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師 林冠良 Siin的營養空間

道歉新聞
網myth碎碎念

道歉新聞

沒有醫療知識背景的民眾 (我不喜歡用“一般人”,因為我覺得我們一樣都是人,只是彼此的職業背景不一樣) 在心急孩子、家人、朋友、自己的健康問題時,不免俗的會對醫療人員惡言相向,這很常見, 但是,常見的不一定就是對的。 === 附圖是台灣某M快餐賣的咖啡的廣告, 廣告一出,就因為爭議太大而下架, 但睿智的網民們還是備份下來了。 相關新聞: 原影片: 麥當勞廣告爆爭議 雖緊急刪除但已被網友備份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速食業龍頭「麥當勞」近期推出一系列廣告,但其中一集「歹勢篇」,廣告中的患者家屬對醫護人員言語攻擊,卻僅送上咖啡賠罪,爆出爭議。目前麥當勞已緊急將廣告下架,並有大批網友湧進麥當勞臉書專頁留言,要求台灣麥當勞出面道歉。「歹勢篇」的內容,敘述一名新手爸爸在妻子生產時,對醫護人員說出「菜鳥醫生」、「叫你們院長來啦」等言語攻擊,但事後卻僅送上一杯麥當勞的咖啡,向醫師賠罪。廣告推出後引發軒然大波,醫界人士發起拒買行動,不少民眾也要求台灣麥當勞道歉。 自由時報自由時報 [https:

雙胞胎實驗,其之一
網myth碎碎念

雙胞胎實驗,其之一

【雙胞胎實驗,其之一】 可能你還記得,也可能你忘記了, 4年前(2016年)很火的一系列關於一對雙胞胎一個不吃油,一個不吃糖,一段時間後看他們身體變化的實驗, 那時候fb上只要一點開就是這對雙胞胎,但是內容都是抄來抄去的,而且最一開始還是從wechat那邊開始抄,內容可以講是錯誤百出,還有各種欲加之罪。 現在想想,這一次的生酮飲食也是那個時候開始流行開來的,【才】4年多,放眼一看影響了多少人,不勝唏噓。 原影片鏈接已經失效,我重新把內容調整過,重新上載,那時候只有3個comment(2個還是我自己)和4個share,希望這次可以多一點。 原影片鏈接在這: 各位可以溫故而知新一下。 === 這是BBC的雙胞胎高糖或高脂實驗,這陣子fb被這個實驗的【中文圖文解釋】版本刷屏了,我發現一般人只針對【圖文解釋的版本】來攻擊,還有人提到食品公司的植入行銷等等。。。 而我比較喜歡看原版找資料,所以我去找了原版的整個節目來看看,以下為總結。 === 可以發現,這個節目不新,是2014年1月的節目,{ } 內的是影片的時間,有興趣可以點時間進去看看。 1,{2:50} 他們有說

常見的藥 1
網myth碎碎念

常見的藥 1

常見的藥 1】 === (這是我2016年的時候寫的一系列文章,主要從影片中來解釋內容, 總共有5篇,這是系列的開端,當有同學問起,我才發現裡面的影片已經失連,現重新做過第1篇,再做一些調整) === 主持人是雙胞胎實驗中,放棄糖或油的實驗的其中一個,他確實是醫生(應該是內科醫生) 雙胞胎實驗的解釋鏈接: https://www.facebook.com/healthylaneconsultation/posts/3313736228667068 === 這是他另一個影片,講的是一般我們在farmasi買的藥有沒有用。 片長快60分鐘,沒時間看沒關係,英國口音聽不懂沒關係,我把結論總結給你們。 ==== 影片中2:00~5:40 他吞下一個膠囊大小的攝影機之後,再吞下一顆【口服止痛藥】,看看它是怎樣在身體裡面消化吸收的。 1,藥丸吞下到到達胃部,只需要幾秒,但是要被小腸吸收,就需要比較長一點的時間; 2,藥丸是在小腸被吸收後,再進入血液,血液是全身的,所以藥效並不會你想要它去哪裡它就去哪裡; 3,為什麼這樣說? 因為市面上有很多種止痛藥,盒子上常會說“

又是泡麵的問題及教泡麵怎麼吃
網myth碎碎念

又是泡麵的問題及教泡麵怎麼吃

泡麵啊,隔夜菜啊,炸雞啊,常常都是健康問題的替死鬼, 因為問題的根源根本就不在他們身上, 今天吳大哥因為拍戲很忙,所以吃泡麵果腹,那如果這個世界沒有泡麵,難道他就會去叫grab food,吃 #雜菜飯 [https://www.facebook.com/hashtag/%E9%9B%9C%E8%8F%9C%E9%A3%AF?epa=HASHTAG] 嗎? 放心,如果這個世界沒有泡麵,一定還會有其他東西是他要吃的, 比如餅乾、比如麵包、比如快餐, 這類快+方便吃的食物,就是下一任的替死鬼了。 === 這就是我常說的,看這種報導,你以為你學到東西了,但其實根本沒有。 吳大哥的問題根源終究還是【沒有均衡飲食】, 而沒有均衡飲食的原因,是因為忙+沒有 #營養學思維 [https://www.

食物中毒
網myth碎碎念

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的簡單介紹, 總之就是吃到不干淨的食物造成的。 === 至於為什麽食物會不干淨? 從食物原料不新鮮或是受污染, 到煮的人沒有把食物煮得夠熟, 到serve的人沒有戴手套和口罩,衛生注意不足, 到食物擺出來沒有蓋好, 間中只要犯上任何一個錯誤,都有可能造成食物中毒。 === 如果這是準備給大型活動的食物,那就可能造成集體食物中毒, 如果是超過100人的食物中毒,那就是 #大型集體食物中毒 [https://www.facebook.com/hashtag/%E5%A4%A7%E5%9E%8B%E9%9B%86%E9%AB%94%E9%A3%9F%E7%89%A9%E4%B8%AD%E6%AF%92?epa=HASHTAG] 事件了, 會有很多地方需要進行檢討。 #食物中毒 [https:

【基因遺傳】或【環境荷爾蒙】
網myth碎碎念

【基因遺傳】或【環境荷爾蒙】

給各位一個忠告, 女生性早熟的問題,主要需要考慮的是【基因遺傳】或是【環境荷爾蒙】的因素。 === #基因遺傳 [https://www.facebook.com/hashtag/%E5%9F%BA%E5%9B%A0%E9%81%BA%E5%82%B3?epa=HASHTAG] 的意思不是我爸媽有所以我也有, 而是在【基因】這個身體的blueprint,在一開始畫的時候就已經setting講你會有這個問題, 當然你爸媽有可能你也會有,但是你爸媽有的你不一定也會有, 你就想一下,你爸媽有錢,你就一定會有錢嗎? 他們有的東西忘了傳給你,你一樣是沒有的, 所以如果他們有健康的基因,但是健康的基因沒有傳給你,你一樣不會健康。 === 但是,在女生性早熟這件事上,更常發生的還是環境荷爾蒙的問題, 比如塑料餐具、塑料玩具、塑料水瓶可能會釋放的 #塑化劑 [https:

煞有其事的宿便
養身良然

煞有其事的宿便

宿便跟“排毒”和“酸鹼體質”一樣,都是一種很方便的、披著醫學外衣的、不考慮現實狀況的胡說八道。真正醫學名詞中並沒有宿便一詞。但這種太多人講,講到已經快幻化成真概念的假概念,想要破除迷思是非常困難的,所以一般上我也不會特別去解釋,因為解釋起來費時費事,對方還不一定會想聽,也不一定聽得懂。 但最近我有個朋友被宿便的假概念害慘了,為了紀念他的以身試法,我特別講一講宿便到底為什麼不是真的東西。 常言道,宿便就是沒有排出體外的糞便,如果多於多少天沒有解放,累積在腸道中的糞便就會開始腐敗產生毒素,腸子又是吸收營養的地方,腸子就會把營養連同毒素一起吸收進身體內,造成體內累積毒素。到時候凡是身體有任何一點不健康,就都可以跟毒素扯上關係,所以就需要“排宿便”來“排毒”,如果再搭配“毒素都是酸性的”的“酸鹼體質”說法,就更加完美,堪稱無懈可擊的胡言亂語,更棒的是,這樣的解釋很符合直覺。 然而,符合直覺的並不一定就是現實,現實世界中還是有很多東西是反直覺的,比如吃過多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都會被身體儲存成脂肪,這就反了只有吃油(脂肪)才會儲存脂肪的直覺。 上面的解釋有個致命的漏洞,既是:

打臉新聞
網myth碎碎念

打臉新聞

看到一篇賣黑芝麻的廣告,講黑芝麻鈣質很高,高達80%, 這讓我回想起台北前市長的不經大腦,他更厲害,他講豆漿含鈣量90%, 誒,連蛋殼都只有40%左右的鈣,你們在賣什麼啊?石灰? #隨便查都可以查得到 [https://www.facebook.com/hashtag/%E9%9A%A8%E4%BE%BF%E6%9F%A5%E9%83%BD%E5%8F%AF%E4%BB%A5%E6%9F%A5%E5%BE%97%E5%88%B0?epa=HASHTAG] #芝麻鈣含量是10趴 [https://www.facebook.

伊甸園思維
網myth碎碎念

伊甸園思維

看到這樣的新聞,有朋友分享了,並說她只用不銹鋼保溫瓶和玻璃瓶裝水和飲料, 然後下面就有抬摃的朋友,說不銹鋼也會有重金屬,不能常用。 這種說法就跟: 【吃肉=吃抗生素】 【吃菜=吃農藥】 【呼吸=吸PM2.5】 【喝水=喝氯】 【吃魚=吃重金屬】一般, 你可以不用活了。 === 有一些人會有 #伊甸園 [https://www.facebook.com/hashtag/%E4%BC%8A%E7%94%B8%E5%9C%92?epa=HASHTAG] 的思維,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為我們人類量身訂造的, 這是一個神秘的地方,一個孩子們的快樂天堂, 裡面的食物完全都是沒有害的,空氣喝水完全清新乾淨。 但其實, 我們可以吃的到的蔬菜其實也都是馴化之後的成果,毒性已經大大降低,可食量大大提高,但如果你去咬碎他們的種子,就有可能中毒,

分子咖啡 Molecular Coffee
網myth碎碎念

分子咖啡 Molecular Coffee

繼 沒有肉的 #人造肉 [https://www.facebook.com/hashtag/%E4%BA%BA%E9%80%A0%E8%82%89?epa=HASHTAG] 出名後, 現在開始有公司在做 沒有咖啡的 #人造咖啡 [https://www.facebook.com/hashtag/%E4%BA%BA%E9%80%A0%E5%92%96%E5%95%A1?epa=HASHTAG] 了, 可能你看到這邊會覺得: 誒?有什麼稀奇?3合1咖啡和即溶咖啡不就是人造的咯? === 嘿,其實不是,雖然有些低端的產品為了添加aroma,

一篇關於Covid-19的疫苗和藥物相關的論文造假被發現
論文

一篇關於Covid-19的疫苗和藥物相關的論文造假被發現

這一篇5月7號剛發表在頂級期刊Nature的研究: wikinews對這篇研究的解釋是: 【該論文率先建立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轉基因小鼠模型,突破了疫苗、藥物從實驗室向臨床轉化的關鍵技術瓶頸。】 而這篇論文剛被發現造假。 === 這一張圖,最左邊的兩列,應該是代表兩個從不同的實驗動物身上取下的組織, 但是被人發現。。。兩張照片其實是同一個組織, 被框起來的區域是一樣的 因為這兩張照片的一角完全重合,這兩張照片,很明顯是從一張照片上cut 下來的。 從這一個組合圖我們可以看得更清楚,他們就是同一張照片。 研究結果造假,就這樣呈現在各位眼前。 === 論文造假這件事,對大部分人而言是基本不關自己的事的,頂多就是鬧到很大的時候在新聞上可能會看到而已。 === 但一個“成功”的論文造假,是可以造成非常大的影響的,比如講疫苗會造成自閉症的仆街Andrew Wakefield,即使他的論文已經被The Lancet撤稿了,Andrew Wakefield的醫生資格也被撤銷了, 但這樣也還是不能阻擋那些仙家拿著他的名字招搖撞騙,因為一般人不會知道,沒有興趣,也

諾貝爾獎得主講的就一定是對的?
Luc Montagnier

諾貝爾獎得主講的就一定是對的?

諾貝爾獎只是一個獎,能不能得到這個獎,代表在某一個研究上的領域的貢獻,獲得了肯定,諾貝爾獎很出名,但並不代表諾貝爾獎得住講的東西就永遠是對的。 我在養身良然的專欄中,有連續4篇禮拜講過諾貝爾獎的故事,再加上講Vitamin C和Linus Pauling的故事3篇,總共有7篇跟諾貝爾獎相關。 林冠良:跟诺贝尔奖有关的产品|中國報 “养身良然”专栏曾讲过,诺贝尔奖得主讲的东西不一定就是真理,诺奖得主也不见得什么都会,得到诺奖只是科学界对得奖者做出对社会进步有推动影响的认同与奖励,不代表得奖... 中國報 China Press [https://www.chinapress.com.my/20191105/%e6%9e%97%e5%86%a0%e8%89%af%ef%bc%9a%e8%b7%9f%e8%af%ba%e8%b4%

Chloroquine和Hydroxychloroquine可能不能用來治療Covid-19
chloroquine

Chloroquine和Hydroxychloroquine可能不能用來治療Covid-19

Hydroxychloroquine 就是金雞納鹼,這個名字可能大家比較熟悉,就是Malaria瘧疾的藥。‌‌‌‌ 一開始是某國的大總統大肆宣傳Chloroquine和Hydroxychloroquine,還說他們是biggest game changer,結果造成市場上的搶購, 更搞笑的是還出現大量假藥,弄到WHO要出來勸告大家不要亂買。 医疗产品警报2020年第4期伪造的氯喹产品在世卫组织非洲区域流通 2020年3月31日至4月2日,世卫组织通过伪劣医疗产品全球监测和监督系统(GSMS))收到了来自三个国家的九份关于经确认属于伪造的氯喹产品的报告。所有报告产品都在患者层面被发现,并且经确认均属伪造。世卫组织医疗产品警报2020年第4期涉及九种不同的伪造氯喹产品,剂型不甚相同(见表1)。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产品最初在哪里发现,所有国家都要处处保持警惕。表1:世卫组织医疗产品警报2020年第4期所涉已发现属于伪造的氯喹产品列表经确认,表1所列所有产品均为伪造,因为这些产品故意/欺骗性歪曲其特性、构成或来源。确需注意的是:要么:根据初步或全面药典分析结果,产品不含适当数量的活性药物成

如何面對過敏和不耐
養身良然

如何面對過敏和不耐

不耐症主要是天生的,身體天生就缺乏某種特定的酵素,或是基因設定到達一定年齡就會缺乏某種酵素。乳糖不耐就是我覺得最典型最有趣的例子。 剛出生的小baby只能以奶為第一營養和能量來源,這時候的小baby不會有乳糖不耐的問題(就算有也非常少見),他們體內的乳糖酶很充沛,不會有喝奶後拉肚子的情況。待小baby逐漸長大,大概到3到5歲,體內的乳糖酶就會逐漸減少,缺乏情況嚴重就會發生乳糖不耐的拉肚子症狀。 這個調控現象有個解釋,既在自然界中,年紀較長的孩子就不會和剛出生的弟弟或妹妹搶奶喝,轉為進食固體食物,這樣能提高整體孩子們的存活率。 跟蠶豆症不同,乳糖不耐是可以透過訓練克服的,比如蒙古草原上的民族一直都在喝奶、吃奶製品,所以他們就算已經成人,體內的乳糖酶也依然豐富,不會有乳糖不耐的問題。也就是說,我們一般成人,也可以應用得寸進尺法則,先少量攝取奶類(比如50ml),訓練身體少量合成乳糖酶,過些日子身體習慣後再逐漸提高攝取量,訓練身體合成更多乳糖酶,長期下去,就可以把身體訓練成沒有乳糖不耐了。 輕微過敏的處理方法雷同,但原理不同,稱為減敏治療,也是逐漸提高接觸或攝取輕微過敏的物質,讓身體

話從口出 害人害己
網myth碎碎念

話從口出 害人害己

市面上賣著無數沒有用的產品, 然後我寫了你怎麼去選擇,要避開什麼,要小心什麼, 然後有人就是會來問我已經明顯寫了要避開和小心的東西, 我拒絕直接回答,最後都是弄得不歡而散。 === 你可能會想,回應可以不可以而已,會要你一塊肉嗎? 那我跟你說一個故事: 我有個學生的朋友是藥材店老闆,有天有客人拿一個很貴的藥材來問真假, 藥材店老闆看了,直接說這是假貨不要再吃了。 客人就回去了。 第二天,有一幫黑道拿著槍來”提醒“藥材店老闆不要亂講話。 所以,沒錯,不會少一塊肉,但是可能會少一條命。 === 沒錯,誰都想買到對的東西, 但是, 第一,這個產品有給我代言費嗎? 第二,如果我出事情,你會給我家安家費嗎? 第三,如果他本來可以,可是賣你東西的人賣你假貨,那你是怪我還是怪他? === 我已經把我能講的東西盡量淺白的講出來了, 請用你的智慧自己去判斷我講的可不可以信,你要不要信,值不值得信, 我再說一次,你要不要信我講的,對我的心情都是沒有影響的,你該考慮的只是對你自己有沒有影響而已。 #誰都想安逸 [https://www.facebook.com/h

過敏和不耐
養身良然

過敏和不耐

過敏、敏感、allergy,都是指同一件事,也就是“我們身體的免疫系統,對不認識的物質,產生了過度的免疫反應”,這些反應原本是用來應對病原體的,但因為不知名的原因,相對少數的人的免疫力會把某些常見的、一般人不會過敏的物質當作病原體來對待,產生類似生病的發炎症狀,也就是紅、腫、熱、痛。 這類我們身體“不認識”的物質,主要是某種蛋白質,比如對雞蛋過敏的人是對雞蛋中的蛋白質過敏,對花生、花粉、牛奶、麩質過敏的人也是對相對的蛋白質過敏; 少數人會對某些藥物的特殊結構過敏,比如止痛藥的paracetamol。 更少數的人對某些金屬過敏,比如錢幣中的鎳。 如果有人跟你說,過敏的原因是免疫力不夠強,那你就能推測他其實對過敏的機制不了解,因為就從機制來看,免疫力低下的人反而比較難發生過敏,因為免疫力低下,連正常免疫都成問題,就更不用說產生過度的免疫反應了。 所以這也是告訴我們,不要一味的只想要提高免疫力,尤其是對號稱可以提高免疫力的產品趨之若鶩躍躍欲試,如果該產品真的可以提高免疫力,反而有可能促進過敏的發生,也可能讓過敏的情況惡化。 不耐並不是過敏 一般人容易把不耐症和過敏搞混,比如乳糖

大麻如果要合法化...
網myth碎碎念

大麻如果要合法化...

這篇是看到有人分享說什麼【有專家證明大麻無害】的內容農場文,然後他的頁面的其他post也在說他誠邀高級營養師加入他的團隊,大家一起賺錢之類的, 為了向大家展示:營養師就是營養師,並沒有高級低級宇宙級的分別之外, 也想跟大家講,一位真正有在用腦的營養師是不會隨隨便分享內容農場的foolshit文章的, 加上大麻確實是最近的熱點話題之一,我特別找來比較好理解、中立、又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的解說: === 大麻如果要合法化,有三個方面的問題需要考量: 1,【越強的大麻,跟精神疾病的相關性越高】, 大麻不是造成精神病的原因,但是有可能會加速精神疾病的發展,所以有人主張應該要繼續禁止大麻, 但反過來,也可以說是因為大麻不合法,所以沒有品質管理,有些裡面會加了一大堆雜七雜八的東西,對吸食者會更不好。 === 2,【大麻是一種入門毒品】, 開始使用大麻之後也有可能繼續接觸其他種類的、更強的毒品, 但反過來,啤酒和香煙這兩個本來就合法的東西也是毒品的入門嗜好品(因為合法所以不能稱為毒品),就以入門的原因來說大麻一定不能合法也說不過去。 === 3,【大麻有心理成癮性】(不是生

沒看到=沒有發生
網myth碎碎念

沒看到=沒有發生

全球著名的 #素食塔利班 [https://www.facebook.com/hashtag/%E7%B4%A0%E9%A3%9F%E5%A1%94%E5%88%A9%E7%8F%AD?epa=HASHTAG] #peta [https://www.facebook.com/hashtag/peta?epa=HASHTAG] 又有新作了, 這次是把一隻雞和一把刀給兩個小朋友(一男一女),要他們自己殺雞,做成burger, 想當然爾,小朋友是不敢的, 然後他們再安排一個屠夫在旁邊磨刀霍霍,做勢要在他們面前殺掉那隻雞,雞一直叫, 女生比較淡定不說話(嚇到不會說話了),男生很快就被嚇哭,然後鏡頭close up拍他大滴大滴流淚的模樣。 === 這兩個小朋友明顯是嚇壞了,這之後可能是需要看心理醫生的等級。

廣告的真真假假
網myth碎碎念

廣告的真真假假

要賣產品是沒問題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天經地義, === 所以各位要小心的,是這種用假邏輯賣產品的廣告,這種就是【取之沒有道】的,因為他只是亂講。 === 對,不是每個人都知道膠原蛋白collagen只有動物來源,不會有植物來源, 對,不是每個人都知道鑽石和木碳其實是一樣的原料,只是結構不一樣, 對,不是每個人都看得懂如果照他那樣講,吃collagen的原料就是吃到collagen了其實是假邏輯。 === 所以我已經都列出來了,讓你好好想一想這個marketing talk到底哪裡有問題。 想通了,下次被騙的錢就省下來了。 #黃豆其實也不是所有氨基酸都有 [https://www.facebook.com/hashtag/%E9%BB%83%E8%B1%86%E5%85%B6%E5%AF%A6%E4%B9%9F%E4%B8%8D%E6%98%AF%

雞肉“多吃”致癌?
網myth碎碎念

雞肉“多吃”致癌?

連雞都不能吃了是不是? 莫慌, 原本的研究只是發現了吃【過多】雞肉的人,患上某些癌症機會高一些, 這就跟上次那個老王的比喻一樣,他們有相關,但並不是絕對的相關。 === 吃【過多】雞肉的人某某癌症高: 有可能是因為烹調方式不同(比如都吃炸雞和烤雞), 也有可能是因為某種原因造成飲食偏頗(比如某些地區可能雞肉比其他肉比較便宜), 也有可能他就只是剛好一起出現,但兩者並沒有關係。 就好像每次有老王出現的場合就有阿強的老婆阿花, 有可能他們只是剛好有一樣的興趣,所以出現在同一個場合,這並不能構成他們有一腿的證據。 === 這個邏輯可能需要一點腦力,所以以吸引眼球和交差為目的的報導不會講清楚, 這沒什麼,也習慣了, 但如果就連翻譯也翻譯錯,我就不樂意了。 明明原本原報導是說吃【過多TOO MUCH】,但是翻過來中文變成【多吃】, 總覺得哪裡怪怪的。 === 而且研究也不是發現跟【所有癌症】有關, 而是跟 #前列腺癌 [https://www.facebook.com/hashtag/%E5%89%8D%E5%88%97%