝爾生理或醫

殺癌細胞
網myth碎碎念

殺癌細胞

網路上隨便都可以找到號稱可以殺癌細胞的東西, 常見的就是蔬菜水果草藥,比如檸檬、花椰菜,u 頓草等super food, 少見一點的就是萃取出來的物質,比如號稱是vit B17的苦杏仁苷, 而一般人根本也不會去驗證他們講的有沒有根據,還有醫療專業人士也跟著share。 === 比如剛剛看到一個賣紅毛榴蓮的,講紅毛榴蓮可以殺12種癌細胞,下面一大堆人感恩戴德,還有100多k的share, 獨木橋真的是難走。。。 === 提點3句, 可以用來治療癌症的藥物,絕大多數是合成藥, 蔬菜水果,只是食物, 草藥,效果沒有那麼大。 #小心癌細胞沒死還擴散 [https://www.facebook.com/hashtag/%E5%B0%8F%E5%BF%83%E7%99%8C%E7%B4%B0%E8%83%9E%E6%B2%92%E6%AD%

教你認知知識
網myth碎碎念

教你認知知識

這個糖之前吵的沸沸揚揚, 我看了一下分享,喲~10k的share,原版的還上了新聞, 果然應證了那一句:【講牌子就有很多關注】 === 我就問一句: 如果今天【同一個糖】, 他不放HIMALAYA,他放KOTA KINABARU,那就沒有問題了嗎? === 所以對我來說,講牌子根本就沒有意義, 因為只要一放牌子,大眾就只會focus在牌子 (然後問你另一個牌子的可以嗎?) 這根本就不是教育。 === 再者,【有】和【有多少】是需要分清楚的, 作者言之鑿鑿的說【鈉有風險】,然後說一天不可以超過【2000mg的鈉】, 那他這個糖有多少鈉呢? 1顆,2.5g,含有19.7mg, 1包6顆,15g,含有118.2mg, 100g,40顆,含有788mg, 所以如果你要因為吃這個糖而吃超過2000mg的鈉,你需要吃: 100顆,250g,也就是1/4KG的這個糖。 === 還有人講說他的是1顆有43mg的鈉的,是原本的兩倍,

晚間運動存在風險?
網myth碎碎念

晚間運動存在風險?

1,原本的報導內,講的是晚間不建議【激烈運動】, 所以建議做【輕量運動】。 可是圖卻寫【晚間運動】, 呵呵。。。所以晚上那些害羞的運動要移到早上去嗎? === 2,給予【輕量運動】這個建議,其實也是廢話, (晚上那些害羞的運動要怎樣輕量?你輕量給我看啊?!) 這篇報導是就最近發生的,有人在羽球場上暴斃的事件,做出的解釋和建議, 其實,該球友之所以暴斃,不是因為他在【晚間】做激烈運動, 而是因為他做的是【超出他身體可以負荷的激烈運動】。 === 3,至於為什麽是【晚間】,是因為他【白天要上班】,OK? 超出身體負荷的激烈運動本來就會造成那些血壓和血管相關的問題, 超負荷就是超負荷,這種悲劇是不會跟你分白天還是晚上的,他來就是來了。 === 4,更好的建議不是把運動分為激烈和輕度, 而是建議做【身體可負荷】的強度的運動, 不然,Dato Lee 的輕度可能就是我的激烈了,臣妾做不到啊~ === 5,這也是告誡我們這些做醫學相關科普的, 不要給這麼不接地氣,

能不能喝冰水?
養身良然

能不能喝冰水?

養身良然 103 【能不能喝冰水?】 小時候如果咳嗽,被阿母帶去看醫生,最期待的就是醫生說我有喉嚨發炎,可以吃冰淇凌來鎮痛,阿母一直都對這樣的建議半信半疑,認為吃冰會讓病情加重。長大後我知道,冰淇凌內大量的糖可以止咳,尤其是乾咳(如果是有很大量痰的咳嗽就不適合);而對於吃冰對身體不好這件事,科學界其實一直都沒有定論。 喝冷水會傷害身體,是長久以來的熱門話題,尤其到了網路時代,有很多煞有其事解釋這些說法的說法冒出來,而這些說法常常逗得我笑開了懷。 比如網路上有些文章直接就指出有些女生會有小腹就是因為喝了冷飲吃了冰品造成的,原因是喝低溫飲食會讓身體錯覺我們正處在在寒冷的環境中,所以身體會儲存脂肪。別傻了,你不是北極熊,也不住在北極,這一點點的溫度變化根本沒辦法刺激身體做出能量儲備的改變。 運用 #營養學思維 [https://www.facebook.com/hashtag/%E7%87%9F%E9%A4%8A%E5%AD%B8%E6%80%9D%E7%B6%AD?epa=

分享
網myth碎碎念

分享

我一再強調,我是用【科學方法】在做教育和科普的, 意思就是: 我提供的資料,基本都是【當前】以我的能力所及,能找到的我認為最有根據的。 所以如果發生下列狀況: 1,有更新的研究推翻了之前的結果時, 2,在人用更正確的證據指出我的錯誤時, 我會承認錯誤,然後糾正(或更新)我之前的內容,然後謝謝他, 對我來說,這麼做是正常的,也能保證我的觀眾、聽眾、讀者、學員、顧客,可以得到最正確的資訊。 我如果不會就會說不會, 錯了就是錯了, 不會明明不會明明錯了還跟你在那邊隨便掰。 No hard feeling。 === 比如我的網路線上課程,就已經經過幾次改版,內容也有更新,沒有重錄影的也會用文字分享更新內容, 如果是沒記錄的分享,比如線下演講或課程,我講的內容跟以前有所不同時,我也會特別提出我以前是怎樣講的,現在是怎樣講的,提醒以前聽過的人。 === 人無完人,我當然也不是什麼都懂,我知道在其他領域,一定會有人比我厲害, 作為資訊的傳播者,我怕的就是資訊不正確,

都是噱頭
網myth碎碎念

都是噱頭

一個小時消耗1000 卡的運動? 首先,1000 卡 = 1 大卡,一個小時消耗1 大卡,比龜息大法還厲害,這一個小時內你甚至連心跳都不可以跳; 再者,如果是寫錯,原本是要表達1000 大卡,嘿,我還真想知道這是怎麼算出來的。 #不論哪一個都不太可能啊 [https://www.facebook.com/hashtag/%E4%B8%8D%E8%AB%96%E5%93%AA%E4%B8%80%E5%80%8B%E9%83%BD%E4%B8%8D%E5%A4%AA%E5%8F%AF%

醋vinegar
這裡有影片

醋vinegar

【醋vinegar】是我們華人很重要的一道調味料, 也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這開門7件事的其中之一,並且現在還在用(柴基本沒人會用了) 醋在市面上很多種,有便宜的也有貴的, 這一期的【#食在好料 [https://www.facebook.com/hashtag/%E9%A3%9F%E5%9C%A8%E5%A5%BD%E6%96%99?epa=HASHTAG] 】有教各位怎麼選擇(當然不是看價錢了),非常實用。 #至於那些好處參考就好 [https://www.facebook.com/hashtag/%E8%87%B3%E6%96%BC%E9%82%A3%E4%BA%

中醫
網myth碎碎念

中醫

關於中醫的專業性,中醫和中藥相關法令的設立,還有中醫職稱(能不能稱為Doctor)等的專題報導, 大家可以注意看,裡面有訪問到【食在】的顧問嚴醫師 Ngiam Chee Jieh [https://www.facebook.com/cheejieh.ngiam?__tn__=%2CdK%2AF-R&eid=ARC5W_SxEKKIFm0k6VkukHAWBLlsfTwFdUqBpX1e-N9QaWReoUpLFYFhWFtlsmuoVbNhiPtQb84Q0sVx] 和蕭藥師 蕭文雄 [https://www.facebook.com/swoonhiong?__tn__=%2CdK%2AF-R&eid=ARDaa9QLS4WV4qp0hGxJ3btZk72IMBELu_HC521_OlihKGWDKDSGk6_N-Af87tf__oxNFtmXwqvTD6x3] , 衛生部和中醫團體的立場略有不同,各位可以多了解,對各位在以後選擇中醫的時候可能會比較有方向, 報導連接: === 我個人的看法,在華人社會裡,台灣在中醫和西醫的平衡上是做的比較好的, (中國則是現在有不小的

懷孕比例與壓力
網myth碎碎念

懷孕比例與壓力

1,建議去看原文的報導,最好是連研究也一起看(在下方) = 2,你可以看到,原文報導除了說到性別,還有提到【早產風險】 = 3,研究只觀察了187名懷孕婦女,這個人數用來判斷生男生女的機會樣本數不大(研究人員也有自己說這是個限制limited) = 4,研究提到的心理和生理壓力影響到寶寶的 #神經發育 [https://www.facebook.com/hashtag/%E7%A5%9E%E7%B6%93%E7%99%BC%E8%82%B2?epa=HASHTAG] 和 #提高早產機會 [https://www.facebook.com/hashtag/%E6%8F%90%E9%AB%98%E6%97%

營養不良又是快熟麵的問題?
網myth碎碎念

營養不良又是快熟麵的問題?

我就問一句,在沒有錢+快熟面+最便宜最方便的情況下, 你叫他們不要吃快熟面,他們可以吃什麼? 如果只是貪圖方便一個原因,這個數字有可能到數千萬嗎? 這是不是我們需要深思的問題?不是社會經濟的問題? #一個蘿蔔一個坑並不是找到原因的最佳方式 [https://www.facebook.com/hashtag/%E4%B8%80%E5%80%8B%E8%98%BF%E8%94%94%E4%B8%80%E5%80%8B%E5%9D%91%E4%B8%A6%E4%B8%8D%E6%98%AF%E6%89%BE%E5%

教你看廣告之可不可信
網myth碎碎念

教你看廣告之可不可信

某天看到一個廣告,乍看之下,我還以為 照護線上 [https://www.facebook.com/careonlinetw/?__tn__=%2CdK%2AF-R&eid=ARDMkQCx6uSXvC3XE9LXNwd3FU1Hnq4FILjKOkOlJXTWhIzxdC-y4sSqmagnV6H_U5HuPS8Txnpwlr9a] 有新作, 仔細一看,原來是盜圖, 而且還用【逆轉糖尿病】的字眼把【照護線上】的水印蓋掉。 === 這裡面寫的內容你看不懂也沒關係,因為我也看不懂他們到底在寫什麼, 總之最後一定會扯上自己的產品就對了, 吃他們的產品就可以逆轉糖尿病就對了, 看不懂沒關係,買就對了。 === 如果你注意看,這個廣告還是包裝成健康tips的, 如果你是常看健康相關知識的,那你一定熟悉照護線上的圖畫風格, 再用教育的口吻胡說八道一番,再丟一個問題回去給你, 一般人就很容易相信了, 這一招,就叫做【借力使力不費力】+【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屬於中段位的技巧。 #誰信誰上車 [https://www.facebook.com/hashtag/%E8%

膠原蛋白只有動物有
養身良然

膠原蛋白只有動物有

養身良然 102 【膠原蛋白只有動物有】 膠原蛋白只有動物有,植物是沒有的,所以一般飲食中,我們可以吃到的真正的膠原蛋白,主要就是動物的皮和皮下脂肪層,比如豬皮、雞皮、肥肉;動物的關節,比如豬腳、雞腳含有豐富的膠質;動物的器官,比如豬肺、魚鰾等,這類有彈性的部位。 魚鰾是魚類體內控制浮沉的器官,吸飽空氣就能浮水、吐光空氣就能沉水,彈性需求很大,所以也富含膠原蛋白。也因為魚鰾和豬皮都含有豐富膠原蛋白,所以假魚鰾就有一大部分是使用豬皮冒充的,兩者質地相似,處理之後看起來也很相像,價格卻天差地別。如果過年過節有購買魚鰾的需求,還需要小心選購。 這是在提醒我們,類似性質、看起來很像的東西,並不一定就是同一種東西,比如鼻涕跟膠原蛋白給人的印象類似,都是粘粘滑滑的,但鼻涕並不是膠原蛋白, 植物也常含有粘粘滑滑的性質的物質,比如白木耳、桃膠、羊角豆等,因此就有網路磚家教大家說,這是植物膠原蛋白,素食者也適用。 很可惜,植物是沒有膠原蛋白的,因為植物跟我們動物不一樣,沒有皮膚、沒有關節、沒有伸縮需求的器官,

Carrot Milk
網myth碎碎念

Carrot Milk

carrot milk並不只是對於煙霾的時候的一個應對措施, 它一開始只是我對一位有鼻竇炎的顧客的建議, 但效果出乎我意料的好, 持續嘗試之後也發現還有對不同的問題有幫助,比如圖中是2年前(沒錯,我已經這樣建議我學生們很久了) 一位學員給的反饋,本來只是想看看能不能改善孩子乾咳的問題,結果效果也是意外的好。 === 但這個方式也不是仙丹, 因為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很可能會有不同的原因, 所以,如果試過一段時間之後問題一點都沒改善,也別氣餒,你可以換其他方式。 (當然,可以直接就同時搭配 #均衡飲食模型 [https://www.facebook.com/hashtag/%E5%9D%87%E8%A1%A1%E9%A3%B2%E9%A3%9F%E6%A8%A1%E5%9E%8B?epa=HASHTAG] 來為整體健康打好基礎是最好的) === 再提醒一次: 1,carrot要煮熟要生打都可以,記得削皮就好,

道歉新聞
網myth碎碎念

道歉新聞

沒有醫療知識背景的民眾 (我不喜歡用“一般人”,因為我覺得我們一樣都是人,只是彼此的職業背景不一樣) 在心急孩子、家人、朋友、自己的健康問題時,不免俗的會對醫療人員惡言相向,這很常見, 但是,常見的不一定就是對的。 === 附圖是台灣某M快餐賣的咖啡的廣告, 廣告一出,就因為爭議太大而下架, 但睿智的網民們還是備份下來了。 相關新聞: 原影片: 麥當勞廣告爆爭議 雖緊急刪除但已被網友備份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速食業龍頭「麥當勞」近期推出一系列廣告,但其中一集「歹勢篇」,廣告中的患者家屬對醫護人員言語攻擊,卻僅送上咖啡賠罪,爆出爭議。目前麥當勞已緊急將廣告下架,並有大批網友湧進麥當勞臉書專頁留言,要求台灣麥當勞出面道歉。「歹勢篇」的內容,敘述一名新手爸爸在妻子生產時,對醫護人員說出「菜鳥醫生」、「叫你們院長來啦」等言語攻擊,但事後卻僅送上一杯麥當勞的咖啡,向醫師賠罪。廣告推出後引發軒然大波,醫界人士發起拒買行動,不少民眾也要求台灣麥當勞道歉。 自由時報自由時報 [https:

雙胞胎實驗,其之一
網myth碎碎念

雙胞胎實驗,其之一

【雙胞胎實驗,其之一】 可能你還記得,也可能你忘記了, 4年前(2016年)很火的一系列關於一對雙胞胎一個不吃油,一個不吃糖,一段時間後看他們身體變化的實驗, 那時候fb上只要一點開就是這對雙胞胎,但是內容都是抄來抄去的,而且最一開始還是從wechat那邊開始抄,內容可以講是錯誤百出,還有各種欲加之罪。 現在想想,這一次的生酮飲食也是那個時候開始流行開來的,【才】4年多,放眼一看影響了多少人,不勝唏噓。 原影片鏈接已經失效,我重新把內容調整過,重新上載,那時候只有3個comment(2個還是我自己)和4個share,希望這次可以多一點。 原影片鏈接在這: 各位可以溫故而知新一下。 === 這是BBC的雙胞胎高糖或高脂實驗,這陣子fb被這個實驗的【中文圖文解釋】版本刷屏了,我發現一般人只針對【圖文解釋的版本】來攻擊,還有人提到食品公司的植入行銷等等。。。 而我比較喜歡看原版找資料,所以我去找了原版的整個節目來看看,以下為總結。 === 可以發現,這個節目不新,是2014年1月的節目,{ } 內的是影片的時間,有興趣可以點時間進去看看。 1,{2:50} 他們有說

常見的藥 1
網myth碎碎念

常見的藥 1

常見的藥 1】 === (這是我2016年的時候寫的一系列文章,主要從影片中來解釋內容, 總共有5篇,這是系列的開端,當有同學問起,我才發現裡面的影片已經失連,現重新做過第1篇,再做一些調整) === 主持人是雙胞胎實驗中,放棄糖或油的實驗的其中一個,他確實是醫生(應該是內科醫生) 雙胞胎實驗的解釋鏈接: https://www.facebook.com/healthylaneconsultation/posts/3313736228667068 === 這是他另一個影片,講的是一般我們在farmasi買的藥有沒有用。 片長快60分鐘,沒時間看沒關係,英國口音聽不懂沒關係,我把結論總結給你們。 ==== 影片中2:00~5:40 他吞下一個膠囊大小的攝影機之後,再吞下一顆【口服止痛藥】,看看它是怎樣在身體裡面消化吸收的。 1,藥丸吞下到到達胃部,只需要幾秒,但是要被小腸吸收,就需要比較長一點的時間; 2,藥丸是在小腸被吸收後,再進入血液,血液是全身的,所以藥效並不會你想要它去哪裡它就去哪裡; 3,為什麼這樣說? 因為市面上有很多種止痛藥,盒子上常會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